《柳寶詒醫論醫案》~ 醫案 (2)

回本書目錄

醫案 (2)

1. 痢疾門

方,中氣虛寒,由氣分傷及血分,痢下瘀紫血水,肢冷腹痛,脈細弦弱。擬建中法,佐以溫營暢氣。

東白芍(桂枝六分煎汁炒),煨木香,小生地(炒鬆),楂肉炭,炙草,制附片,砂仁,炒穀麥芽,歸身(炒黑),於術,炙雞內金

馬,血痢久而不止,脾氣與胃津俱傷,面浮色萎,舌質無苔,有由來也。刻下因積滯,面增腫滿,更因感冒而加咳嗽,以致病情錯雜。若論病,以痢為本,以痰為標;論治法,當先治咳,而後治痢。以肺為嬌臟易傷,治痢之藥多所窒礙故也。

南沙參,杏仁,歸身炭,桑皮,萊菔子炭,桔梗,淡芩(炒黑),煨木香,桑葉,砂仁,前胡,赤芍(酒炒),炒枳殼,茯苓皮,通草,冬瓜子

龐(右),據述脹痛在於下部,此由肝氣乘久痢下虛之隙,注陷於少腹,故脹痛甚於下,而泄痢亦增劇耳。紅白雜垢,及從前暑濕餘邪留於腸腑,未盡清泄也。參鬚不能進者,緣肝氣內橫,逆於胃口,故服之轉增脹滿,如和入平肝藥中,即無妨也。惟飲食能進,則胃氣可以支持。擬用疏肝為主,佐以寬暢調氣之法。

於術,醋炒青皮,醋炒延胡,烏藥,橘絡,土炒白芍,酒炒金鈴子肉,青廣木香,醋炒枳殼,歸身(小茴香二分煎汁炒),西洋參(米拌炒黃,去米),乾荷葉,白檀香,陳米蛀屑(炒焦色),橘核(炒)

白話文:

痢疾門

第一個病例:病人中氣虛寒,寒邪傷及氣分,進而影響血分,導致痢疾排出瘀紫的血水,伴隨肢體冰冷、腹部疼痛,脈象細弱。治療方案採用建中湯加減,再加入溫補氣血、通暢氣機的藥物。處方藥物包括:炮製過的牡丹皮、煨過的木香、炒鬆的生地黃、山楂肉炭、炙甘草、制附子、砂仁、炒過的穀芽麥芽、炒黑過的當歸、蒼術、炙過的雞內金。

第二個病例:病人血痢久治不癒,脾胃受損嚴重,面色浮腫萎黃,舌苔全無,病程較長。近期因飲食積滯,面部更加腫脹,又因感冒而咳嗽,病情變得複雜。分析病情,痢疾是本病,痰飲是標證;治療策略應先治咳嗽,再治痢疾,因為肺臟嬌弱易損,治療痢疾的藥物容易影響肺氣。處方藥物包括:南沙參、杏仁、當歸炭、桑白皮、萊菔子炭、桔梗、炒黑過的黃連、煨過的木香、桑葉、砂仁、前胡、酒炒過的赤芍、炒過的枳殼、茯苓皮、通草、冬瓜子。

第三個病例:病人下腹部脹痛明顯,這是因為肝氣鬱結,乘虛而入少腹,導致脹痛加劇,且泄瀉也更厲害。大便混有紅白雜物,是因暑濕之邪久留腸腑未盡排出。病人不能服用參鬚,是因為肝氣橫逆犯胃,服用參鬚反而加重脹滿。若與平肝藥同用,則無妨。只要病人能進食,胃氣就能得到支持。治療方案以疏肝解鬱為主,輔以寬暢氣機。處方藥物包括:蒼術、醋炒過的青皮、醋炒過的延胡索、烏藥、橘絡、土炒過的牡丹皮、酒炒過的金鈴子肉、青皮木香、醋炒過的枳殼、炒過的當歸(用小茴香煎汁炒)、米拌炒黃後去米的西洋參、乾荷葉、白檀香、炒焦的陳米蛀屑、炒過的橘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