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柳寶詒醫論醫案》~ 醫案 (8)
醫案 (8)
1. 瘕癖門
邪結於厥陰之絡,寒熱經久,左脅瘕撐作脹,病歸陰絡,一時不易清徹,況營瘀氣阻,木土相仇,慮其漸成瘕脹。
歸尾,川芎炭,赤白芍,川楝子,延胡,沉香曲,瓦楞子,青蒿,生鱉甲,丹皮,丹參,白薇,香櫞,茅根
另:鱉甲煎丸,每服十粒,黃酒送下
腹塊撐痛,將及半載,病引經絡,氣窒血阻。凡瘕痛歷久化熱,亦能壅而成膿,脈象細數,形寒內熱,痛處著於左旁。擬與暢氣通瘀,疏調營絡,取通則不痛之意。
歸尾,赤芍,桃仁,金鈴子,延胡,香附,橘絡,桂枝,蘇梗,丹皮,紅花,乳香,降香,絲瓜絡
脘右瘕撐作痛,宿病劇發,脈弦而遲。法當溫通氣分,佐以泄降。
半夏,杏仁,鬱金,桂枝,白芍,歸鬚,蘇梗,金鈴子,吳萸(川連炒),枳實,通草,佛手
再診,瘕疼略減,而足熱頭暈,中虛而木火浮注之象。脈象仍覺弦遲,用建中泄木法。
白芍(桂枝四分炒),茯苓,半夏,生草,刺蒺藜,石決明,甘菊,青皮,丹皮炭,牛膝炭,竹二青
三診,足熱頭暈,木火上浮下注,雖瘕疼較減,而中氣仍復虛窒。建中泄木,是一定治法。
白芍,生草,歸身,丹皮,白薇,鬱金,青皮,石決明,穭豆衣,甘菊,茯神,竹茹,佛手
脘右瘕聚,即屬肝氣內結之病。木鬱化火,則為熱汗,脾土受克,則為脹悶。其內熱帶下,腰痛諸證,脾營虛陷所致。刻下先擬疏肝和脾,俟脹痛稍松,再圖治本。
白芍(吳萸二分炒),川鬱金,丹參,全當歸,刺蒺藜,香附,木香,砂仁,雞內金,青皮,菟絲子,木蝴蝶
土木相忤,少腹瘕痛,上及於脘,更兼帶下淋瀝,腰脊痠痛,小便艱澀。脾腎交虧,濕熱乘虛下陷,病情紛錯。先宜和肝運脾,疏利濕濁。
川楝子,延胡,歸鬚,白芍,橘核,丹皮,黑山梔,茯苓,川柏,砂仁,木香,牛膝(吳黃三分炒),杜仲,陳香櫞皮,瓦楞子殼
再診,瘕痛稍緩,但帶下尤甚。先期鼻衄,脾虛氣陷,濕熱下注於奇經,土敗木鬱,肝火上浮,血從清道而溢。又當兼清木火。
生地炭,歸身炭,白芍,青皮,丹皮,川鬱金,黑山梔,於術,砂仁,川柏,牡蠣,穭豆衣,橘核,橘葉,竹二青
院中瘕痞,攻衝作脹,脈象弦長而數,病由肝木乘土而起,胃虛則汗出頭暈,此木火化風也。於泄木中當兼培土。
白芍,青皮,木瓜,沉香曲,木香,枳殼,半夏,於術,川石斛,麥冬,香櫞皮
方按:宜加牡蠣。
張,脘左痞結,數年不消,發則寒熱痛脹,不納不飢。脈象浮弦搏指,不耐重按,中陽已耗,不堪攻伐。姑與疏中化氣法。
青皮,橘核,川楝子,川芎,通草,廣鬱金,川樸,蘇梗,楂炭,白芍,瓦楞子,半夏,香櫞
再診,脈象浮搏較和,痞痛較減。惟宿瘕不化,中氣久傷,不堪攻伐。再與兩和肝脾法,漸漸疏化。
川桂枝,青皮,蘇梗,橘核,白芍,瓦楞子,川樸,黑山梔,川鬱金,蔻仁,白芥子,佛手
某,脘右瘕痞不化,舌紅脈虛數。氣病久結,陰液漸傷,正氣漸削,未便攻伐。姑與暢氣調營,勉期松展。
白芍,鬱金,香附,通草,枳殼,紫丹參,大腹絨,北沙參,橘絡,歸鬚,木香,橘核
再診,胃氣略醒,精神稍振,但脈仍虛,而脘中瘕結不化,勢難攻消。姑先養胃暢氣,以扶正為主。
太子參,歸鬚,麥冬,鬱金,半夏,橘絡,白芍,石斛,瓦楞子,枳殼,青皮
某,肝木不調,左腹結痞,久而營氣漸弱,氣散火升,為眩暈惕悸,嘈雜脘脹,皆風木傷中之象。最慮中氣日削,漸成腹滿之候。先擬和木熄風,培中暢氣。
石決明,川連(吳黃炒),半夏,鬱金,香櫞,白芍,木香,砂仁,茯神,歸身,刺蒺藜,穭豆衣,麥冬,竹茹
白話文:
在[瘕癖門]章節中,描述了疾病在厥陰經絡中邪氣凝結,患者長期有寒熱交替的症狀,左側腹部有硬塊形成且感覺脹痛,疾病深藏於陰性經絡中,短時間內不容易完全清除。加上營氣瘀滯和氣機受阻,肝脾功能失調,擔心會逐漸發展成為嚴重的瘕脹。
治療上使用瞭如歸尾、川芎炭、赤白芍、川楝子、延胡、沉香曲、瓦楞子、青蒿、生鱉甲、丹皮、丹參、白薇、香櫞、茅根等藥物,以及鱉甲煎丸,每次服用十粒,用黃酒送服。
進一步描述了一位患者腹部硬塊撐痛已持續半年,病變涉及經絡,氣滯血瘀。一般來說,長久的瘕痛可能轉化為熱症,甚至形成膿腫。脈象細數,外表寒冷但內部有熱,疼痛主要在左側。計劃採用順暢氣血、疏通瘀滯的方法,以達成「通則不痛」的目標。
治療方案中包含了歸尾、赤芍、桃仁、金鈴子、延胡、香附、橘絡、桂枝、蘇梗、丹皮、紅花、乳香、降香、絲瓜絡等藥物。
另一案例中,患者右側腹部有硬塊形成且劇烈疼痛,脈象弦而遲緩。治療原則是溫暖並疏通氣機,輔以降逆方法。
使用的藥物包括半夏、杏仁、鬱金、桂枝、白芍、歸鬚、蘇梗、金鈴子、吳萸(川連炒)、枳實、通草、佛手等。
再診斷後,發現患者硬塊疼痛有所緩解,但出現腳部熱感和頭暈,中氣虛弱,有肝火上浮的跡象。脈象依然顯示弦遲,因此採用了建中泄木的療法。
接下來的治療中,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了藥物組合,例如加入牡蠣、石決明、穭豆衣等藥物,以應對不同的症狀,如帶下過多、胃部脹痛、肝氣鬱結等問題。
總體上,治療策略圍繞著疏肝和脾、調節氣血、溫通氣機、疏利濕濁等原則,並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調整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