繆希雍

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)

1. 卷之一

2. 中風

3. 治法大略

凡言中風,有真假內外之別。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。何者?西北土地高寒,風氣剛猛,真氣空虛之人,猝為所中,中臟者死,中腑者成廢人,中經絡者可調理而瘳。治之之道,先以解散風邪為急,次則補養氣血。此真中外來風邪之候也。其藥以小續命湯,桂枝、麻黃、生熟附子、羌獨活、防風、白芷、南星、甘草之屬為本。

若大江以南之東西兩浙、七閩、百粵、兩川、滇南、鬼方,荊、揚、梁三州之域,天地之風氣既殊,人之所稟亦異。其地絕無剛猛之風,而多濕熱之氣。質多柔脆,往往多熱多痰。真陰既虧,內熱彌甚,煎熬津液,凝結為痰,壅塞氣道,不得通利,熱極生風,亦致猝然僵仆類中風證。或不省人事,或言語謇澀,或口眼歪斜,或半身不遂。

其將發也,外必先顯內熱之候,或口乾舌苦,或大便閉澀,小便短赤,此其驗也。劉河間所謂此證全是將息失宜,水不制火。丹溪所謂濕熱相火,中痰中氣是也。此即內虛暗風,確係陰陽兩虛,而陰虛者為多,與外來風邪迥別。法當清熱順氣,開痰以救其標;次當治本,陰虛則益血,陽虛則補氣,氣血兩虛則氣血兼補,久以持之。設若誤用治真中風藥,如前種種風燥之劑,則輕變為重,重則必死。

禍福反掌,不可不察也。初清熱則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甘菊花、白芍藥、白茯苓、栝蔞根、童便;順氣則紫蘇子、枇杷葉、橘紅、鬱金;開痰則貝母、白芥子、竹瀝、荊瀝、栝蔞仁。次治本,益陰則天門冬、甘菊花、懷生地、當歸身、白芍藥、枸杞子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牛膝、人乳、白膠、黃柏、白蒺藜之屬;補陽則人參、黃耆、鹿茸、大棗。

乙卯春正月三日,予忽患口角歪斜,右目及右耳根俱痛,右頰浮腫。仲淳曰:此內熱生風及痰也。治痰先清火,清火先養陰。最忌燥劑。

真蘇子(三錢),廣橘紅(三錢),栝蔞根(三錢),貝母(四錢),天門冬(三錢),麥門冬(五錢),白芍藥(四錢),甘草(七分),鮮沙參(三錢),明天麻(一錢),甘菊花(三錢),連翹(二錢)

河水二盅半,煎一盅,加竹瀝、童便各一杯,霞天膏四五錢。飢時服,日二劑。

初四至初九日,加淮生地黃(三錢);初十,加牛膝(四錢),黃柏(二錢);十三日,去連翹,加石斛(三錢五分),五味子(七分),白扁豆(二錢),乾葛(八分);十八日,去連翹、天麻、乾葛、白扁豆,加蓮肉(四十粒)。

正月廿二日定方:初日進二劑,後每日一劑。天門冬(三錢),麥門冬(五錢),生地黃(五錢),白芍藥(四錢),牛膝(酒蒸,五錢),炙甘草(一錢),貝母(二錢),栝蔞根(二錢),蓮肉(四十粒),酸棗仁(六錢),真蘇子(二錢),黃柏(一錢五分),甘菊花(二錢五分),鮮沙參(三錢),廣橘紅(二錢),五味子(八分)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中風」,有真中風和假中風,以及內在和外在的差異。這些差異哪怕只有一點點,結果都可能天差地遠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

在西北地區,因為地勢高寒,風氣強勁,如果體內正氣虛弱的人,突然被強風侵襲,侵犯到內臟就會死亡,侵犯到腑就會變成殘廢,如果只是侵犯到經絡,還可以調理恢復。治療這種情況,首先要做的就是驅散風邪,其次要補養氣血。這就是真正外來風邪導致中風的症狀。治療的藥物主要以小續命湯為基礎,再搭配桂枝、麻黃、生附子、熟附子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白芷、南星、甘草等藥材。

但是,在長江以南,包括浙江東西兩地、福建、廣東、四川、雲南、以及古代的荊州、揚州、梁州等地,因為氣候不同,人的體質也不同。這些地方沒有強勁的風,反而多濕熱之氣。當地人的體質多半柔弱,容易有熱和痰。如果體內的真陰虧虛,內熱就會更加嚴重,煎熬津液,凝聚成痰,阻塞氣道,導致氣機不通暢,熱到極點就會生風,也會導致突然昏倒,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。可能會出現不省人事、說話不清楚、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等情況。

在這些症狀發生前,體外一定會先出現內熱的徵兆,例如口乾舌燥、大便乾硬、小便短赤等,這些都是判斷依據。就像劉河間所說,這種情況完全是調養失當,體內的水無法制約火。丹溪也認為,這是因為濕熱和相火旺盛,痰阻氣機所導致的。這就是所謂的內虛暗風,確實是陰陽兩虛,但以陰虛為主,和外來風邪引起的真中風完全不同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先清熱、順氣、開痰,以解決當前的問題;然後再從根本上治療,陰虛就滋養陰血,陽虛就補益陽氣,氣血兩虛就氣血雙補,長期調理。如果誤用治療真中風的藥物,例如那些風燥的藥物,就會導致病情加重,嚴重就會死亡。

禍福轉眼之間,不可不謹慎啊!初期清熱要用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甘菊花、白芍藥、白茯苓、栝樓根、童便;順氣要用紫蘇子、枇杷葉、橘紅、鬱金;開痰要用貝母、白芥子、竹瀝、荊瀝、栝樓仁。進一步治療,滋養陰虛要用天門冬、甘菊花、懷生地、當歸身、白芍藥、枸杞子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牛膝、人乳、白膠、黃柏、白蒺藜等;補陽虛則要用人參、黃耆、鹿茸、大棗。

乙卯年正月三日,我突然口角歪斜,右眼和右耳根都痛,右臉頰浮腫。仲淳說:這是因為內熱生風和痰。治療痰要先清火,清火要先滋養陰液。最忌用燥熱的藥物。

處方:真蘇子(三錢),廣橘紅(三錢),栝樓根(三錢),貝母(四錢),天門冬(三錢),麥門冬(五錢),白芍藥(四錢),甘草(七分),鮮沙參(三錢),明天麻(一錢),甘菊花(三錢),連翹(二錢)

用兩碗半水煎煮成一碗,再加入竹瀝和童便各一杯,以及霞天膏四五錢。肚子餓的時候服用,一天兩次。

初四到初九,加入淮生地黃(三錢);初十,加入牛膝(四錢),黃柏(二錢);十三日,去除連翹,加入石斛(三錢五分),五味子(七分),白扁豆(二錢),乾葛(八分);十八日,去除連翹、天麻、乾葛、白扁豆,加入蓮子(四十粒)。

正月二十二日確定處方:第一天服用兩次,之後每天服用一次。藥方如下:天門冬(三錢),麥門冬(五錢),生地黃(五錢),白芍藥(四錢),酒蒸牛膝(五錢),炙甘草(一錢),貝母(二錢),栝樓根(二錢),蓮子(四十粒),酸棗仁(六錢),真蘇子(二錢),黃柏(一錢五分),甘菊花(二錢五分),鮮沙參(三錢),廣橘紅(二錢),五味子(八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