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治法大略
凡言中風,有真假內外之別。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。何者?西北土地高寒,風氣剛猛,真氣空虛之人,猝為所中,中臟者死,中腑者成廢人,中經絡者可調理而瘳。治之之道,先以解散風邪為急,次則補養氣血。此真中外來風邪之候也。其藥以小續命湯,桂枝、麻黃、生熟附子、羌獨活、防風、白芷、南星、甘草之屬為本。
白話文:
凡是講到中風,有真假和內外之分的區別。稍微偏差一點,就會差之千里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西北地方高寒,風氣強勁。原本身體虛弱的人,如果突然被風中,如果風邪傷及臟器,就會死亡;傷及腹腔臟腑,會變成廢人;如果風邪只傷及經絡,則可通過調理而痊癒。治療的方法,首先應該是儘快驅散風邪,其次是補養氣血。這是真正的外邪風襲的症狀。相應的藥物應以小續命湯為基礎,其組成包括桂枝、麻黃、生附子、熟附子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白芷、南星、甘草等味藥。
若大江以南之東西兩浙、七閩、百粵、兩川、滇南、鬼方,荊、揚、梁三州之域,天地之風氣既殊,人之所稟亦異。其地絕無剛猛之風,而多濕熱之氣。質多柔脆,往往多熱多痰。真陰既虧,內熱彌甚,煎熬津液,凝結為痰,壅塞氣道,不得通利,熱極生風,亦致猝然僵仆類中風證。或不省人事,或言語謇澀,或口眼歪斜,或半身不遂。
白話文:
在長江以南的東浙、西浙、七閩、百粵、兩川、滇南、鬼方,以及荊、揚、梁三州地區,天地間的氣候風貌截然不同,人們所稟受的稟賦也各異。這些地方完全沒有剛猛的風氣,而多濕熱之氣。當地人質地大多柔軟脆弱,常常發熱痰多。正氣不足,體內熱氣加重,消耗人體津液,凝結成痰,堵塞氣道,氣血不通暢。熱氣極盛生風,導致突然昏倒中風。有的失去意識,有的言語困難,有的口眼歪斜,有的半身不遂。
其將發也,外必先顯內熱之候,或口乾舌苦,或大便閉澀,小便短赤,此其驗也。劉河間所謂此證全是將息失宜,水不制火。丹溪所謂濕熱相火,中痰中氣是也。此即內虛暗風,確係陰陽兩虛,而陰虛者為多,與外來風邪迥別。法當清熱順氣,開痰以救其標;次當治本,陰虛則益血,陽虛則補氣,氣血兩虛則氣血兼補,久以持之。設若誤用治真中風藥,如前種種風燥之劑,則輕變為重,重則必死。
白話文:
中風發作前夕,身體內部一定會先有發熱的徵兆,例如口乾舌苦、大便便祕、小便短赤等。劉河間認為,這種中風是因起居不當,水不能控制火而引起。丹溪則認為這是濕熱互結,中焦有痰有氣而造成。這種中風屬於內虛暗風,確實是陰陽兩虛所致,其中陰虛的較多,與外來的風邪大不相同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清熱順氣,化痰以解除表症;其次要治療根本,陰虛的滋補血液,陽虛的補養氣血,氣血兩虛的氣血都要補養,並且持續治療。如果誤用了治療真中風的藥物,例如前面提到的各種風燥藥,病情會由輕變重,重則一定會死亡。
禍福反掌,不可不察也。初清熱則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甘菊花、白芍藥、白茯苓、栝蔞根、童便;順氣則紫蘇子、枇杷葉、橘紅、鬱金;開痰則貝母、白芥子、竹瀝、荊瀝、栝蔞仁。次治本,益陰則天門冬、甘菊花、懷生地、當歸身、白芍藥、枸杞子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牛膝、人乳、白膠、黃柏、白蒺藜之屬;補陽則人參、黃耆、鹿茸、大棗。
白話文:
禍與福的轉變只在頃刻間,不可不仔細觀察。
初期治療:
- 清熱: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甘菊花、白芍藥、白茯苓、栝蔞根、童便
- 順氣:紫蘇子、枇杷葉、橘紅、鬱金
- 化痰:貝母、白芥子、竹瀝、荊瀝、栝蔞仁
後期調養:
益陰:
- 天門冬、甘菊花、懷生地、當歸身、白芍藥、枸杞子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牛膝、人乳、白膠、黃柏、白蒺藜
- 補陽:人參、黃耆、鹿茸、大棗
乙卯春正月三日,予忽患口角歪斜,右目及右耳根俱痛,右頰浮腫。仲淳曰:此內熱生風及痰也。治痰先清火,清火先養陰。最忌燥劑。
白話文:
乙卯年的春天,正月初三,我突然患了口歪眼斜,右眼和右耳根都疼痛,右臉頰腫脹。仲淳說:這是身體內部有熱,生成了風和痰。治療痰的方法是先清熱,而清熱的關鍵是要養陰。最怕用燥熱的藥物。
真蘇子(三錢),廣橘紅(三錢),栝蔞根(三錢),貝母(四錢),天門冬(三錢),麥門冬(五錢),白芍藥(四錢),甘草(七分),鮮沙參(三錢),明天麻(一錢),甘菊花(三錢),連翹(二錢)
白話文:
紫蘇子(15克),廣橘紅(15克),栝樓根(15克),貝母(20克),天門冬(15克),麥門冬(25克),白芍藥(20克),甘草(3.5克),鮮沙參(15克),天麻(5克),甘菊花(15克),連翹(10克)
河水二盅半,煎一盅,加竹瀝、童便各一杯,霞天膏四五錢。飢時服,日二劑。
白話文:
煮兩盅半的河水,煎成一盅,加入一湯匙竹瀝和一湯匙童便,再加入四到五錢的霞天膏。在飢餓時服用,每天兩劑。
初四至初九日,加淮生地黃(三錢);初十,加牛膝(四錢),黃柏(二錢);十三日,去連翹,加石斛(三錢五分),五味子(七分),白扁豆(二錢),乾葛(八分);十八日,去連翹、天麻、乾葛、白扁豆,加蓮肉(四十粒)。
白話文:
初四到初九日,加入淮山藥(15克);初十日,加入牛膝(20克),黃柏(10克);十三日,去掉連翹,加入石斛(17.5克),五味子(3.5克),白扁豆(10克),乾葛(4克);十八日,去掉連翹、天麻、乾葛、白扁豆,加入蓮子(20顆)。
正月廿二日定方:初日進二劑,後每日一劑。天門冬(三錢),麥門冬(五錢),生地黃(五錢),白芍藥(四錢),牛膝(酒蒸,五錢),炙甘草(一錢),貝母(二錢),栝蔞根(二錢),蓮肉(四十粒),酸棗仁(六錢),真蘇子(二錢),黃柏(一錢五分),甘菊花(二錢五分),鮮沙參(三錢),廣橘紅(二錢),五味子(八分)
河水三盅,煎一盅,飢時服。
白話文:
正月二十二日,定了方子如下:
第一日:服用兩次藥。
之後每天服用一次。
藥材:
- 天門冬:三錢
- 麥門冬:五錢
- 生地黃:五錢
- 白芍藥:四錢
- 牛膝(用酒蒸過):五錢
- 炙甘草:一錢
- 貝母:二錢
- 栝蔞根:二錢
- 蓮肉:四十粒
- 酸棗仁:六錢
- 真蘇子:二錢
- 黃柏:一錢五分
- 甘菊花:二錢五分
- 鮮沙參:三錢
- 廣橘紅:二錢
- 五味子:八分
二月十二日定方:天門冬(三錢),麥門冬(五錢),真蘇子(二錢五分),廣橘紅(二錢五分),白茯苓(三錢),貝母(三錢),黃柏(一錢五分),栝蔞根(二錢),五味子(七分),鮮沙參(三錢),玄參(二錢),甘菊花(二錢五分),甘草(一錢五分),酸棗仁(五錢),生地黃(四錢),白芍藥(四錢),牛膝(五錢),蓮肉(六十粒)
白話文:
定方,二月十二日開的藥方:
天門冬:3 錢
麥門冬:5 錢
真蘇子:2.5 錢
廣橘紅:2.5 錢
白茯苓:3 錢
貝母:3 錢
黃柏:1.5 錢
栝蔞根:2 錢
五味子:0.7 錢
鮮沙參:3 錢
玄參:2 錢
甘菊花:2.5 錢
甘草:1.5 錢
酸棗仁:5 錢
生地黃:4 錢
白芍藥:4 錢
牛膝:5 錢
蓮肉:60 粒
十日後,去栝蔞根。三月廿八日,去玄參,加石斛(三錢)。至五月盡,病始全愈。(前方中曾加參二錢,服二劑,反覺浮火上升,即去之)。
白話文:
十天後,將栝蔞根去除。三月二十八日,將玄參去除,加入石斛(三錢)。到五月底,病情才完全痊癒。(之前的藥方中曾加入黨參二錢,服用了兩劑後,反而覺得體內虛火上升,所以就將它去掉了)
丸方:胡麻仁(三斤,即黑芝麻),桑葉(酒拌蒸曬,三斤),何首烏(三斤,九蒸九曬,人乳拌至一倍、兩倍),蒼朮(二斤,米泔浸,洗淨,刮去皮,拌黑豆蒸,又拌蜜酒蒸,又拌人乳蒸,凡三次,蒸時須烘曬極干,氣方透),牛膝(如法,二斤),甘菊花(二斤),懷生地(三斤),天門冬去心,酒蒸,二斤),柏子仁(二斤),黃柏(一斤),枸杞子(二斤)
白話文:
藥丸配方:
- 黑芝麻:3斤
- 桑葉:3斤(用酒拌勻後蒸熟,再曬乾)
- 何首烏:3斤(經過九蒸九曬,再用人乳拌勻,分量變為1倍或2倍)
- 蒼朮:2斤(用米泔水浸泡、洗淨、刮皮,先與黑豆一起蒸,再與蜜酒一起蒸,最後與人乳一起蒸,共蒸三次,蒸時需烘乾,直到氣味完全散發)
- 牛膝:2斤(按上述蒼朮的方法處理)
- 甘菊花:2斤
- 生地(未曬乾的生地黃):3斤
- 天門冬(去芯後用酒蒸):2斤
- 柏子仁:2斤
- 黃柏:1斤
- 枸杞子:2斤
又丸方:(先時合成,病中仲淳以為可服,日進兩許,百日後方易前丸。)人參(去蘆,人乳浸,飯上蒸,切片烘乾,十兩),五味子(去枯者,打碎,蜜蒸烘乾,十兩),山茱萸肉(八兩),沙苑蒺藜(一半炒為末,一半打糊和藥,十二兩),川巴戟天(如法去骨,以甘菊花、枸杞子同酒浸,蒸曬乾,八兩),蓮鬚(金黃色者良,六兩),枸杞子(去枯者及蒂,人乳潤過,烘乾,十二兩),川牛膝(去蘆,酒蒸,十兩),天門冬(六兩),蓮肉(去心,每粒分作五六塊,瓦器內炒焦黃,忌鐵,十二兩),白茯苓(如法人乳拌曬,八兩),黃柏(蜜炙,四兩),砂仁(炒,二兩),懷生地(十二兩),鹿角霜(酥拌炒,研如飛面,十二兩),鹿茸(六兩,火燎去毛,切片,酥炙),菟絲子末(八兩),加甘菊花(六兩)
煉蜜,同蒺藜糊和,丸如梧子大。每六錢,空心飢時各一服,淡鹽湯吞。
治右半身不遂。(右屬氣虛)。
白話文:
丸藥配方: (這些藥材先一起製成丸藥。病情中期,仲淳認為可以服用,每天服用約兩粒,服用一百天後再換成前面的丸藥。)
- 人參(去蘆頭,用人乳浸泡,用飯蒸熟後,切片烘乾,10 兩)
- 五味子(去除枯萎的,打碎,用蜂蜜蒸後烘乾,10 兩)
- 山茱萸肉(8 兩)
- 沙苑蒺藜(一半炒成粉末,一半打成糊狀與藥物混合,12 兩)
- 川巴戟天(用甘菊花、枸杞子加酒浸泡,蒸曬後乾燥,去除骨頭,8 兩)
- 蓮鬚(金黃色品質較佳,6 兩)
- 枸杞子(去除枯萎的和蒂,用人乳潤過,烘乾,12 兩)
- 川牛膝(去蘆頭,用酒蒸,10 兩)
- 天門冬(6 兩)
- 蓮肉(去除蓮心,每粒切成 5-6 塊,用瓦器炒至焦黃,避免使用鐵器,12 兩)
- 白茯苓(用人乳拌和曬乾,8 兩)
- 黃柏(用蜂蜜炙烤,4 兩)
- 砂仁(炒,2 兩)
- 懷生地(12 兩)
- 鹿角霜(用豬油拌和炒,研磨成粉末狀,12 兩)
- 鹿茸(6 兩,用火烤去除毛髮,切片,用豬油炙烤)
- 菟絲子粉末(8 兩)
- 加入甘菊花(6 兩)
白蒺藜(炒去刺),甘菊花,何首烏(如法),黃耆(蜜炙),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人參(去蘆),漆葉(酒拌,九蒸九曬,各一斤),白茯苓(水澄),白芍藥(酒炒),牛膝(去蘆,酒蒸,各十二兩),川續斷(十兩),橘紅(八兩)
白話文:
材料:
- 炒過的刺蒺藜
- 甘菊花
- 經過特定處理的何首烏
- 蜜炙黃耆
- 去核的天門冬
- 去核的麥門冬
- 去蘆頭的人參
- 經過酒拌、九次蒸煮、九次曬乾,每種一斤的漆葉
- 水蒸後澄清的白茯苓
- 酒炒的白芍藥
- 去蘆頭、酒蒸後,每種十二兩的牛膝
- 川續斷,十兩
- 橘紅,八兩
煉蜜丸梧子大。空心白湯下。忌食白萊菔、牛肉、牛乳。若在左者屬血虛,宜加當歸身、熟地黃、鹿角膠、柏子仁(各斤許),酥炙杜仲(八兩)。如火盛多痰,肺經有熱者,去人參,加青蒿子、鱉甲(各十二兩)。如左右臂俱轉掉不便者,亦用此方。
王宇泰治臧位宇氣虛痰多,脾胃有濕,晚年半身不遂,神效。
白話文:
製成梧桐籽大小的蜜丸。空腹時用清水送服。服用期間忌食白蘿蔔、牛肉、牛奶。
如果疼痛在左側,表示血虛,宜加入當歸身、熟地黃、鹿角膠、柏子仁(各一斤左右),酥炙杜仲(八兩)。
如果火氣旺、痰多,肺經有熱,則去除人參,加入青蒿子、鱉甲(各十二兩)。
如果左右手臂都轉動不便,也可使用此方劑。
人參(一斤),半夏曲(二斤,薑汁、竹瀝制),白朮(半斤),牛膝(一斤),天門冬(一斤),懷生地(一斤)
白話文:
人參:一斤
半夏:二斤,用薑汁和竹瀝製備
白朮:半斤
牛膝:一斤
天門冬:一斤
懷生地:一斤
用長流水煎成膏,再入鹿角膠一斤,虎骨膠一斤,霞天膠(一斤),河間府梨膏(一斤),煉蜜(二斤)。各制膏和勻,重湯煮一日夜,出火氣。每空心臨臥取半酒杯,以竹瀝、梨汁各二杯,人乳、桑瀝各一杯,和勻,重湯燉熱,調服。
白話文:
將泉水長時間煎熬成膏狀,再加入鹿角膠、虎骨膠和霞天膠,各一斤;梨膏和蜂蜜各二斤。將這些膠膏攪拌均勻,用大火煮一天一夜,去除火氣。每次在空腹睡前,取半酒杯的膠膏,加入竹瀝和梨汁各兩杯,人奶和桑瀝各一杯,攪拌均勻,加熱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