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0)

1. 性說

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也。抑謂其理費隱,有難言語形容者乎。故曰,中人以上,可以語上也。中人以下,不可以語上也。或恐未能領會,而反滋惑,故不可以輕語乎。

迨後論性者,或云性善,或云性惡。至宋儒以來,又言天賦之性善,氣質之性惡,似乎性有兩種。雖各有見解,竊謂其義,猶未盡焉。蓋以聖經證之,豈非信而有當乎。夫惡者,固為氣質,而善,未始非氣質也,皆不可以名性,何也?子思子曰,誠者,天之道也。自誠明,謂之性,誠則明矣。

此數句,申說天命之謂性一句之義。蓋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,即為至誠無息之道所在。自天而賦於人,則謂之性。是故性者天理之本,然惟誠而後見,不誠則昧矣。故曰,自誠明,謂之性也。是誠為性之體,明為性之用,性之體用,本來完全。故曰,誠則明矣。即所謂堯舜性之也。

又曰,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自明誠,謂之教,明則可以至於誠矣。此數句,申說修道之謂教也。自明而誠,則為立教之方,故誠之者,為人之道也。蓋存誠必以修省為先,而修省須教先明其理。理或未明,則修省非道,而不能存誠。故必知至而後意誠,所以自明誠,謂之教。理既大明,則可以至於誠,即所謂湯武反之也。

惟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。盡其性者,盡復其性之本然,而無一毫偏倚欠缺之謂也。誠則明矣,既已至誠,則明自在其中。所以自誠明,謂之性。由是觀之,性者,不過一誠而已。周子曰,誠無為,幾善惡。幾者,心動意萌,氣質運用也。當寂然不動,而無事物之感,則虛靈本體,朗然自若,一無所為,惟有誠而已矣,故曰誠無為。一有事物之感,則幾動意萌,氣質運用,始有善惡之形,故曰幾善惡也。

當運用而合義理,則名善;肆欲而悖義理,則名惡。是善惡形於幾動以後,皆屬乎氣質不可以名性也。惟善者,循理而可至於誠,以復乎性,故稱性善者猶近。如雲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,非即以惻隱為仁也。言善者,為性發現之端,非即以善為性也。蓋仁道至大,非惻隱一端可名,而性量費隱,則善之一字,不足以稱之也。

故子思子但以誠明二字表之。又曰,天命之謂性,言此誠明,出自天理之本,然而賦於人之謂性,若君命之下降。故朱子言命,猶令也,性,即理也。理為天理,即至誠之道所在也。其惡者,氣質用事,而性已昧。或稱性惡,則不知天理,而以氣質為性,失之益遠。奈何舍聖經簡明之理,而各為其說。

說彌多,惑彌甚矣。

夫性一而已,既不可以善惡名,何可岐而為二乎。譬如水之清而冷而淡者,是水之性也。若雜以垢,則清者濁矣;焚以薪,則冷者熱矣;和以味,則淡者變而為五矣。然水之氣質可變,而性終不變。氣質盡,則復其性矣。是故澄之久,則濁者仍清;熄火久,則熱者仍冷;露處久,則五味失而仍淡矣。

白話文:

孔子談論人性與天道,我們這些後輩沒機會聽聞。或許是因為這道理深奧隱晦,難以用言語形容吧。所以說,中等資質以上的人,才可以跟他們談論這些高深的道理;中等資質以下的人,就不能和他們談論這些了。可能是擔心他們不能理解,反而更加迷惑,所以不能輕易地談論吧。

後來討論人性的人,有的說人性本善,有的說人性本惡。到了宋代儒學興盛以來,又說天賦的本性是善的,而氣質所生的本性是惡的,好像人性有兩種。雖然各有各的見解,但我認為他們都還沒有完全理解人性的真正意義。用經典來驗證,難道不是更確切嗎?所謂的惡,固然是氣質所造成的,而善,也並非不是氣質所產生的,這些都不能稱為人性。為什麼呢?子思說:「真誠,是天道的本質。從真誠而明白真理,就叫做本性。」真誠就能夠明白真理。

這幾句話,是在解釋「天命之謂性」這句話的含義。上天的運行,無聲無息,這就是至誠無息的道理所在。上天把這道理賦予人,就叫做本性。所以說,本性是天理的根本,但是只有真誠才能夠顯現,不真誠就會蒙蔽。所以說,從真誠而明白真理,就叫做本性。真誠是本體的體現,明白是本性的作用,本體的體現和作用,本來就是完整統一的。所以說,真誠就能夠明白真理,這就是所謂的堯舜的本性。

又說:「實踐真誠,是人道的本質。從明白真理而實踐真誠,就叫做教化」,明白真理就可以達到真誠的境界。這幾句話,是在解釋修養道理叫做教化的含義。從明白真理而實踐真誠,這是建立教化的方法,所以實踐真誠是人道的本質。要保持真誠,必須先從修身反省開始,而修身反省必須先有教化來明白道理。如果道理沒有明白,修身反省就不是正確的方法,也就不能保持真誠。所以必須先明白道理才能使意念真誠,這就是說從明白真理而實踐真誠,叫做教化。道理已經完全明白,就可以達到真誠的境界,這就是所謂的商湯、周武王的做法。

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,才能夠完全發揮他的本性。完全發揮他的本性,就是完全恢復本性原有的樣子,沒有一點偏差和缺失。真誠就能夠明白真理,既然已經達到真誠的境界,那麼明白真理就在其中了。所以從真誠而明白真理,就叫做本性。從這裡來看,本性,不過就是一個「誠」字而已。周敦頤說:「真誠是沒有任何作為的,可以感應善惡。」「幾」指的是心念剛動,意念萌發,氣質開始運作的狀態。當內心寂靜不動,沒有受到外物的感觸時,虛靈的本體自然清明,毫無作為,只有真誠存在,所以說真誠是沒有任何作為的。一旦受到外物的感觸,心念一動,意念萌發,氣質開始運作,就會出現善惡的表現,所以說可以感應善惡。

當氣質的運用符合義理時,就叫做善;放縱慾望而違背義理時,就叫做惡。所以善惡的表現是在心念剛動之後產生的,都屬於氣質的範疇,不能夠稱為本性。只有善,遵循道理就可以達到真誠的境界,而回歸本性,所以稱本性為善是比較接近的。比如同情心是仁的開端,並不是說同情心就是仁。說善是本性顯現的開端,並不是說善就是本性。因為仁道的範圍非常廣大,不能用同情心這一點來概括,而且本性深奧隱晦,所以用一個「善」字不足以概括。

所以子思只用「誠」和「明」兩個字來表達。又說:「天命之謂性」,是說這個「誠」和「明」是來自天理的根本,而賦予人的就叫做本性,就像君王的命令下達一樣。所以朱熹說,「命」就像命令,「性」就是理。這個理是天理,也就是至誠的道理所在。所謂的惡,是氣質在起作用,導致本性被蒙蔽。如果說人性本惡,就是不了解天理,而把氣質當成了本性,這樣就更加遠離了本性的真相。為什麼要捨棄經典中簡明扼要的道理,而各自提出自己的學說呢?

說法越多,迷惑就越深。

人性只有一個,既然不能用善惡來命名,怎麼可以分成兩種呢?譬如水的清澈、寒冷、淡泊,是水的本性。如果混入了污垢,清澈的水就會變得渾濁;用柴火燒,寒冷的水就會變熱;加入調味料,淡泊的水就會變成五味雜陳。然而水本身的氣質可以改變,但本性始終不變。氣質消失後,就會恢復本性。所以,澄清時間久了,渾濁的水仍然會變清;熄滅火很久,熱水仍然會變冷;暴露在空氣中很久,五味雜陳的水仍然會恢復淡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