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8)

1. 望聞問切

望聞問切,名曰四診,醫家之規矩準繩也。四診互證,方能知其病源,猶匠之不能捨規矩而成器皿也。蓋望者,望面色之明晦,舌苔之有無,以辨病邪之輕重進退也。聞者,聞聲音之怯壯,語言之倫次,以辨神氣之爽昧強弱也。問者,問得病之由,痛苦之處,以辨內傷外感、臟腑經絡,尤為緊要也。

切者,切脈之浮沉遲數,有力無力,以辨虛實陰陽,而與外證參合逆順吉凶也。

是故聖賢垂法,首重四端,明哲相傳,從無二致。奈何習俗相沿,往往不肯盡言病情。若婦女藏於幃幙,不能望其神色,便伸手就診,欲試醫者之術。殊不知一脈所主非一病,一病所現非一脈。若不察外證而憑脈用藥,未有不誤人性命者。假如脈浮弦數動,證現畏寒身熱頭痛,則為外感之邪;倘無畏寒身熱等證,則為陰虛內傷。

此一脈所主,非止一病矣。又如病熱者,其脈則數;若熱甚傷氣,其脈反遲。此一病所現,非止一脈矣。有實證而脈反微弱似虛者,以其邪氣壅遏也;有虛證而脈反強旺似實者,以其元氣發露也。由此類推,難以枚舉。故有舍脈從證者,審其脈假而證真也。有舍證從脈者,審其證假而脈真也。

設不互相參合,焉能辨其為假為真。真假不辨,虛虛實實,害即隨之。昧者不覺,委之天命,良可慨也。

人之就醫者,欲求愈疾也。若反使益疾,豈仁人之心哉。患病之人,不知醫理,每蹈此弊,無怪其然。業醫者,任司命之重,若不遵古聖法度,反隨俗尚,自詡技高,而誤人性命,寧無冥報之可畏耶。雖輕小之病,原有可以切脈而知者,不過談言微中,何足自炫。且自軒岐作《靈》《素》,反覆辨論,備詳證狀。

繼而扁鵲述《難經》,有曰,假令得某脈,其外證作某狀者為某病;無某狀者,非某病也。漢張仲景,為醫門之聖,著《傷寒論》,乃方書之鼻祖。詳分六經治例,微妙入神,全在辨證。其論脈,則曰,大浮數動滑為陽,沉澀弱弦微為陰。又曰,陽證見陰脈者死,陰證見陽脈者生。

可見自古醫聖,莫不以脈證互印。是四診之不可偏廢,豈不彰彰乎哉!

然則自謂切脈即能知病,而無藉於四診者,其技果能超出軒岐、扁鵲、仲景乎。抑亦自欺,而又欲欺人乎。明者察諸,慎勿自誤而追悔莫及也。

白話文:

[望聞問切],這是中醫的四大診斷方法,堪稱醫生判斷病情的標準和規範。唯有綜合運用這四大診斷方法,才能精確地找到疾病的根源,就像工匠不能離開尺子和圓規去製造器具一樣。

望,就是觀察患者的面色和舌苔,以此來判斷病邪的嚴重程度以及病情的好轉或惡化。聞,就是聆聽患者聲音的虛弱或洪亮,以及他們語言的邏輯性和流暢性,來判斷精神狀態和氣力的強弱。問,就是詢問患者生病的原因,疼痛的位置,來判斷內傷或外感,以及涉及的臟腑和經絡,這一點尤其重要。

切,就是把脈,感受脈搏的浮、沉、快、慢,脈搏的力度,來判斷虛實陰陽,再結合外部症狀,來判斷病情的逆順和吉凶。

因此,先賢制定的法則,首先重視的就是這四大診斷方法,智慧的醫學家們世代相傳,這一原則從未改變。然而,由於社會風俗的影響,病人往往不願意詳細描述自己的病情。例如,女性病人通常躲在帷幕後面,醫生無法看到她們的神情,她們就伸出手讓醫生診脈,想試探醫生的醫術。然而,他們不知道的是,一個脈象可能對應多種疾病,一種疾病也可能呈現出多種脈象。如果醫生不觀察外部症狀,只依賴脈象開藥,很可能會誤人性命。

比如,脈象浮弦數動,如果伴有畏寒、發燒、頭痛,那就是外感風邪;但如果沒有畏寒、發燒等症狀,那就可能是陰虛內傷。

這就是一個脈象可能對應的不止一種疾病。再比如,發燒的病人,脈象通常是快的;但如果熱毒太重,損傷了氣力,脈象反而會變慢。這就是一種疾病可能呈現的不止一種脈象。有的實證,脈象反而微弱,看起來像虛證,這是因為邪氣阻塞了經絡;有的虛證,脈象反而強勁,看起來像實證,這是因為元氣過於旺盛。

由此類推,這種情況難以一一舉例。所以,有時候醫生會忽略脈象,根據症狀來判斷,因為脈象可能是假象,症狀纔是真實的。有時候醫生會忽略症狀,根據脈象來判斷,因為症狀可能是假象,脈象纔是真實的。

如果不互相參考,怎麼能分辨真假呢?如果真假不分,虛虛實實,危害就會隨之而來。愚昧的人不會意識到這一點,把一切都歸咎於天命,這實在令人感慨。

人們尋求醫生的幫助,是為了治療疾病。如果反而加重了病情,這怎麼可能是仁慈的人所願見的呢。患病的人不懂醫學道理,經常犯這樣的錯誤,這也是無可厚非的。醫生肩負著拯救生命的重任,如果他們不遵循古聖先賢的法則,反而盲目跟風,自吹自擂,誤人性命,難道就不怕冥冥中的報應嗎?

即使是輕微的小病,原本也可以通過把脈來診斷,但只是略知一二,不足以自誇。況且,從軒轅黃帝和岐伯開始寫作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,反復辯論,詳細地描述了各種症狀。

後來,扁鵲寫了《難經》,他說,如果得到某種脈象,並且伴隨著某種外部症狀,那就是某種疾病;如果沒有這些症狀,那就不是這種疾病。漢代的張仲景,被稱為醫學界的聖人,他撰寫的《傷寒論》是方書的始祖。他詳細地分類了六經的治療原則,精妙入神,全部在於辨證施治。他討論脈象時說,大的、浮的、快的、滑的脈象屬於陽,沉的、澀的、弱的、弦的、微的脈象屬於陰。他又說,陽證出現陰脈的病人會死亡,陰證出現陽脈的病人會活下來。

可以看出,自古以來的醫學聖賢,無不強調脈象和症狀的相互印證。這四大診斷方法的重要性,豈不是顯而易見嗎?

然而,那些自以為只要把脈就能知道病情,而無需使用四大診斷方法的人,他們的醫術真的能超越軒轅黃帝、扁鵲、張仲景嗎?還是他們在欺騙自己,同時又想欺騙他人呢?聰明的人應該仔細思考,千萬不要誤解自己,然後後悔莫及。

2. 醫病須知

謹按治病,最忌雜亂無序。醫理深微,病情變幻,苟非深思力學,閱歷有年,莫能辨析明確。辨不明,則意見不定。見不定,則用藥嘗試,而能拯危濟急難矣。若更議論紛紛,異說雜進,病家惶惑無主。當服之藥,反不敢服;不當服者,亂投雜試。雖有善者,救藥不遑,焉能救病。

及至敗事,互相嫁罪。病家既不知醫,則是非莫辨,咎無可歸。所謂築室道旁,三年不成,發言盈庭,誰執其咎,固為醫家所大忌。然病家性命所關,如不知此弊,害孰大焉。

其要在於平日辨別醫之優劣,劣者勿用,免致掣肘。優者篤信不疑,專任不貳,則彼方能致力。蓋為治病之理,無異治國。若非專任,焉能責其功效哉。是故詳慎在選醫之時,不在臨病之際。或不知選醫,而但臨病詳慎,則見峻猛之藥,畏不敢用;平淡之藥,以為穩當,屢服不疑。

殊不知病至危篤,非峻猛之藥不療。藥證不合,雖平淡之品,亦能害人。即使藥證相對,或病重藥輕,未見即效,而反致疑,別進他藥以誤事;或病輕藥重,則病未退而正先傷,變幻諸證以致危。又如虛病似實者,應用補藥而不敢服;實病似虛者,應用瀉藥而不敢投。因循疑畏,坐失事機,日久纏綿,遂至不起,種種弊端,難以言盡。

不明此理,而臨病惑於雜論,似乎詳慎,而不知害之大也。

夫病情變幻難測,雖習醫者,猶有毫釐千里之謬,何況不識病情,而但執方藥。遂謂某藥可用,某不可用,用之不靈,疑端更甚。於是求神問卜,驅鬼叫魂。擾攘不息,使病者無片刻之寧,卒至不救而後已。嗚呼!此皆不知選醫於平日,而信任之。徒以臨病張皇,事後悲慼,終不悟其所由。

竊見蹈此弊而致害者甚多。目擊心傷,莫能挽救。思既往之不諫,或來者之可追,用獻芻蕘,聊備採擇,伏望鑑察為幸。

白話文:

[醫病須知]

慎重地說,治療疾病最忌諱的就是處理過程混亂無章。醫學理論深奧微妙,病情變化莫測,如果沒有經過深入研究和多年的實踐經驗,很難做出精確的診斷。一旦診斷不清,醫生的判斷就會搖擺不定。判斷不定,藥物的使用就會變成一種試驗,如此一來,要應對危急狀況就更加困難了。如果再有眾多不同觀點和方法紛至沓來,病患及其家屬就會陷入恐慌和迷茫,對於應該服用的藥物反而不敢服用;不該服用的,卻亂試一通。即便有好的醫生,也往往忙於應付,如何能夠有效救治病人呢?

等到事情搞砸,彼此之間開始推卸責任。病患一方由於不懂醫學,是非難辨,無法歸咎。這就像在路邊建房子,三年都蓋不成,眾多建議充斥著整個房間,但誰又能承擔責任呢?這確實是醫學界極度忌諱的情況。然而,病患的生命攸關,如果不瞭解這種弊端,造成的危害將會更大。

關鍵在於平時就要分辨醫生的優劣,對於水平低下的醫生,絕對不要任用,以免受到牽制。對於優秀的醫生,要堅定地信任,專一任用,這樣他們才能全心投入治療。因為治病的道理,和治理國家一樣,如果不專一任用,又怎能要求他們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呢。所以,詳細慎重的選擇醫生,應該是在病情發生之前,而不是在病情發生時。有的人不懂得選擇醫生,只在病情發生時過度小心,看到劇烈強烈的藥物,畏懼不敢使用;看到溫和的藥物,認為安全,便連續服用毫不懷疑。

殊不知,當病情危急時,若不用劇烈強烈的藥物,根本無法治療。即使藥物與病症相符,如果病情嚴重而藥力不足,未必能立即見效,反而會引起懷疑,換用其他藥物誤事;或者病情輕微而藥力過強,可能尚未治好病,身體就先受損,導致各種病情轉變,最終陷入危險。例如,虛弱的病情看似實證,應該使用補藥卻不敢服用;實證的病情看似虛弱,應該使用瀉藥卻不敢使用。因為拖延和恐懼,錯失良機,久而久之,病情纏綿,最終導致無法挽回,種種弊端,難以言盡。

不明白這個道理,在病情發生時被各種觀點混淆,看似小心謹慎,實際上卻不知道這樣會帶來更大的危害。

病情變化莫測,即使是醫學專業人士,也會有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的誤判,何況那些不懂病情,只憑著藥方和藥物的人。他們斷定某種藥物可用,某種不可用,結果藥物不奏效,懷疑的念頭更甚。於是,他們求助於神靈,占卜驅鬼,騷動不停,使得病人一刻不得安寧,最終無法挽救,直到最後。唉!這都是因為平時不懂得選擇醫生並充分信任他們,只在病情發生時慌亂,事後悲痛,始終不明白問題所在。

我親眼見到很多人因此遭受傷害,內心痛苦,卻無法挽救。思考過去無法挽回的事實,或許未來還可以改進,因此獻上淺見,供參考選擇,希望得到您的理解和考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