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書醫言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卷一
君子失心。鮮不夭昏。
平公有疾。秦景公使醫和視之。云云。文子曰。醫及國家乎。對曰。上醫醫國。其次疾人。固醫官也。
為則曰。國醫與疾醫之分。於是可知。
吾聞。國家將敗。必用奸人而嗜其疾味。其子之謂乎。夫誰無疾眚。能者蚤除之。舊怨滅宗國之疾眚也。
管子曰。朝忘其事。夕失其功。邪氣入內。正色乃衰。
上恃龜。好用巫醫。則鬼神驟祟。故功之不立。名之不章。為之患者三。云云。
再會諸侯。令曰。養孤者食常疾。收孤寡。
為則曰。五霸之令如斯。民之蒙恩澤可以知矣。然至於孟子之時。諸侯放肆乃不然。故孟子曰。今之諸侯。五霸之罪人也。
故赦者犇馬之委轡。毋赦者痤睢(為則曰睢恐疽或癰字衍)之礦石也。
滋味動靜。生之養也。好惡喜怒哀樂。生之變也。聰明當物。生之德也。是故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。御正六氣之變也。
當生者生。當死者死。言有西有東。各死其鄉。置常立儀。能守貞乎。
欲愛吾身。先知吾情。君親六合。以考內身。以此知象。乃知行情。既知行情。乃知養生。
三月如咀。咀者何。曰五味。五味何。曰五臟。酸主脾。咸主肺。辛主腎。苦主肝。甘主心。五臟已具。而後生肉。脾生膈。肺生骨。腎生腦。肝生革。心生肉。五肉已具。而後發為九竅。脾發為鼻。肝發為目。腎發為耳。肺發為竅。五月而成。十月而生。生而目視耳聽心慮。
目之所以視。非特山陵之見也。察於荒忽。耳之所聽。非特雷鼓聞也。察於淑湫。心之所慮。非特知於粗粗也。察於微眇。
為則曰。五臟六腑。四肢百骸之論。諸書各異。要之其旨皆以理推之。論說之辭也。蓋五臟六腑。四肢百骸九竅。皆造化之所為。而非人之所為也。醫家率以陰陽五行之理論之。療之無有寸效矣。疾醫不然。以造化不混於人事。萬病唯為一毒。去其毒。則目之不明也明。耳之不聞也聞。其為術可以知矣。不能為而論之。臆而無益。君子不為。
遇者兼和。然則天無疾風。草木發奮。鬱氣息。民不疾而榮華蕃。
死死生生。因天地之形。天地之形。聖人成之。
不思。不慮。不憂。不圖。利身體。便形軀。養壽命。垂拱而天下治。
思索生知。慢易生憂。暴傲生怨。憂鬱生疾。疾困乃死。思之而不捨。內因外薄。不蚤為圖。生將巽舍。
為則曰。憂鬱生疾。是甚不然。夫七情者氣也。雖憂鬱。逢喜有時忽消。雖逢喜。憂鬱或時不消。是因憂而有毒。聚而不去也。疾者毒也。無毒而不病。故治術唯去毒耳。學者思諸。
凡人之生也。天出其精。地出其形。合此以為人。和乃生。不和不生。察和之道。其精不見。其徵不醜。平正擅胸。論治在心。此以長壽。
桓公曰。善哉。牧民何先。管子對曰。有時先事。有時先政。有時先德。有時先怒。飄風暴雨不為人害。涸旱不為民患。百川道。年穀熱。糴貨賤。禽獸與人聚食。民食。民不疾病。
白話文:
[卷一]
君子若失去內心的平衡,很少有不夭折或昏迷的。
平公生病了,秦景公派醫生和去診治。……文子問道:「醫生能治理國家嗎?」醫生回答:「最好的醫生治理國家,其次是治療病人,普通的醫生只是官員。」
因此說:國家的醫生與治療病人的醫生,其區別由此可知。
我聽說,國家將要敗亡,必定會重用奸邪之人,並沉溺於享樂之中。這不就是指他們的子孫嗎?哪個人沒有疾病或災禍呢?有能力的人會及早去除它,舊有的怨恨消滅了宗國的疾病和災禍。
管子說:早晨忘記了事情,晚上就失去了成果,邪氣入侵內部,正氣就會衰弱。
上位者依賴龜卜,喜好巫醫,那麼鬼神就會頻繁作祟,所以功業不能建立,名聲不能顯赫,因此導致疾病的人有三類……
再次會見諸侯,下令說:養育孤兒的人,食物要充足,並且要收養孤兒寡婦。
因此說:五霸的命令如同這樣,百姓蒙受恩澤,由此可知。然而到了孟子時代,諸侯放肆,情況就不同了,所以孟子說:「現在的諸侯,都是五霸的罪人。」
所以被赦免的人如同脫韁的野馬,不被赦免的人則如同長了癰疽的礦石。
滋味的調和與活動的靜止,是養生的方法;好惡、喜怒、哀樂,是生命的變化;聰明地應對外物,是生命的德行。所以聖人調和滋味,適時地活動與靜止,來調節六氣的變化。
該生則生,該死則死,人各有歸宿,各死其所,設立常規禮儀,才能保持貞正。
想要愛護自己的身體,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志;君主、親人、天地,以此來反省內心,以此來了解事物的象徵,才能了解自己的行為和情志。了解了行為和情志,才能知道如何養生。
三月如同咀嚼,咀嚼的是什麼呢?說是五味。五味是什麼呢?說是五臟。酸主脾,鹹主肺,辛主腎,苦主肝,甘主心。五臟具備之後,然後產生五肉。脾生膈膜,肺生骨,腎生腦,肝生筋,心生肉。五肉具備之後,然後發育為九竅。脾發育為鼻,肝發育為目,腎發育為耳,肺發育為口,五月而成形,十月而出生。出生之後,就能用眼睛看,用耳朵聽,用心思考。
眼睛之所以能看見,不只是能看見山陵而已,還能察覺到細微的事物;耳朵之所以能聽見,不只是能聽見雷聲和鼓聲而已,還能察覺到細微的水聲;心之所慮,不只是能了解粗淺的事物而已,還能察覺到微小的事物。
因此說:關於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的論述,各書說法不一,重要的是其旨意都是以道理推演出來的,是論述的辭句。蓋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九竅,都是造化所為,而不是人所為。醫家大多用陰陽五行來理論,治療往往沒有絲毫效果。治療疾病的醫生不是這樣,他們認為造化不會混雜於人事,萬病只因一種毒素,去除毒素,那麼眼睛看不清的就能看見了,耳朵聽不見的就能聽見了,其方法由此可知。不能去做而只空談理論,憑空臆測沒有益處,君子不做這樣的事。
遇事都能和諧相處,那麼天沒有疾風,草木就能茂盛,鬱結之氣消散,百姓就能安康富足。
死死生生,依循天地之形,天地之形,聖人能成全它。
不思慮,不憂慮,不擔心,不計較,有利於身體,使形體舒適,養護壽命,就能垂拱而天下治。
思索會產生智慧,遲緩懶散會產生憂慮,暴躁傲慢會產生怨恨,憂慮鬱悶會產生疾病,疾病纏身就會死亡。思慮而不停止,內傷外損,不早作打算,生命就會很快消逝。
因此說:憂鬱會產生疾病,這是不完全正確的。七情是氣,即使憂鬱,遇到喜事有時也會突然消失;即使遇到喜事,憂鬱有時也不會消失。這是因為憂慮而產生毒素,積聚而不去除。疾病就是毒素,沒有毒素就不會生病,所以治療方法就是去除毒素而已,學習的人要思考這些。
凡人生存於世,天賦予精氣,地賦予形體,結合二者成為人,和諧則生,不和諧則不能生。觀察和諧之道,其精氣不外露,其容貌不醜陋,身心平和,治病在於內心,這樣才能長壽。
桓公說:「很好!治理百姓應該先做什麼呢?」管子回答:「有時先做事,有時先施政,有時先修德,有時先發怒。狂風暴雨不會傷害人,乾旱不會危害百姓,百川暢通,年景豐收,糧價便宜,禽獸與人一起覓食,百姓有充足的食物,百姓就不會生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