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吉益為則

《古書醫言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鶡冠子曰。龐暖曰。王獨不聞俞跗之為醫乎。已成必治。鬼神避之。楚王臨朝為隨兵。故若堯之任人也。不用親戚而必使。能其治病也。不任所愛必使。舊醫楚王。聞傳。暮𡫴(一蓋病也)在身必待俞跗。卓襄王曰善。龐暖曰。王其忘乎。昔伊尹醫殷。太公醫周武王。百里醫秦。

白話文:

龐煖對田文說:「大王您聽說過俞跗的行醫事跡嗎?他治病都能藥到病除,鬼神都為他讓路。楚王在早朝時突然腰痛,因此有人建議叫俞跗來醫治。就好像堯帝任用人才時,不任用親戚,而是任用有治國能力的人。同樣的,不任用自己喜歡的人,而是任用醫術高超的人。俞跗以前是楚王的太醫,楚王聽說自己得了腰痛病,知道一定要等到俞跗來醫治。秦國的卓襄王對此讚賞不已。」龐煖又說:「大王您忘記了嗎?從前伊尹曾為商湯治病,太公望曾為周武王治病,百里奚曾為秦穆公治病。」

申麃醫郢。原季醫晉。范蠡醫越。管仲醫齊。而五國霸。其善一也。然道不同數。卓襄王曰。願聞其數。暖曰。王獨不聞魏文王之問扁鵲邪。曰。子昆弟三人。其孰最善為醫。扁鵲曰。長兄最善。中兄次之。扁鵲最為下。魏文侯曰。可得聞邪。扁鵲曰。長兄於病視神。未有形而除之。

白話文:

申麃為郢國的醫生,原季為晉國的醫生,范蠡為越國的醫生,管仲為齊國的醫生,這五個國家後來都稱霸一方。他們的醫術雖然高明,但方法卻各有不同。

卓襄王問道:「我想知道他們的方法有什麼不同。」

暖答道:「難道大王沒聽說魏文王詢問扁鵲的事嗎?」

魏文王問扁鵲:「你們兄弟三人,誰的醫術最高明?」

扁鵲答道:「長兄的醫術最高,中兄次之,我的醫術最差。」

魏文王問:「為什麼這樣說?」

扁鵲說:「長兄在疾病徵兆還未出現時就能察覺並根除它;」

故名不出於家。中兄治病其在毫毛。故名不出於閭。若扁鵲者鑱血脈。投毒藥。副肌膚間。而名出聞於諸侯。魏文侯曰善。使管子行醫。術以扁鵲之道。曰。桓公幾能成其霸乎。凡此者不病病。治之無名。使之無形。至功之成。其下謂之自然。故良醫化之。拙醫敗之。雖幸不死。

創伸股維。卓襄王曰善。寡人雖不能無創。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。

白話文:

因此,醫術高明的人不會名聲太響。一般醫生只是解決細微的病情,所以不會聲名遠揚。而像扁鵲那樣的名醫,他們會深入探查身體狀況,使用藥物治療,然後隱藏自己的醫術,讓名聲廣傳諸侯。魏文侯稱讚扁鵲的醫術,並派管子學習並行醫。管子遵循扁鵲的治病之道,不禁感嘆:齊桓公恐怕很難成就霸業吧。凡是這樣的醫生不會刻意治療疾病,他們醫術看似無形,但最終治癒了疾病,所以才被認為是順應自然。因此,高明的醫生能化腐朽為神奇,而拙劣的醫生則會毀壞病情。即使幸運地活下來,也會留下後遺症。

為則曰。鶡冠子題辭曰。漢志。鶡冠子楚人。居深山。以鶡羽為冠。著書一篇。因以名之。唐韓退之有曰。鶡冠子十九篇。其辭雜黃老刑名。其博選篇。四稽五至之說當矣。學問篇。稱賤生於無所用。云云。柳子厚則謂。余讀賈誼鵩賦。嘉其詞。學者以為盡出鶡冠子。皆前儒之確論卓見。粗足以可觀矣。

白話文:

被寫作「《鶡冠子》題辭」的人說:根據《漢書·藝文志》的記載,鶡冠子是楚國人,居住在深山中,以鶡鳥的羽毛做成帽子。他寫了一本書,就以自己的名字為書名。唐代的韓愈說:《鶡冠子》有 19 篇,內容包含黃老之術、刑名之學等。其中「博選篇」中提出的「四稽五至」的說法是正確的。「學問篇」中說:「卑賤的人是因為沒有用處。」柳宗元認為:我讀了賈誼的《鵩賦》,覺得它的文辭很美。有學者認為這篇賦完全出自《鶡冠子》。這些都是前輩儒家學者確鑿的論斷和卓見,大致上可以相信。

劉向新序曰。扁鵲見齊桓侯。立有間。扁鵲曰。君有疾在腠理。不治將恐深。云云。

為則曰。與史記其文大同小異。

孔叢子曰。死病無良醫。

白話文:

劉向在《新序》中說,扁鵲拜見齊桓侯,站了一會兒後,扁鵲告訴齊桓侯,他有疾病在皮膚肌肉之間,如果不治療恐怕會加重。

另外提到,這段故事和《史記》中的記載大致相同但有些微差異。

《孔叢子》中說,到了無法輓救的病態時,就連高明的醫生也無能為力。

為則曰。是亦非疾醫之論。夫死者天命也。雖扁鵲無奈之何。醫者主疾病。疾病則儘可治。故雖死病。若治而其死安靜矣。是謂之疾無不治。世所謂傷寒疫癘。眾醫舉言必死。其命未盡也。不藥而生矣。其生也。拙工者八九十日而復故。上工者不及三十日而復故。是其徵也。

陸賈新語曰。故制事者因其則。服藥者因其良。書不必起仲尼之門。藥不出扁鵲之方。合之者善。可以為法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疾無不治」,並非醫者過於自信的說法。死亡是天命,即使傳說中的神醫扁鵲也無法改變。醫者只能治療疾病,只要是疾病,都盡力醫治。所以即使是絕症,如果治療後能安然死去,也可以說「疾無不治」。

世間流行的傷寒和瘟疫,許多醫生都說得了必死無疑。但如果患者的命數未盡,不經治療也能活下來。活下來之後,病情較輕的八九十天後就能康復。病情較重的,不到三十天就能康復。這就是「疾無不治」的證據。

為則曰。由是觀之。扁鵲之方傳於漢也明矣。由是又求之。傷寒論之方無古焉。然其書陰陽醫之選述作。而非疾醫選述作之也。故唯其方可取。而其論不可取。特於傷寒論。詳論其義焉。

白話文:

根據上述證據可以推斷,扁鵲的醫方在漢代流傳是確鑿無疑的。再深入探究,會發現《傷寒論》的方劑並非古代流傳下來的,而是陰陽學派醫生的選擇和編纂,而非專門研究疾病的醫生所編纂。因此,只有它的方劑值得採用,而它的論述則不值得採納。我們在這篇《傷寒論》中,將詳細闡述其理論要義。

昔扁鵲居宋。得罪於宋君。出亡之衛。衛人有病將死者。扁鵲至其家。欲為治之。病者之父謂扁鵲曰。吾子病甚篤。將為迎良醫治。非子所能治也。退而不用。乃使靈巫求福請命。對扁鵲而咒。病者卒死。靈巫不能治也。夫扁鵲天下之良醫。而不能與靈巫爭用者。知與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從前扁鵲住在宋國,得罪了宋王。於是逃亡到衛國。衛國有人生病快要死了。扁鵲來到他家,想為他治病。病人的父親對扁鵲說:「我兒子的病很嚴重。我們將要請來高明的醫生醫治,不是你能治得了的。」於是拒絕了扁鵲,並派巫師祈求福氣和保命,在扁鵲面前唸咒作法。病人最後還是死了,巫師也無法醫治。扁鵲是天下有名的良醫,卻無法跟巫師爭奪治療的機會,這是因為知道和不知道的差別啊。

春秋繁露曰。今平地注水。去燥就濕均薪施火去濕。云云。

薺麥始生。由陽升也。其尤者葶藶死於盛夏。款冬花於嚴寒。云云。

敞曰。災沴之氣。其常存邪。曰。無也。時生耳。猶乎人四支五藏中也。有時及其病也。四支五藏皆病也。

為則曰。是正陰陽之論。疾醫不取。

說苑曰。銳金石。雜草藥。以攻疾。

白話文:

《春秋繁露》说,现在平地上注水,去除干燥,趋向湿润,均匀地加柴火,去除湿气。

荠麦开始生长,是由阳气上升引起的。葶藶在盛夏死亡,款冬花在严寒开放。

敞说,灾害的邪气,它总是存在吗?说,没有,只是偶尔发生而已。就像人四肢五脏一样,有时会生病,四肢五脏都会生病。

“为则”说,这就是阴阳平衡的道理,疾病的医治不能违背它。

《说苑》说,锋利的金石,杂草药,用来攻治疾病。

會吉(丙吉)病甚。將使人加紳而封之。及其生也。太子太傅夏侯勝曰。此未死也。臣聞之。有陰德者。必饗其樂。以及其子孫。今此未獲其樂而病甚。非其死病也。後病果愈。封為博陽侯。終饗其樂。

白話文:

會吉(丙吉)病得很嚴重。有人要拿布條來綑住他,準備幫他料理後事。而當他出生時,太子太傅夏侯勝說:「他還沒死。我聽說,有陰德的人,必定會享有福報,還會傳給他的子孫。如今他還沒得到福報就病得很嚴重,這不是他的死期。」後來,會吉的病果然痊癒了。他被封為博陽侯,最終享受了福報。

吳起為魏將。攻中山。軍人有病疽者。吳子自吮其膿。其母泣之。旁人曰。將軍於而子如是。尚何為泣。對曰。吳子吮此子父之創。而殺之於注水之戰。戰不旅踵而死。今又吮之。安知是子何戰而死。是以哭之矣。

白話文:

秦國的繆公曾經外出時失去了他的駿馬,便親自去尋找。他看到有人已經殺了他的馬,正準備分食馬肉。繆公對他們說:「這匹馬是我的駿馬。」那些人聽了都害怕地站了起來。繆公繼續說:「我聽說吃駿馬肉而不喝酒的人會殺死別人。」於是,他讓他們依次喝酒。殺馬的人們都感到慚愧,便離開了。三年後,晉國攻打秦國,將繆公圍困。當年吃馬肉的人們互相說:「我們可以拼死報答繆公賞酒的恩情。」於是,他們衝出包圍圈。繆公也因此解除了危機,擊敗了晉國。回來後,繆公封賞了那些人。這是恩德散發出去,福報回歸的例子。

為則曰。此文與史記。大同小異。

寡人有腰脾之病。願諸大夫勿罪也。

今越腹心之疾。齊猶疥癬耳。

秦繆公嚐出而亡駿馬。自往求之。見人已殺其馬。方共食其肉。繆公謂曰。是吾駿馬也。諸人皆懼而起。繆公曰。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。即以次飲之酒。殺馬者皆慚而去。居三年。晉攻秦繆公圍之。往時食馬肉者相謂曰。可以出死報食馬得酒之恩矣。遂潰圍。繆公卒得以解難勝晉。臘惠公以歸。此德出而福反也。

常樅有疾。老子往問焉。曰先生疾甚矣。無遺教可以語諸弟子者乎。云云。

官怠於官成。病加於少愈。云云。

晉平公問叔向曰。歲饑民疫。翟人攻我。我將若何。對曰。云云。

對曰。吾國且亡。曰。何以知也。應之曰。吾聞病之將死也。不可為良醫。國之將亡也。不可為計謀。

白話文:

常樅生病了,老子去探望他,說:「先生的病很嚴重啊,有沒有什麼遺言可以告訴您的弟子們?」常樅回答說:「官吏怠於職守,反而導致國家更加衰敗,我的病看似好轉,實際上卻越來越嚴重。」

晉平公問叔向:「今年鬧饑荒,百姓染疫,翟人又來進攻,我該怎麼辦?」叔向回答說:「我們的國家快要滅亡了。」晉平公問:「你怎麼知道?」叔向回答說:「我聽說,病人臨死時,即使是良醫也無能為力;國家即將滅亡時,即使是最好的計謀也無濟於事。」

民有五死。聖人能去其三。不能除其二。飢渴死者可去也。凍寒死者可去也。罹災兵死者可去也。壽命死者不可去也。癰疽死者不可去也。

白話文:

人有五種死法,聖人可以避免其中三種。但有兩種死法無法避免。

  • 飢渴而死的,可以避免。

  • 凍寒而死的,可以避免。

  • 遭遇災禍或戰爭而死的,可以避免。

  • 壽命到了而死的,無法避免。

  • 生了癰疽而死的,無法避免。

為則曰。癰疽死者不可去。是不知疾醫之道。夫人之論也。

孔子曰。惡是何也。語不言乎。三折肱而成良醫。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。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人也。

扁鵲過趙。趙王太子暴疾而死。云云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人說,生了癰疽而死的人不能救治,這是不懂得醫術的道理。人們對於這種說法。

孔子說,這怎麼講呢?不是有句話說嗎,多次折斷手臂後能成為好醫生。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困境是我孔丘的幸運,跟隨我的這些人都是幸運的人。

扁鵲到趙國時,趙王的太子突然生病死了。接下來發生了一些事情。

為則曰。此記同事。而其文與史記小同大異。蓋皆世傳。而記者所取必亦異也。余因曰。夫書者非有德之人則不可解也。此兩者從史記乎。從說苑乎。苟無實見而取。皆臆耳。學者思諸。

白話文:

為《則》一書而寫的序言說:這本書記載的都是同時期的事情。但它的文辭與《史記》有小同大異之處。這大概都是出自民間流傳的說法,而不同的作者所選用的材料內容也肯定是有所差別的。我所以這麼說,是因為《書經》上說:只有很有德行的人,才能正確理解書中的意思。這兩部書到底是從《史記》中取材,還是從《說苑》中取材,如果作者沒有事實依據就隨便採用材料,那都是出於臆測罷了。希望有志向學的讀者們思考這個問題。

古者有菑者謂之厲。君一時素服。使有司弔死問疾。憂以巫醫。匍匐以救之。湯粥以方之善者。必先乎鰥寡孤獨。及病不能相養。死無以葬埋。則葬埋之。有親喪者。不呼其門有齊衰大功。五月不服力役之徵。有小功之喪者。未葬不服力役之徵。

論衡曰。夫百草之類。皆有補益。遭醫人採掇。成為良藥。

白話文:

古代發生災害的人叫做「厲」,君主當天就會穿著麻布素服。派遣負責官員去弔唁死者,慰問病人。憂心忡忡地找來巫醫,匍匐在地為受災者祈求救助。用善於配製湯藥的人熬煮湯粥,一定要優先給予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以及窮困病人。如果有人身染重病,無人照顧,死後無錢安葬,就由國家負責安葬。凡是有親人去世的人,其家門不得喧嘩,穿戴齊衰大功的喪服。五個月內不用承擔力役之責。穿戴小功喪服的人,在死者未安葬前也不用承擔力役之責。

為則曰。王充不知食醫與疾醫之道。此論誤矣。夫食養者隨好惡。故有補益之道。而無攻擊之理。藥用者不擇好惡。故有攻擊之道。而無補益之理也。奚曰藥有補益。

白話文:

所以說,王充不懂飲食養身和治療疾病的方法。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飲食養身是根據個人的喜好來進行的,所以有滋補益氣的方法,但沒有攻邪驅病的道理。而藥物是無所謂好惡的,所以有攻邪驅病的方法,但沒有滋補益氣的道理。為什麼說藥物有滋補益氣的作用?

古貴良醫者。能知篤劇之病所從生起。而以針藥治而已之。如徒知病之名。而坐觀之。何以為奇。夫人有不善。則乃性命之疾也。無其教治。而欲令變更。豈不難哉。

病作而醫用。禍起而巫使。如自能案方和藥。入室救祟。則醫不售而巫不進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說:前面幾篇文章講的大多是關於服食家的事。服食家主張通過氣來作為食物,這是不平常的事情,對人沒有好處。所以,我們不採納這種主張。但是,葛洪、陶弘景、孫思邈等人盲目地崇信服食之術,將其混入醫學之中。自從那以後,正統的醫術衰落,邪門歪道的醫術興起,醫術理論上高深,但實際技術很低下。因此,醫道在過去兩千多年裡已經衰落了。那些關心百姓疾病的君子們,應該放棄邪術,追求正道。只有這樣,醫論才能興盛,醫術才能發展,這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。

為則曰。今之為醫。不免王充坐觀之。譏也。悲哉。

道家相誇曰。真人食氣。以氣而為食。云云。

夫服食藥物。輕身益氣。頗有其驗。若夫延年度世無其效。百藥愈病。病愈而氣復。氣復而身輕矣。

為則曰。此前後諸篇率皆服食家之事也。夫服食者。以氣而為食。非常之事。於人無有益。故不取矣。然葛洪陶弘景孫思邈之輩。妄尊信之混於醫。從此而後。正去而邪來。論高而術卑。醫道絕滅。二千有餘年於此。夫憂萬民之疾病之君子。舍邪求正。斯論止斯術盛吾黨之所願也。

子路使子羔為費宰。孔子曰。賊夫人之子。皆以未學不見大道也。醫無方術。曰。吾能治病。問之曰。何用治病。曰。用心意。病者必不信也。吏無經學。曰。吾能治民。問之曰。何用治民。曰。以材能。是醫無方術。以心意治病也。百姓安肯信向。而人君信用使之乎。手中無錢。

白話文:

子路讓子羔擔任費地邑宰。孔子說:「你害了別人的兒子。都是因為他沒有學習,不懂得大道。醫生沒有醫術,卻說:『我能治病。』問他:『用什麼方法治病?』他說:『用心意。』病人一定不會相信的。官吏沒有經學知識,卻說:『我能治理人民。』問他:『用什麼方法治理人民?』他說:『憑藉才能。』這樣,沒有醫術的醫生卻用心意治病,百姓怎麼肯相信他並向他求醫?而君主又怎麼會信任他並讓他治民呢?手裡沒有錢,怎麼能取得別人的信任?」

之市。使貨主問曰。錢何在。對曰。無錢。貨主必不與也。夫胸中不學。猶手中無錢也。欲人君任使之。百姓信向之奈何也。

為則曰。後世許氏曰。醫者意也。是本出於子華子。而其論之非。已可見於此。

白話文:

就像一個要去市集買東西的人。他問攤販:「錢在哪?」攤販回答:「沒有錢。」攤販一定不會把東西賣給他。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學識,就像手中沒有錢一樣。他怎麼能指望國君委以重任,又怎麼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呢?

醫能治一病。謂之巧。能治百病。謂之良。是故良藥服百病之方。治百人之疾。大才懷百家之言。故能治百族之亂。扁鵲眾方。孰若巧之一伎。

白話文:

醫者能治療一種疾病,稱為「巧妙」。能治療百種疾病,稱為「良醫」。所以,良藥能治療百病,治癒百人的病痛。胸懷大志的人能夠包容百家之言,所以能平息百族的紛亂。扁鵲擁有眾多方術,但哪能比得上精巧的一技之長呢?

孝子之於親。知病不祀神不和藥。又知病之必不可治。治之無益。然終不肯安坐得絕。猶卜筮求祟。召醫和藥者。惻痛殷勤冀有驗也。既死氣絕。不可如何。

白話文:

孝順的孩子面對親人病重時,明知祭拜神明、服用藥物都無濟於事,但仍然於心不忍。即使知道病症無法治癒,治療也無益,卻仍然不願坐視不管。他們仍會卜卦求籤、招來醫生配藥,這是因為他們深切關懷病人,期望能出現奇蹟。當親人去世後,一切都無能為力了。

夫堯之使禹治水。猶病水者之使醫也。然則堯之洪水。天地之水病也。禹之治水。洪水之良醫也。

呂后恚恨。後酖殺趙王。其後呂后出。見蒼犬噬其左腋。怪而卜之。趙王如意為祟。遂病腋傷。不愈而死。

白話文:

堯帝派禹去治理水患,這就像病人找醫生看病一樣。那麼,堯帝時的洪水,就像是天地間的水患,而禹治理水患,就像是治療洪水的良醫。

呂後非常怨恨,後來毒殺了趙王。之後,呂後外出時,看到一隻青色的狗咬她的左腋下,她感到奇怪於是占卜,結果顯示是趙王如意作祟。於是她的腋下開始發病,最終因為這個病沒有痊癒而去世。

凡天地之間有鬼。非人死精神為之也。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。致之何由。由於疾病。人病則憂懼。憂懼見鬼出。凡人不病則不畏懼。故得病寢衽。畏懼鬼至。畏懼則存想。存想則目虛見。

為則曰。孔子曰。不怪語力亂神。今涉獵此前後諸篇。往住此類間有病疾之事。無益於人。因不枚舉。

白話文:

世界上並不存在鬼怪。所謂的鬼怪,其實都是人們思念、想象出來的。產生幻覺的原因是什麼?是因爲疾病。人生病後,就會產生憂慮和恐懼。憂慮恐懼會導致看到鬼怪出現。健康的人不會產生恐懼,因此不會看到鬼怪。得了病躺在牀上,就會感到害怕,害怕鬼怪來臨。害怕就會胡思亂想,胡思亂想就會導致眼睛出現幻覺。

或問曰。天地之間。萬物之性。含血之蟲。有蝮蛇蜂蠣。咸懷毒螫。犯中人身。云云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道:天地之間,萬物的本性,其中屬於血肉之軀的生物,譬如蝮蛇、蜂、蜈蚣等,都帶有毒針或毒液,一旦它們攻擊了人體,後果不堪設想。

為則曰。考此論。毒者皆為太陽之毒。僻論也。太陽為毒。則太陰亦必為毒也。凡天地之間。變於常則咸為毒。何唯太陽哉。且論中曰。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。食之湊懣頗多殺人。不知此物稟何氣於天。是誠然。王充實不自知。不知則何為此論。唯言太陽之毒。其誤可以知矣。

白話文:

他(王充)說:根據這種說法,所有毒物都是由太陽之毒造成的。這是一種偏頗的說法。如果太陽有毒,那麼太陰(月亮)也必定有毒。天地之間,凡是變化於常態的,都具有毒性。為什麼偏偏只有太陽呢?

而且,在這個論述中,他說:草木之中有巴豆和野葛,吃了會導致腹痛和腹瀉,甚至會殺人。我不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時候從天上得到的這種性質的。這確實是對的。王充自己不知道這些,卻還要提出這種論斷。不知道事情的本質,還妄加論斷,他這種錯誤的說法是不言而喻的。

孝子之養親病也。未死之時。求卜迎醫。冀禍消藥有益也。既死之後。雖審如巫咸良如扁鵲。終不復生。何則知死氣絕。終無補益。治死無益。厚葬何差乎。倍死恐傷化。絕卜拒醫。獨不傷義乎。云云。

白話文:

孝順的子女在雙親患病時,在雙親還活著時,他們會求神卜卦,找醫生診治,希望能化解災禍,讓藥物發揮效用。但是,一旦雙親過世後,即使是像巫咸那樣的神巫,或扁鵲那樣的神醫,都無法再讓他們復活。這是因為他們已經斷了氣,再治療也沒有用了。既然對亡者治療無益,厚葬又能有什麼意義呢?如果過度重視喪葬,恐怕會損害禮義。拒絕求神卜卦和拒絕治療,難道不會違背道義嗎?

人之疾病希有不由風濕與飲食者。當風臥濕。握錢問祟。飽飯饜食。齊精解禍。而病不治。謂祟不得。命自絕。謂筮不審。俗人之知也。

為則曰。雖謂疾病。非疾醫之論。慎不可取焉。

白話文:

人的疾病很少不是由風寒濕氣和飲食不當造成的。遇到風寒就躺在潮濕的地方,拿起銅錢問神靈。吃飽飯後又胡亂吃東西。求神拜佛想解脫災禍。但疾病卻得不到治療。說是神靈不靈驗,所以自暴自棄。說是占卜不準確,這是普通老百姓的認識。

夫聖賢之治世也有術。得其術則功成。失其術則事廢。譬猶醫之治病也。有方篤劇猶治。無方儳微不愈。夫方猶術。病猶亂。醫猶吏。藥猶教也。方施而藥行。術設而教從。教從而亂止。藥行而病愈。治病之醫。未必惠於不為醫者。然而治國之吏。未必賢於不能治國者。云云。良醫能治未當死之人命。如命窮壽盡。方用無驗矣。

白話文:

聖人與賢者治理天下也有方法。得到適當的方法,功業便能完成;失去適當的方法,事情就會敗壞。就好像醫生醫治疾病一樣,即使病情嚴重,只要有合適的藥方也能治癒;如果沒有合適的藥方,即使病情輕微也不容易痊癒。

藥方就好像治理國家的方法,疾病就好像混亂的局面,醫生就好像治理國家的人,藥物就好像教化。藥方制定好,藥物就能夠發揮作用;方法制定好,教化就能夠實施;教化實施,混亂就能平息;藥物發揮作用,疾病就能夠治癒。

治病的醫生,不見得比那些不是醫生的更善良。然而,治理國家的官吏,不見得比那些不能治理國家的人更賢能。這是什麼緣故呢?因為醫生治病,只能救治那些命運不該死的人;如果命中註定要死,即使使用再好的藥方也於事無補。

前漢書平帝記曰。元始二年。民疾疫者。舍空邸第。為置醫藥。

禮樂志曰。桑間濮上。鄭衛宋趙之聲並出。內則致疾損壽。外則亂政傷民。

白話文:

《前漢書》記載,平帝在位時,元始二年,百姓中有患疫病的人,便安排他們住在空置的宅院裡,並提供醫藥。

《禮樂志》提到,桑間濮上地區,鄭國、衛國、宋國、趙國的音樂同時流傳,這些音樂在內會使人身心受損、減短壽命,在外則會擾亂政事、危害人民。

郊祀志曰。天子病鼎湖甚。巫醫無所不致。游水髮根言。上郡有巫。病而鬼下之。上召置。祠之甘泉。及病使人問於神君。神君言曰。天子無憂病。少愈強與我會甘泉。於是。上病愈。遂起幸甘泉。病良已。

白話文:

《郊祀志》記載,漢武帝曾患上嚴重的鼎湖病。他尋求了各種巫醫,但都無濟於事。後來,一個叫遊水的方士對他說,上郡有一名巫師,能夠通過鬼神治療疾病。漢武帝於是召見了這名巫師,並在甘泉宮為他設壇祈福。

當漢武帝病情加重時,他派人去詢問神靈。神靈說:「陛下不用擔心,您的病情會慢慢好起來。等您身體康復後,我們會在甘泉宮會面。」於是,漢武帝的病情逐漸好轉。他前往甘泉宮後,病情也徹底痊癒了。

不死之藥可得。

五行志曰。凡貌傷者病木氣。木氣病則金沴之。云云。

為則曰。已上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之理。或神仙之事。皆無益於病。故疾醫不採。學者思諸。

驕近亂。替(師古曰替廢惰也)近疾。

及人則多病口喉咳。故有口舌疴。

為則曰。評同於前。以下五行志言疾病。並皆陰陽五行之理。故疾醫不復取。

白話文:

长生不老的药方可以找到。

《五行志》说,凡是外貌受伤的人,都是木气有病。木气有病,就会被金气所克制。……

《为则》说,以上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,或者神仙之事,都对疾病没有帮助,所以医生不会采纳。学习者应该认真思考。

骄傲的人容易生病,懒惰的人也容易生病。

容易生病的人,往往会咳嗽,有口舌方面的疾病。

《为则》说,这和前面说的一样,以下《五行志》里提到的疾病,都是阴阳五行之理,所以医生不会采纳。

十八年秋。有蜮。劉向以為蜮生南越。越地多婦人。男女同川。淫女為主。亂氣所生。故聖人名之曰蜮。蜮猶惑也。在水旁能射人。射人有處。甚者至死。南方謂之短弧。

黃帝。內經十八卷。

白話文:

在《漢書·藝文志》中記載,侍醫李柱國負責校對方技類的書籍。他每校完一本書,便立即將書中篇目和要點抽出摘要,整理成文並呈報給皇帝。後來李柱國去世,哀帝又派他的兒子向歆繼承父業,擔任侍中奉車都尉。向歆整理了所有的書籍,並寫出《漢書·七略》呈上。其中記載有《方技略》。

為則曰。劉向時。嚴將取齊之淫水。為避其禍。因蜮而為說辭。則或可也。生短弧。如此說則臆而不可矣。

藝文志曰。侍醫李柱國校方技。每一書已。向輒條其篇目。撮其指意。錄而奏之。會向卒。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。歆於是總群書。而奏其七略。云云。有方技略。

為則曰。一說。今所傳內經。素問靈樞十八卷是也。為則嘗細閱其書。率陰陽醫之語。非疾醫之語也。然其中間有些一二古語在。謹拔粹之。而舉於篇末。

外經三十九卷。

扁鵲內經九卷。

白話文:

由於有這些看法,因此我說:有一種說法,現今流傳的《內經》,就是《素問》和《靈樞》這十八卷。我曾經詳細閱讀過這本書,發現它大多數都是陰陽理論的內容,而不是具體治療疾病的內容。然而,書中還是有一些古代醫理,我慎重地把這些精華部分挑選出來,列在文章的最後面。

為則曰。據此。扁鵲之書傳於漢也明矣。悲哉今不傳。是吾黨之憂也。以陸賈新語而考之。益知扁鵲之方傳於漢。於是遍索其方。仲景所傳傷寒論之外。蓋無所見焉。就其書論定扁鵲之遺法。而作類聚方。朝考夕試而又作方極。誠哉君子之言。信而有徵夫。

白話文:

這樣看來,根據這些記載,扁鵲的醫書在漢朝時傳世已經很明確了。可悲的是,現在已經失傳,這是我們醫界同仁的遺憾。如果考究一下陸賈的《新語》,就會更加確信扁鵲的醫方在漢朝有流傳。於是,我廣泛蒐集扁鵲的醫方,除了仲景傳下的《傷寒論》之外,其他都沒有發現。我根據《傷寒論》總結出扁鵲的醫學遺法,寫成了《類聚方》。早晨學習,晚上試驗,又寫成了《方極》。誠然,古代賢者的話語,都有可靠的依據啊。

外經十二卷。

白氏內經三十八卷。

外經三十六卷。

旁篇二十五卷。

為則曰。上七部不傳。諸書亦未見所引用也。

醫經者原人血脈。云云。

為則曰。是皆非疾醫所論。於是。疾醫既絕於漢可以知矣。

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。(師古曰痹風濕之病)

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。(師古曰疝心腹氣病)

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(師古曰癉黃病)

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。

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二十三卷。

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。

客疾五藏狂顛方十七卷。

金創瘲瘈方三十卷。

婦人嬰兒方十九卷。

湯液經法三十二卷。

神農黃帝食禁七卷。

為則曰。上十一家。今亦不傳。就其書目思之。疑非疾醫之書。悲哉。疾醫之絕之尚矣。

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。云云。

為則曰。此論。亦非疾醫之論。諺

曰。有病不治。常得中醫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學典籍中,包括《外經》十二卷、《白氏內經》三十八卷、《外經》三十六卷、《旁篇》二十五卷,以及上七部不傳的醫經等。這些書籍涵蓋了人體血脈、五臟六腑、痹、疝、癉、風寒熱、金創瘲瘈、婦人嬰兒、湯液經法、神農黃帝食禁等多個方面。然而,現今這些醫書大多失傳,令人惋惜。更令人悲哀的是,疾醫之術也已失傳,如今只能靠“有病不治,常得中醫”的諺語來安慰自己。

為則曰。余初見此諺。我業於醫。以為大恥。然數世之業。輕忽不可舍焉。於是思之思之。又重思之。嗟乎。漢既疾醫絕滅。特陰陽醫行。而有此諺邪。陰陽醫之於治無益。可以知矣。則此諺亦不為甚。於是。余大發憤。涉獵古書。始見萬病唯一毒之說。因朝夕鑽研。試功日新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,如果我是這樣的人,我將會感到極度的羞恥。但是,我家族數代從醫,我不忍心放棄這個傳承。於是我反覆思考,又再次深思熟慮。唉,自漢朝以來,醫術就已經衰落了。只有陰陽醫術仍然盛行,才導致了這句諺語的產生。陰陽醫術對於疾病的治療沒有什麼益處,這已經是很明顯了。那麼這句諺語所說的話也不是很過分。於是,我發憤圖強,開始涉獵古代醫書。終於發現了「萬病皆由毒素引起」的說法。於是我日夜鑽研,不斷地實踐,醫術每天都有新的進步。

遂精窮此術。乃覺得免此諺之譏也。吾黨小子。慎莫惑病名醫論。縱令誦解天下醫書。諳記病名。不能治病。則焉免此諺之譏。夫顏子曰。夫道之不修也。是吾醜也。夫道既已大修。而不用。是有國者之醜也。小子勉哉勉哉。不拘病名醫論。其唯知去其毒耳。病乎。疾乎。何憂靡不治。

為則曰。由是觀之。班固著漢書時。既言倉公之技晻昧。況於扁鵲乎。

白話文:

醫術這門專業,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工具,也是國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遠古時代有岐伯和俞跗,中古時代有名醫扁鵲和秦和。他們不僅診治疾病,還能根據病情瞭解國家的政事。到了漢朝,出現了醫聖張仲景。這些醫術高明的醫生,如今他們的醫技已經逐漸失傳。因此,我們要整理他們的醫書,將醫術分為四種類型。

方技者。皆生生之具。王官之一守也。太古有岐伯俞跗。中世有扁鵲秦和。蓋論病以及國。原診以知政。漢興有倉公。今其技晻昧。故能其書。以序方技為四種。

賈誼傳曰。天下之方病。大瘇。一脛之大幾如腰。一指之大幾如股。平居不可屈伸。一二指搐。身慮亡聊。失今不治。必為錮疾。後雖有扁鵲不能為已。病非徒瘇也。又苦𨂂盭云云。又類闢且病痱。夫闢者一面病。痱者一方痛云云。臣故曰。一方病矣。醫能治之而上不使。

為則曰。是譬喻之辭。非常病之論也。且本文註解。俱非疾醫之論。

晁錯傳曰。為置醫巫。以救疾病。

白話文:

《賈誼傳》中提到,天下有一種普遍的疾病,稱為「大瘇」。這種疾病的症狀是:一條小腿腫脹到像腰部一樣粗;一根手指腫脹到像大腿一樣粗。平時無法彎曲伸展,只要有一兩根手指抽搐,就會感到全身痛苦不堪,無法正常生活。如果現在不治療,就會變成無法治癒的頑疾。即使後來有醫術高明的扁鵲也無法治癒。這種疾病不僅僅是腫脹,還會伴隨著疼痛。此外,還有一種叫做「闢」和「痱」的疾病。「闢」是指身體一側疼痛;「痱」是指身體一側或一方疼痛。臣下因此說,如果身體只有一部分生病,醫生可以治癒,但上面的人不讓他們治。

灌夫傳曰。夫身中大創十條。適萬金良藥。故得無死。創少瘳。云云。五年十月。悉論灌夫支屬。嬰良久乃聞有效。即陽病痱不食。欲死。或聞上無意殺嬰。復食治病。議定不死。云云。春蚡疾。一身盡痛。若有擊者。

為則曰。陽病痱。是固非病。

白話文:

灌夫的傳記中記載,灌夫的身體上有十條重大的傷口。他得到價值萬金的良藥,因此得以保全性命。傷口癒合了一點點。五年十月,所有人都被審問,牽連到灌夫的家族成員。他的母親聽說灌夫可能有生還的希望,經過很久才得知。於是,母親身體虛弱,食慾不佳,想要尋死。有人聽說皇帝沒有殺害灌夫的意思,她才開始進食,治療疾病。審判決定不處死灌夫。

春天,蚡生病了。全身疼痛,好像有人在毆打他。

蘇建傳曰。引佩刀自刺。衛律驚自抱持武。馳召醫。鑿地為坎。置熅火覆武其上。蹈其背。以出血。武氣絕半日復。息惠等哭。輿歸營。單于壯其節。朝夕遣人候問武。而收系張勝。武益愈。

白話文:

蘇建傳說:召來軍士,自刎身亡。衛律驚恐之下親自抱著歌手武。飛馬召來醫生。在地上挖坑,置放火盆,倒扣著武放在上面。踏在歌手的背上,讓血流出。武氣絕了一日夜才蘇醒,息惠等人都痛哭。用牛車運回營中。單於敬佩他的氣節,每天都派人詢問武的病情。而將張勝收押。武逐漸好轉。

為則曰。本邦見古戰場記。此類甚多焉。後世醫家論脫血之證。其誤可以知矣。

司馬相如傳曰。芍藥之和。具而後御之。

白話文:

這就可以說,在我們國家看到古代戰場的情況,這種情況非常多。後代的醫生在討論失血過多的症狀時,他們的誤解就可以知道了。

司馬相如的傳記中說到,當芍藥的配伍都準備好之後,才可以使用它。

為則曰。凡食醫與疾醫其所主異矣。食醫者主養精。疾醫者主攻病。本草無此別。故不取。如師古注家亦不以之知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說:凡是飲食醫與疾病醫,它們所關注的重點不同。飲食醫注重養精,疾病醫注重攻病。本草書中沒有這樣的區別,所以不可取。就像古時候的注釋者,也不了解這個道理。

厚朴。穹窮。菖蒲。江離。蘪蕪。

為則曰。皆藥名。而亡足論。唯文章耳。

相如口吃而善著書。常有消渴病。

白話文:

厚朴、穹窮、菖蒲、江離、蘪蕪。

這些都是藥名,但沒有什麼實際意義,只是文中的用詞而已。

相如雖然口吃,但是擅長寫作,常常有消渴病。

為則曰。相如口吃與消渴。遂不治而卒。當時無疾醫。可以知矣。有之則相如奚不治而卒。宜哉。有有病不治之譏。

白話文:

因此說:東方朔說司馬相如口吃同時患有糖尿病。於是(因為糖尿病)得不到救治而死。當時沒有專治這種病的醫生。可以得知(東方朔的話是)有道理的。如果有(專治這種病的醫生),那司馬相如為什麼會不治療而死?很可悲啊,會被譏笑有病卻不治療。

邪絕少陽而登太陰。

為則曰。是固非疾醫之辭也。漢儒不知古有疾醫。以此論疾妄也。

廝徵北僑而役羨門兮。屬岐伯使尚方。

白話文:

邪氣阻斷了少陽經並影響到太陰經。

這樣說來,這本來就不是醫者該用的詞彙。漢代的儒學學者不懂得古代有專治疾病的醫者,因此以此來討論疾病是錯誤的。

僕役徵調了北方的僑民並且役使著羨門,吩咐岐伯去準備藥物。

公孫弘傳曰。臣聞之氣同則從。聲比則應。今人主和德於上。百姓和合於下。云云。故形和則無疾。無疾則不夭。君不幸罹霜露之疾。云云。

白話文:

公孫弘上奏說:「我聽說氣類相合就會跟隨,聲音相近就會產生共鳴。如今皇上在上位施行仁德,百姓在下面和睦相處,所以人的形體和順就沒有疾病,沒有疾病就不會早夭。如今皇上不幸感染了風寒,這是因為……」

為則曰。是並非疾醫之辭。

今事少間。君其存精神。止念慮。輔助醫藥以自持。因賜告牛酒雜帛。居數月有瘳。視事。

杜欽傳曰。昭帝未寢疾。徵天下名醫延年。典領方藥。

霍光傳曰。私使乳醫淳于衍行毒藥殺許後。

為則曰。漢既絕疾醫焉。故有乳醫之目。

趙充國傳曰。竄於風寒之地。離霜露疾疫瘃墮之患。

京翼奉傳曰。臣聞人氣內逆。則感動。天地變見於星氣日蝕。

為則曰。以上皆非疾醫之辭。

韓延壽傳曰。延壽聞之。對掾吏涕泣。遣吏醫治視。

野王傳曰。後遷為東海太守。下濕病痹。

白話文:

所以說,這些都不是專門治療疾病的言論。

現在情況稍微好轉,您要保重精神,停止思慮,配合醫藥來保養自己。因此賜您牛酒和雜帛,過了幾個月就痊癒了,可以重新執掌事務。

杜欽傳記說,昭帝生病久治不癒,就徵召天下有名的醫生延年,負責掌管藥方和藥品。

霍光傳記說,霍光私下派遣乳醫淳于衍用毒藥殺害許皇后。

所以說,漢朝已經沒有專門治療疾病的醫生了,因此才出現了「乳醫」這樣的稱呼。

趙充國傳記說,趙充國被流放到寒冷的地方,離不開霜露,容易患上疾病、跌倒等問題。

京翼奉傳記說,我聽說人體內氣逆流,就會引起感應,天地的變化會反映在星象和日食上。

所以說,以上這些都不是專門治療疾病的言論。

韓延壽傳記說,韓延壽聽說此事,對著官吏哭泣,派遣官吏醫治查看。

野王傳記說,野王後來被任命為東海太守,染上了濕氣病和痺病。

楚王囂傳曰。楚成帝河平中入朝。時被疾。天子閔之。下詔曰。蓋聞天地之性人為貴。人之行莫大於孝。楚王囂素行孝順仁慈。之國以來二十餘年。纖介之過。未嘗聞。朕甚嘉之。今乃遭命離於惡疾。夫子所痛日蔑之。命矣夫。斯人也而有斯疾也。朕甚閔焉。夫行純茂而不顯異。則有國者將何朂哉。書不言乎。用德章厥善。詩曰。焭焭在疚。云云。

白話文:

《楚王囂傳》記載:楚成帝河平年間,楚王囂入朝。當時身患重病。天子憫之,下詔說:我曾聽聞天地間,人是最尊貴的。人的行為中,最大的莫過於孝順。楚王囂向來孝順仁慈,從他治理國家以來,二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細微的過錯。我非常讚賞他。如今他卻不幸染上重病。你所痛失的,日日都在減少。這是命運啊!像他這樣的人卻得了這種病,我深感悲痛。一個人品德純良,行為高尚,卻默默無聞,那麼國君又將依靠誰呢?《尚書》上說:「要表揚美德,彰顯其善行。」《詩經》上說:「灼灼傷痛在於內心。」

王喜傳曰。朕居位以來。寢疾未瘳。反逆之謀。相連不絕。賊亂之臣。近侍帷幄。前東平王云與後謁咒詛。朕使侍醫伍宏等內侍。案脈幾危。社稷殆莫甚焉。

白話文:

王喜傳說:自從我登上皇位以來,病一直沒有痊癒,謀反的事情接連不斷。作亂的大臣就近侍奉左右。前東平王說,你要和後宮一起詛咒我。我讓侍醫伍宏等人到內侍中查訪,脈象危急,國家命運恐怕凶多吉少。

遊俠傳曰。樓護字君卿。齊人。父世醫也。護少隨父為醫。長安出入貴戚家。護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。

為則曰。今有神農本經。考之疑偽作。故余以古人用藥之語。集錄曰藥徵。

白話文:

樓護,字君卿,是齊地人,他的父親世代從醫。樓護小時候就跟隨父親行醫,在長安往來於顯貴和親戚家中。他熟記了數十萬言的醫經、本草和方術。

現在有《神農本草經》一書,但考證後疑似偽作,因此我將古人使用藥物的相關記載收集編錄,命名為《藥徵》。

鄧通傳曰。文帝嘗病癰。鄧通常為上嗽吮之。上不樂。從容問曰。天下誰最愛我者乎。通曰。宜莫若太子。太子入問疾。上使太子齰癰。太子嗽癰而色難之。已而聞通嘗為上齰。太子慚。繇是心恨通。

白話文:

《許皇后外戚傳》中記載,第二年許皇后將生下患有疾病的兒子。有一位名叫淳于衍的女醫,是霍光(當時權臣)的寵妾,曾經進宮侍奉皇后。淳于衍的丈夫曾經擔任掖庭戶衛,他對淳于衍說:「你可以去辭行霍夫人,幫我向她請求安置監督。」淳于衍按照丈夫的吩咐,向霍顯(霍光之妻)報告了此事。霍顯頓生一計,屏退左右,對淳于衍說:「年輕人啊,勞煩你將此事報知我,我也想報答你,可以嗎?」淳于衍說:「夫人有何吩咐,只要我能做到,一定不會推辭。」霍顯說:「將軍(霍光)一直很寵愛我的小女兒成君。」

許皇后外戚傳曰。明年許皇后當娠病。女醫淳于衍者。霍氏所愛。嘗入宮侍皇后疾。衍夫嘗為掖庭戶衛。謂衍。可過辭霍夫人。行為我求安治監。衍如言報顯。顯因生心。闢左左。字謂衍。少夫幸報我以事。我亦欲報少夫可乎。衍曰。夫人所言。何等不可者。顯曰。將軍素愛小女成君。

欲奇貴之。願以累少夫。衍曰。何謂邪。顯曰。婦人免乳大。故十死一生。今皇后當免身。可因投毒藥去也。成君即得為皇后矣。如蒙力事成。富貴與少夫共之。衍曰。藥雜治當先嘗。安可。顯曰。在少夫為之耳。將軍領天下。誰敢言者。緩急相護。但恐少夫無意耳。衍良久曰。

白話文:

顯貴想要之(皇后之位)。願與少夫(張衍)共分享榮華富貴。張衍說:什麼叫邪惡啊?顯貴說:女人生育後乳房變大,所以十人中會死一人。現在皇后正值生育之時,可以投毒藥將其毒死。你就可以成為皇后了。如果你能幫我完成此事,我就和你分享富貴。張衍說:藥物性味相雜,應先試用才安全,怎麼能這樣做呢?顯貴說:少夫代為試用即可。將軍掌管天下,誰敢說三道四。到時候我們互相保護。只擔心少夫不願意啊。張衍沉吟了很久說:

願盡力。即搗附子。齎入長定宮。皇后免身後。衍取附子。併合大醫大丸以飲。皇后有頃。曰。我頭岑岑也。藥中得無有毒。對曰。無有。遂加煩懣崩。

白話文:

願意盡力協助。於是搗碎附子。將附子帶進長定宮。皇后在過世後。衍拿走附子。將附子與大醫大丸合在一起給皇后服用。皇后過了一會兒說:「我的頭很沉重。藥中不會有毒吧?」回答說:「沒有毒。」皇后接著變得更加煩躁不安,最後暴斃。

為則曰。史記。有太倉公淳于意者。淳于衍豈其人耶。衍失醫道。為毒殺人。宜哉罹災。夫扁鵲雖遇李𫗘之害。非扁鵲之罪也。太倉公雖因孝子之贖而免殺戮。何免其罪哉。吾黨小子勿以善小而不為。惡小而為之。慎哉。機微之失。非醫。

白話文:

作為法則來說。史記中記載有太倉公淳于意這個人。淳于衍難道就是他嗎?衍違背醫道,殺人投毒。遭逢災禍也是應該的。扁鵲雖然遇到了李醯的陷害,但並不是扁鵲的錯。太倉公雖然因為孝子的贖罪而免於被殺戮,但又怎能免除他的罪過呢?我們後輩的小子們不要因為善行微小就不去做,也不要因為惡行微小就去做。謹慎啊!醫術上細微的疏忽,不是一般的過錯。

馮昭儀傳曰。有一男嗣為王。時未滿歲。有眚病。太后自養視。數禱祠解。哀帝即位。遣中郎謁者張由將醫治中山小王。由素有狂易病。病發怒。云云。武帝時。醫修氏刺治武帝。得二千萬耳。今愈。

白話文:

《馮昭儀傳》記載:有一個兒子繼承王位,當時還不到一歲,得了怪病。太后親自撫養照料,多次祈求解除病痛。哀帝繼位後,派中郎謁者張由率領醫生去醫治中山小王。張由平常就有癲狂的毛病,發病時會大怒,胡言亂語。漢武帝時期,太醫醫修為武帝做針灸治療,得了兩千萬錢的報酬。現在這個病人(中山小王)已經痊癒了。

王莽傳曰。病悸寢。劇死。

莽。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。量度五藏。以竹筵導其脈。知所終始。云可以治病。

白話文:

王莽的傳記裡說,有個人因為心悸和臥床不起而病重死亡。

王莽命令太醫和御用的庖丁一起剖開屍體,測量五臟的大小,並用竹片探導經脈,瞭解其起終走向,說這樣可以治療疾病。

為則曰。疾醫息而陰陽醫繁。陰陽醫繁而穿鑿彌甚。彌甚而治療愈惑。悲夫。知毒之所在。而不拘五藏。四脈之動靜。而知毒之多少。如斯耳。量度五藏經脈。知所終始。於治無益。

白話文:

因為:當專精於治療疾病的醫生減少而專注於陰陽平衡的醫生變多時,對於陰陽之道的過度鑽研就會愈發嚴重。而這種過度鑽研只會讓治療方法變得更加紛亂。令人悲哀的是,即便知道毒素所在,但卻不拘泥於五臟六腑;即便知道四脈的動靜,也只能瞭解毒素的多少。這樣一來,只能量度五臟六腑、經脈,知道它們的起點和終點,但對於治療疾病卻毫無益處。

莽憂懣不能食。亶飲酒。啖腹魚。

敘傳曰。道病中風。

為則曰。中風之病名。非疾醫之辭。

和鵲發精於針石。

後漢書光武皇帝紀曰。高年鰥寡孤獨。及篤癃無家屬。貧不能自存者如律。

永念厥咎。內疚於心。

夏京師醴泉湧出。飲之者固疾皆愈。惟眇蹇者不瘳。

白話文:

他憂愁煩悶,吃不下東西,卻能喝酒,喜歡吃魚。書中記載,這是中風的病症。醫家指出,中風是疾病的名稱,不是治療疾病的用語。

和鵲精通針灸。

後漢書光武皇帝紀載,年邁孤寡無依無靠,以及病重無親人,貧困無力自救的人,都按照法律規定予以救助。

他心裡一直惦記著自己的過錯,感到愧疚。

夏天的時候,京城裡湧出甘甜的泉水,喝了泉水的人,各種疾病都痊癒了,只有眼睛看不見和腳跛的人,病症沒有好轉。

為則曰。漢疾醫絕焉。故不知治疾之道也。夫眇者有瞳子則明。蹇有骨肉則起。醴泉亦瞑眩而吐瀉。則其毒去。眇蹇皆治焉。固無不治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說了這麼久。漢朝的醫生絕跡了。所以不知道治療疾病的方法。眼睛失明的人如果還有瞳孔就能夠看見。腳瘸的人如果還有骨肉就能夠站起來。即便吃了好的泉水,也會感到眩暈和腹瀉。這是因為泉水中的毒素被排出了。眼睛失明和腳瘸都能治療。所以世界上沒有不能治療的疾病。

孝和皇帝紀曰。幼年煢煢在疚。

寤寐永嘆。用思孔疚。

朕寤寐恫矜憂釁。

詔流民。欲還歸本。而無糧食者過所實稟之。疾病加。至醫藥。其不欲還歸者勿強。

孝安皇帝紀曰。會稽大疫。遣光祿大夫將大醫。循行疾病。賜棺木。

孝桓皇帝紀曰。陰陽錯序。監寐寤嘆。疢如疾首。今京師𤺊舍。死者相枕。

疾病致醫藥。死亡厚埋藏。民有不能自振。及流移者。稟谷如科。州郡檢察務崇恩施。以康我民。

白話文:

孝和皇帝的記載說:他年幼時獨自生病,日夜不停地嘆息,心中充滿著愧疚。

他日夜憂慮著百姓的疾苦,下令讓流離失所、想要返回家鄉卻沒有糧食的人,可以到各地去領取。生病的人,可以得到醫藥救治。如果有人不想回家,就不要強迫他們。

孝安皇帝的記載說:會稽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瘟疫,他派光祿大夫帶著大批醫生去巡視病患,並發放棺木。

孝桓皇帝的記載說:陰陽失調,他夜裡做夢也會驚醒嘆息,疾病像頭疼一樣折磨著他。如今京城裡到處都是亡者,人們互相枕藉而眠。

生病的人可以得到醫藥救治,死亡的人可以厚葬。百姓中有人無法自救,被迫流離失所的,可以領取糧食,就像過去一樣。各州郡要嚴加檢查,務必施行恩典,讓百姓安康。

皇后紀曰。帝嘗寢病危甚。陰後密言。我得意不令鄧氏復有遺類。後聞乃對左右流涕言曰。我竭誠盡心。以事皇后。云云。上以報帝之恩。中以解宗族之禍。下不令陰氏有人豕之譏。即欲飲藥。宮人趙王者固禁之。因詐言。屬有使來。上疾已愈。後信以為然。乃止。明日帝果瘳。

頃以廢病沉滯。久不侍祠。自力止原陵。加咳逆。唾血遂至不解。存亡大分。無可奈何。

白話文:

皇后紀中記載:皇上曾經病得非常嚴重。陰皇后偷偷對我說:「我若得勢,決不讓鄧氏家族再有後代子孫。」鄧皇后聽到後,對身邊的人哭訴道:「我竭盡心力侍奉皇后,為的是報答皇上的恩德,解除宗族的災禍,更不想讓陰家背上『禽獸不如』的罵名。」她準備喝毒藥自盡。宮女趙王氏堅決阻止了她,並詐稱有使者前來,皇上病已痊癒。鄧皇后相信了,便停止了喝藥的舉動。第二天,皇上果然病癒。

安思閻皇后紀曰。朕素有心下結氣。從間以來加以浮腫逆害。飲食寢以沉困。比使內外勞心請禱。私自忖度。日夜虛劣不能復。

白話文:

安思閻皇后紀中記載:我一向有胸悶氣結的問題。近來又染上浮腫之病,複雜的病症讓我備受困擾。日常飲食和睡眠都受到影響,逐漸消瘦虛弱。我曾讓御醫們用心診治,也請道士祈禱,但私下反省,發現自己日夜憔悴,恐怕難以復原了。

為則曰。結氣口以可言。事以不可為。不可為而言。此非虛言而何。故疾醫不言結氣者。嗚呼。漢已不可解之語有焉。是聖門之實學絕。子游子夏之虛文存耳。傳焉足徵。學者思諸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:結氣的地方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。事情是不能做的。不能做的事情卻說出來,這不是虛言是什麼。因此,醫術高明的醫生不會說結氣的事情。唉呀!漢朝以來已經不能理解的語言啊!這是聖人的實學消失了,只有子游、子夏的虛浮文辭流傳下來。這個傳說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。求學的人們要好好思考這件事。

李通列傳曰。宜令通居職療疾。欲就諸侯不可聽。於是詔通。勉致醫藥。以時視事。其夏引拜為大司空。通布衣唱義。助成大業。重以寧平公主故特見親重。然性歉恭。常欲避權勢。素有消疾。自為宰相。謝病不視事。連年乞骸骨。帝每優寵之。令以公位歸弟養疾。通復固辭。

白話文:

據《李通列傳》記載。應該讓李通擔任官職,專門治療疾病。他想要拜見諸侯,不應允。於是下詔給李通,勉勵他專注於醫藥。到了適當時機,再處理政務。那個夏天,皇帝召他入朝,拜為大司空。李通身穿平民衣裝,高唱正義,幫助完成大業。再加上與寧平公主的姻親關係,他特別受到皇帝的親重。然而李通天性謙恭,時常想要避開權勢。他本來就患有消疾,自從擔任宰相後,就稱病不上朝。連年請求辭官,皇帝每次都優寵他,讓他以公爵之位歸還給弟弟,在家養病。李通卻堅決推辭。

鄧禹列傳曰。訓遂撫養其中少年勇者數百人。以為義從。羌胡俗恥病死。每臨困輒以刀自刺。訓聞有困疾者。輒拘持縛束不與兵刃。使醫藥療之。愈者非一。小大莫不感悅。

白話文:

《鄧禹列傳》中記載:鄧訓撫養了數百名年輕勇敢的少年,將他們作為義從部隊。羌族和胡人習俗,恥於病死。每次面對危難,就用刀自刺。鄧訓聽說族中有患病者,就拘留並綁住他們,不給他們兵器,並派醫藥進行救治。被治癒的人不少。羌胡人無論大小,都感激鄧訓的恩德。

馬援列傳曰。初援在交趾。常餌薏苡實。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。南方薏苡實大。援欲以為種。軍還載之一事。時人以為南土珍怪。

白話文:

馬援的傳記中記載:馬援最初在交趾時,經常食用薏苡仁。這樣可以減輕體重,減少慾望,抵抗瘴氣。南方的薏苡仁個頭大。馬援想把薏苡仁作為種子帶回。軍隊返回時,他帶了一大堆薏苡仁。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南方的珍貴寶物。

為則曰。薏苡考古人試功之能。治水腫小便不利。而此注引神農本經。今觀其書。往往陰陽服食家之論。疑非神農之書。故從其書試功無徵焉。是知漢既有偽書。吾黨多不可取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:「薏苡可以考驗一個人的試驗功力。」用來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的症狀。然而,這段文字引用的《神農本經》,我仔細查看過這本書,發現其中多半是陰陽服食家的理論,懷疑並非神農所著。因此,根據這本書來進行試驗,往往沒有什麼驗證根據。由此可知,漢朝以來就已經出現偽書,我們這些醫家不可不慎,不要輕易相信。

又曰。本邦弘法大師歸朝。始傳其種。故和名曰弘法麥。

卓茂列傳曰。后王莽秉權。休去官歸家。及莽篡位。遣使齎玄纁束帛。請為國師。遂嘔血託病杜門自絕。

伏湛列傳曰。晏見中暑病卒。

白話文:

又有人說,本國的弘法大師從朝中回來後,開始傳播這種麥子,所以在這裡被稱為弘法麥。

在卓茂的傳記中提到,後來王莽掌握了權力,卓茂辭去了官職回到家裡。等到王莽篡位時,派遣使者帶著黑色的絲綢和束帛,請卓茂擔任國師,但卓茂卻吐血假裝生病,閉門不見,以此拒絕。

伏湛的傳記中寫到,他在拜見皇帝時中暑,因此患病去世。

趙憙列傳曰。少有節操。從兄為人所殺。無子。憙年十五。常思報之。乃挾兵結客。後遂往復仇。而仇家皆疾病。無相距者。憙以因疾報殺。非仁者心。且釋之而去。顧謂仇曰。爾曹若健。遠相避也。仇皆臥自搏。後病愈。悉自縛詣憙。憙不與相見。後竟殺之。

白話文:

《第五倫列傳》中記載,第五倫嗜好食用牛肉。但有一次他準備祭祀時,卻不吃牛肉。他發病瀕死時,卻發出牛叫聲。歷任郡守都無法禁止。第五倫上任後,致函所屬各縣,曉諭百姓,查辦那些依仗鬼神詐騙愚民的巫師,嚴懲殺牛者。百姓剛開始十分恐懼,有人詛咒並散佈謠言。第五倫對這些人懲處得更嚴厲,後來這些行為便絕跡了,百姓也安居樂業。

韋彪列傳曰。未能自割。且眩務滯疾。不堪久待。

蘇竟列傳曰。良醫不能救無命。強梁不能與天爭。故天之所壞。人不得支。

曹裒列傳曰。時有疾疫。褒巡行病徒。為致醫藥。經理饘粥。多蒙濟活。

第五倫列傳曰。其自食牛肉。而不以篤祠者。發病且死。先為牛鳴。前後郡將莫敢禁。倫到官。移書屬縣。曉告百姓。其巫祝有依託鬼神詐怖愚民。皆案論之。有妄屠牛者。吏輒行罰。民初頗恐懼。或祝詛妄言。倫案之愈急。後遂斷絕。百姓以安。

吾兄子常病。一夜十往。退而安寢。吾子有疾。雖不省視。而竟夕不眠。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。

鍾離意列傳曰。建武十四年。會稽大死者萬數。意獨身隱親經給醫藥。所步多蒙全濟。

宋均列傳曰。軍士多溫濕疾病。死者大半。

均嘗寢病。百姓耆老為禱請。旦夕問起居。其為民愛若此。

韓稜列傳曰。初為郡功曹。太守葛興中風病不能聽政。稜陰代興視事。出入二年。

為則曰。病名中風。疾醫不名。

班超列傳曰。超年最長。今且七十。衰老被病。云云。超素有胸脅疾。

楊終列傳曰。且南方暑濕障毒互生。愁困之民。足以感動天地。移變陰陽矣。

霍醑列傳曰。譬猶療飢於附子。止渴於酖毒。未入腸胃。已絕咽喉。豈可為哉。

為則曰。此注云。附子烏喙根同。而因年狀異也。後世為別物。其誤明矣。

黃憲列傳曰。父為牛醫。

白話文:

我的哥哥的孩子經常生病,每晚都要去看他十多次,等到孩子退燒安睡后,我才安心休息。我的孩子生病了,虽然我不能去看他,但我整晚都无法入睡。这样的人,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?

钟离意传记记载:建武十四年,会稽地区死亡人数众多,钟离意独自隐居,亲自出钱出力为百姓提供医药,他所救治的人大多都痊愈了。

宋均传记记载:军队里很多士兵患上了湿热病,大多数都死了。宋均自己也曾经生病,百姓和老人都为他祈祷,每天都来询问他的病情。百姓对他的爱戴,可见一斑。

韩稜传记记载:韩稜最初担任郡功曹,太守葛兴中风不能处理政务,韩稜暗地里代替葛兴处理政事,持续了两年。

《为则》一书中记载:中风这种病,医生没有专门的名称。

班超传记记载:班超年纪最大,如今已经七十岁了,衰老体弱,患了病。班超素来有胸胁方面的疾病。

杨终传记记载:南方暑热湿气,毒素交杂,百姓愁苦不堪,足以感动了天地,改变了阴阳。

霍醑传记记载:这就像用附子来治饥饿,用毒药来解渴,还没进入肠胃,就已经堵塞了咽喉,怎么能行呢?

《为则》一书中注记:附子与乌喙根其实是同一种植物,只是根据年份不同,形态有所区别。后世把它当成了不同的植物,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。

黄宪传记记载:他的父亲是兽医。

楊彪列傳曰。彪見漢祚將終。遂稱腳攣不復行。積十年後。子修為曹操所殺。操見彪問曰。公何瘦之甚。對曰。愧無日殫先見之明。猶懷老牛舐犢之愛。操為之改容。

白話文:

《楊彪列傳》記載,楊彪預見漢朝將要滅亡,於是聲稱腳痛不能走路。過了十年,他的兒子楊修被曹操所殺。曹操見到了楊彪,問道:「先生為何如此消瘦?」楊彪回答說:「我慚愧自己沒有祖先先見之明,卻依然懷有老牛舔犢之情。」曹操聽了之後,態度有所改變。

清河孝王傳曰。慶多被病。云云。後上言。外祖母王年老遭憂病。下土無醫藥。願乞詣洛陽療疾。

陳紀列傳曰。遭父憂。每哀至。輒嘔血絕氣。雖哀服已除。而積毀消瘠。殆將滅性。

李固列傳曰。詩曰。上帝闆闆。下民卒癉。刺周王變祖法度。故使下民將盡病也。

劉瑜列傳曰。勞散精神。生長六疾。

為則曰。此注引於左傳。左傳國醫之論也。以是不可論疾。

白話文:

《清河孝王傳》記載,慶多染病。後來上書請求前往洛陽為外祖母王治病,因為外祖母年邁多病,且當地缺乏醫藥。

《陳紀列傳》記載,陳紀遭遇父親去世的悲傷,每次傷心過度都會嘔血昏厥,即使服喪期已過,身體依然虛弱消瘦,幾乎要耗盡生命。

《李固列傳》記載,詩經中說:「上帝板板,下民卒癉。」這是批評周王改變祖制,導致百姓快要病死。

《劉瑜列傳》記載,勞心勞神會導致六種疾病。

《為則》說,這些引用的都是《左傳》中的記載,是古代醫學的論述,不能用來判斷現代疾病。

廷篤列傳曰。皇子有疾。下郡縣出珍藥。而大將軍梁冀遣客齎書詣京兆。並貨牛黃。篤發書。收客曰。大將軍椒房外家。而皇子有疾。必應陳進醫方。豈當使客千里求利乎。遂殺之。冀慚而不得言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虢太子這件事,各本書寫的說法不同,流傳下來的版本眾說紛紜,但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,無法解釋清楚。即使很難解釋,但憑空臆測難以得到答案。若難以解釋,就暫且不解釋。因此,聖人禁止這種做法。有的人不知道就胡亂寫作,我不會這麼做。如果我們這些年輕人做不到,那就謹言慎行。如果真的想要做到(解釋此事),那就用真實的事實來解釋,這樣纔可信。

段熲列傳曰。是為癰疽。伏疾留滯脅下。如不誅。轉就滋大。

皇甫嵩列傳曰。符水咒說以療病。病者頗愈。百姓信向之。

董卓列傳曰。潰癰雖痛。勝於內食。

趙壹列傳曰。秦越人還。虢太子。云云。

為則曰。虢太子記事諸書各異。其世傳也明矣。而書無實見。不可解釋。縱難解釋。臆而其術難為。其術難為。則猶不解釋也。故聖人禁之。有不知而作之者。我不為也。吾黨小子不能為。則慎勿言。若欲能為之。則以其實事解釋而可也。

劉梁列傳曰。臧武仲曰。孟孫之惡我藥石也。季孫之愛我美疢也。疢毒滋厚。石猶生我。此惡而為美者也。

為則曰。美疢左傳作疾疢。為是。

戴就列傳曰。主者窮竭酷慘。無復余方。乃臥就覆船下。以馬通薰之。

趙苞列傳曰。食祿而避難。非忠也。殺母以全義。非孝也。如是有何面目立於天下。遂嘔血而死。

為則曰。趙苞至誠相貫。以嘔血而死。其命也夫。

白話文:

《劉梁列傳》記載,臧武仲說:「孟孫厭惡我用藥石,季孫卻喜愛我患上美疢。疢毒越發嚴重,石頭卻仍然能救治我,這就是惡事反而變成好事的原因。」

《為則》補充說明:「美疢在《左傳》中寫作疾疢,意思是一樣的。」

《戴就列傳》記載,戴就因病危急,醫治無效,便躺在船底,用馬糞熏蒸自己。

《趙苞列傳》記載,趙苞說:「吃著俸祿卻逃避災禍,不是忠臣;殺死母親來保全義理,也不是孝子。像這樣的人,有何面目立於天下?」說完便吐血而死。

《為則》說:「趙苞至誠相貫,以吐血而死,這就是他的命運。」

段翳列傳曰。有一生來學積年。自謂略究法術。辭歸鄉里。翳為合膏藥。並以簡書卦於筒中。告生曰。有急發視之。生到葭萌與吏爭度津。吏撾破從者頭。生開筒得書。言。到葭萌與吏鬥。頭破者以此膏裹之。生用其害。創者即愈。生歎服。乃還卒業。

白話文:

《段翳列傳》記載:有一個學生來拜師學習多年,自認為已粗略通曉醫術。辭別老師回到故鄉。段翳為他配製了膏藥,並在筒中寫了簽文。段翳告訴學生道,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打開來。學生到了葭萌鎮,與官吏爭搶渡船。官吏毆打得學生隨從的頭部破裂。學生打開筒子,得到簽文,上面寫著:「到葭萌鎮與官吏爭執。頭部破裂者,用此膏塗抹。」學生照做,傷者立刻痊癒。學生感嘆佩服,於是返回拜師求學,學習完成。

郭玉列傳曰。云云。

為則曰。通篇可讀。然非疾醫之所取。今世傳醫書。道家之書也。故醫不得無漢諺之譏。

華佗列傳曰。云云。

白話文:

郭玉傳記中說,詳細地講述了事情,但是這並不是急診醫生會選擇的內容。現在流傳的醫學書籍多是道家的著作,因此醫生們無法避免受到漢代俚語的批評。

華佗傳記中說,詳細地講述了事情,但並未進一步展開。

為則曰。是亦通篇可讀。然佗之術亦非疾醫之法也。悲哉。扁鵲沒後。名於醫者皆道家。醫而未嘗聞有疾醫之真傳。然方術傳中措而不舉。以其不可學也。此傳中麻沸散不傳。千古遺憾哉。咽喉塞者用萍虀。可試。人形體勞動及諸導引之法亦皆可用。其它莫所取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人問起,這篇文章通篇都可以讀。但華佗的醫術,其實並不是專治疾病的方法。可悲啊,扁鵲死後,醫界的名醫都是道家。醫術傳承之中,從來沒有聽說過真正專治疾病的方法。而那些方術,雖然被記載在書中,卻無法實際運用,因為根本學不會。這其中不傳的麻沸散,就是千古遺憾。如果喉嚨阻塞,可以用萍虀治療,可以試試。人體鍛鍊和導引之術,也都可以運用,其他的就無需再提了。

陳文矩妻列傳曰。漢中陳文矩妻者。同郡李法之姊也。字穆姜。有二男。而前妻四子。文矩為安眾令。喪於官。四子以母非所生。憎毀日積。而穆姜慈愛溫仁。撫育益隆。衣食資供。皆兼倍所生。或謂母曰。四子不孝甚矣。何不別居以遠之。對曰。吾方以義相導。使其自遷善也。

白話文:

《陳文矩妻列傳》記載,漢中的陳文矩的妻子是同郡李法的姐姐,名叫穆姜。穆姜有兩個兒子,而陳文矩的前妻有四個兒子。陳文矩擔任安眾縣令,不幸在官任上去世。前妻的四個兒子因為母親不是他們親生,所以對穆姜充滿了怨恨和毀謗。然而,穆姜卻用仁慈和溫和的愛心撫養他們,比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還要好。在衣食住行方面,她都給予他們加倍的關懷。有人對穆姜說:「那四個兒子太不孝了,為什麼不分家,離他們遠一點呢?」穆姜回答說:「我正是用道理引導他們,讓他們自己改過遷善。」

及前妻長子興遇疾困篤。母惻隱自然。親調藥膳。恩情篤密。興疾久乃瘳。於是呼三弟謂曰。繼母慈仁。出自天愛。吾兄弟不識恩養。禽獸其心。雖母道益隆。我曹過惡亦已深矣。遂將三弟詣南鄭獄。陳母之德。狀己之過。乞就刑辟。縣言之於郡。郡守表異其母。蠲除家徭。

遣散四子。許以修革。自後訓導愈明。併為良士。

白話文:

前妻的大兒子興生病得很嚴重,母親心生憐憫,親自調製藥膳,母子之間情深意重。興病了很久才痊癒。於是,他叫來三弟,說道:「繼母慈悲仁愛,來自上天的愛護,我們兄弟不懂得感恩,心如禽獸。雖然母親的德行越來越高尚,但我們兄弟的過錯也越來越深了。」於是,他帶著三弟到南鄭縣衙,陳述母親的恩德,說明自己的過失,請求接受刑罰。縣官將此事上報郡守,郡守對母親的品德感到驚奇,免除了他們家的徭役,將四個兒子遣散,允許他們改過自新。從此以後,他們的教導更加嚴格,最終都成為優秀的士人。

為則曰。夫穆姜養育繼子。其疾病困篤。其恩情篤密。世猶或可能焉。至其以義方導不孝子。盡其病根。改過遷善。遂為良士。非至誠殆不可能也。嗚呼。可謂古今之良醫。古語云。樹德莫如滋。去疾莫如盡。穆姜有焉。

南蠻西南夷列傳曰。南州水土溫暑。加有瘴氣。致死亡者。十必四五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得好。穆姜撫養繼子。繼子得了重病。她關懷照顧,恩情深厚。一般人或許也能做到。然而她用正道引導不孝順的繼子,徹底治癒了他的病根,使得他改過自新,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。不是發自真誠的關懷,恐怕很難做到這一點。唉呀!可以說穆姜是古今難得的一位良醫。古話說:「培養品德,莫過於默默滋養;消除疾病,莫過於徹底根治。」穆姜做到了。

冉駹夷傳曰。土氣多寒。在盛夏冰猶不釋。云云。有靈羊可療毒。又有食藥鹿。鹿麑有胎者其腸中糞亦療毒。云云。特多雜藥。

湟中月氏胡傳曰。羌雖外患。實深內疾。若攻之不根。是養疾疴於心腹也。

白話文:

冉駹夷的著作中記載:那片土地的氣候很寒冷。在盛夏時節,冰雪還未融化。那裡有靈羊,可以治療毒病。還有一種叫食藥鹿的動物。懷孕的食藥鹿,它的腸道中的糞便也可以治療毒病。此外,那個地方還有許多其他種類的草藥。

于寘國傳曰。元嘉元年。長史趙評在於寘。病癰死。評子迎喪。道經拘彌。拘彌王成國。與于寘王建素有隙。乃語評子云。于寘王令胡醫持毒藥著創中。故致死耳。評子信之。

白話文:

據于寘國的史書記載,元嘉元年,長史趙評病死於于寘。趙評的兒子來迎送棺木回鄉,途經拘彌國。拘彌國王成國與于寘國王建素有嫌隙。成國對趙評的兒子說:「于寘國王讓胡人醫生在趙評的傷口敷上毒藥,所以他才會死。」趙評的兒子相信了這番話。

西夜國傳云地生白草有毒。國人煎以為藥。傅箭鏃。所中即死。

禮儀志曰。不豫。太醫令丞將醫入。就進所宜藥。嘗藥。監近臣。中常侍。小黃門。皆先嚐藥。云云。

百官志曰。太醫令一人。六百石。本注曰。掌諸醫藥丞方。丞各一人。本注曰。藥丞主藥。方丞主藥方。云云。

內經。

為則曰。內經之真偽。詳評於醫斷。故不贅。今但摘其古語。關係於醫事之要者。錄焉。

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。可以指別。

觀浮滑澀。

緩急小大滑澀。

白話文:

西夜國說,當地生長的白草有毒,當地人將它煎煮成藥服用,並塗在箭頭上,被射中的人就會立刻死亡。

《禮儀志》記載,皇帝身體不適時,太醫令及丞將醫生入宮,為皇帝準備合適的藥物。醫生會先嚐藥,監督的近臣、中常侍、小黃門也都要先嚐藥。

《百官志》記載,太醫令一人,俸祿六百石。註釋中說明,太醫令負責管理所有醫生和藥物,並有藥丞和方丞,藥丞負責藥物管理,方丞負責藥方管理。

《內經》中記載,關於《內經》真偽的詳細評述,在醫學論斷中已有詳細說明,這裡不再贅述。現在只摘錄其中與醫事相關的重要古語。

脈搏的粗細、滑澀、浮沉,可以用手指辨別。觀察脈搏的浮沉、滑澀、緩急、粗細。

為則曰。夫脈者考毒之動靜也耳。以脈論疾者陰陽醫。而疾醫不為也。故扁鵲曰。不待切脈。言病之所在。以脈不可論疾也明矣。夫內經立六脈。甚以易別。建之宜哉。雖愚夫愚婦可別規矩也。不可別則非規矩也。乃如難經及脈經之脈狀。雖上工別之至難矣。況生徒乎。不思亦甚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:用脈象來檢測疾病的發展和變化,這是陰陽醫(中醫)的職責,而疾病的治療者(普通醫生)並不擅長。因此,扁鵲說:「不用切脈,就能說出疾病的部位」,這說明僅憑脈象無法判斷疾病。

《內經》中記載了六種脈象,十分容易區分,即使是愚昧無知的人也能分辨出規律。如果不能分辨,那就不是規律。

然而,《難經》和《脈經》中記載的脈象卻很複雜,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醫生也很難分辨,更何況是初學者。不加以思考,真是太過分了。

齊毒藥攻其中。

風者百病之長也。

為則曰。是固非疾醫之語也。而醫之為恆言。而治療之害不淺鮮矣。故特評之。

毒藥攻邪。五穀為養。五果為助。五畜為益。五菜為充。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。

白話文:

使用藥物來治療體內的邪氣。

風邪是各種疾病的根源。

如果說這是當然的,這本不是醫者的正確言論。但是因為醫者常常這樣說,對治療的危害不小。所以特別評論一下。

用藥物來袪除邪氣,用五穀作為養生的食物,用五果作為輔助,用五畜作為補益,用五菜來充實膳食。把這些食物的性味配合起來服用,可以補充精氣。

為則曰。不識得貫通於是。則不可為醫也。夫邪攻之。精養之。故攻者不避好惡。養者隨好惡也。不避好惡。則雖五穀皆毒也。隨好惡百藥亦皆養也。文王之曷歜。孔子之姜。曾晳之羊棗是也。而養者莫如守節。攻者不如盡毒。學者思諸。

邪之所湊。其氣必虛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,如果不懂得貫通於此,就不能成為一名醫師。邪氣來侵,我們要用方法去攻邪,所以攻邪的時候不分好惡。養生調理的時候,要遵循人體的喜好。不分好惡,即使五穀中含有毒素,它們也能成為治病的良藥。遵循人體的喜好,即使再好的藥物,也有可能成為損害身體的毒物。周文王喜歡喝粟米粥,孔子喜歡吃生薑,曾參喜歡吃羊棗,這些都是遵循養生之道的例子。

養生保健沒有比堅守養生原則更好的方法了,攻邪治病沒有比用盡毒藥更徹底的了。學習中醫的人們,可以思考這其中的道理。

為則曰。是古語也。內經布演解之大誤矣。夫氣不特虛。特虛則死矣。今邪毒湊則氣不流通。故其毒之所湊。其氣必虛。如不仁是也。苟除其所湊之毒。則氣自流通焉。然以為不去其所湊之毒而補其氣。氣實則愈矣。奚有治也。甚哉。為醫之至於斯也。

白話文:

「為則曰」這種說法,是古代的說法。而《黃帝內經》對於它的解釋,卻大錯特錯了。人的氣並非總是虛弱。如果氣特別虛弱,人就會死亡了。現在是邪毒聚集在一起,導致氣無法運行。所以邪毒聚集的地方,那裡的氣肯定虛弱。就像「不仁」這種病症一樣。如果能夠清除聚集的邪毒,那麼氣自然就會運行通暢了。但是,有人卻認為不應該清除聚集的邪毒,而應該補強氣,認為氣充足了就會治好。怎麼會有這樣的治療方法呢?真是令人痛心!做醫生的竟能錯到這種程度。

邪氣盛則實。精奪則虛。

為則曰。是醫家以為論虛實之標的。然內經布演之以陰陽也。是非疾醫之論。故其評詳於醫斷。

百病生於氣也。

是國醫之論。而非疾醫之事。

鼓脹治之。以雞矢醴一劑。

白話文:

邪氣旺盛就會造成實證。精氣被耗損就會形成虛證。

這就是醫學上用來討論虛實的標準。然而,《黃帝內經》是以陰陽來闡述這些道理的。這不是對疾病的直接治療理論,所以在醫療判斷上需要詳細評估。

各種疾病都是由氣的異常產生的。

這是國家醫學的觀點,而不是直接治療疾病的實際做法。

對於鼓脹病,可以用雞糞醴來治療,用一劑即可。

岐伯曰。病名血枯。云云。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。併合之丸。以雀卵。大如小豆。以五丸為後飯。飲以鮑魚汁。

為則曰。為後飯。疾醫不言。是陰陽醫之理耳。不可取矣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這個病叫做血枯。用四隻烏賊骨和一兩塊藘茹,把它們合在一起做成丸劑。丸子的大小像雀蛋,像小豆子那麼大。每次服五丸,飯後服用,用鮑魚汁送服。

帝曰有病。身熱解墮。汗出如浴。惡風少氣。云云。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。合以三指撮。

白話文:

皇上說他生病了,全身發熱無力,出汗很多,好像洗過澡一樣,怕風、氣短。根據他的症狀,用澤瀉和術各 10 分,麋銜 5 分,用三指撮合服用。

黃帝問曰。婦人重身。毒之何如。岐伯曰。有故無殞。亦無殞也。

有毒無毒。所治為主。適大小為制。

為則曰。論有毒無毒。是食醫之事。以是論藥誤矣。藥者皆毒也。雖五穀用以為藥。則皆毒也。不可不知焉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,懷孕的婦女如果使用藥物,會有什麼影響嗎?岐伯回答說,如果有正確的治療理由,就不會對胎兒造成傷害。

藥物有毒或無毒,要根據治療的目的來決定使用的劑量。

進一步來說,討論藥物是否有毒,這本來是膳食調理師的工作,如果用這個觀點來評論藥物就錯了。所有的藥物都是有毒性的,即使是五穀,當它們被用作藥物時,也都有毒性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足中指支。脛轉筋。腳跳堅。伏兔轉筋。脾前腫。㿉疝。腹筋急。引缺盆及頰。卒口僻急者。目不合。熱則筋縱目不開。頰筋有寒。則急引頰移口。有熱則筋弛。縱緩不勝收。故僻。治之以馬膏。膏其急者。以白酒和圭。以塗其緩者。以桑鉤鉤之。即以生桑炭。置之坎中。高下以坐等。

白話文:

腳的第二個腳趾支撐不穩。小腿肌肉扭傷。腳部跳動,堅硬不適。膝蓋窩後的肌肉扭傷。脾臟前部腫脹。腹股溝疝氣。腹肌痙攣。牽拉到頸部和臉頰。突然發生口歪眼斜。有熱時,肌肉鬆弛,眼睛無法睜開。臉頰肌肉受寒,則會快速收縮,牽拉臉頰,使嘴巴歪向一邊。有熱時,肌肉鬆弛,自然下垂,無法收緊,因此發生口歪眼斜。可以用馬膏治療。肌肉痙攣時,用馬膏塗抹。肌肉鬆弛時,用白酒和圭(一種中草藥)調和後塗抹。用桑樹的鉤針鉤住。然後用生的桑炭放在鍋裡,調整高度與入坐的人相等。

以膏熨急頰。且飲美酒。啖美炙肉。不飲酒者自強也。為之三拊而已。治在燔針劫刺。以知為數。以痛為輸。上工治未病。不治已病。

為則曰。陰陽醫者。以臆論之。故無徵焉。是謂之有論無實。

白話文:

用藥膏敷在腫脹的臉頰上。另外,可以飲用美酒,享用美味的烤肉。不喝酒的人就靠自己的意志力強忍著吧。只要輕輕拍三下即可。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刺和刮削。以知道穴位為標準,以感到疼痛為止。高明的醫生在疾病發作前就治療,不等到疾病已經發生。

其病大癰膿治之。其中乃有生肉。大如赤小豆。銼䔖𧄍草根各一升。以水一斗六升。煮之竭。為取三升。則強飲。厚衣坐於釜上。令汗出至足已。

傷寒論。

白話文:

這種情況是嚴重的膿腫,需要進行治療。膿腫裡面有新生的肉,大小像紅豆一樣。取銼刀草根和黃蜀葵根,各一升。用六升水煮沸,直到剩三升。然後一口氣喝下去,穿上厚衣服,坐在鍋爐上,讓汗流到腳上。

為則曰。余於此書熟覽精讀。蓋有年矣。其序曰漢長沙守南陽張機著。而考其文。非漢之體格。且後漢書。有一藝名者。盡舉而錄。奚獨仲景之無傳也。歷史中。至於晉書。始曰後漢張仲景為醫。是可言矣。撰次傷寒論人者叔和也。王叔和者西晉大醫令也。若據叔和之言記之乎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的版本自稱是南陽張機所著,但我研讀多年,發現它的文體風格不符合漢代。此外,後漢書記載了當時所有的名醫,卻不包括仲景(張機的字),這也很奇怪。直到晉書,纔出現「後漢張仲景為醫」的記載,可見此書是後人所撰。傷寒論的編纂者應該是王叔和,他是西晉的大醫令。如果根據王叔和的說法,就可以合理推測這是後世根據仲景的理論所編纂的著作。

它又無所見。或疑撰次之時託名乎。是未審也。又曰。書中論與處方有乖異者。以是攙入之多可知也。蓋見於陸賈新語。傳扁鵲之方於漢也明矣。因索其方。夜以繼日。汲汲乎求之而未得也。故標的於扁鵲之傳。而撰定此書。實驗於眾庶之病。而採摭其方。為萬病唯一毒。信而有徵。

白話文:

書中所述內容,既沒有見於其他醫書,也沒有任何確鑿證據證明其真實性。有人懷疑這本書是後人假借扁鵲之名所撰寫,這一點還不能確定。

另外,書中所記載的理論與推薦的處方存在矛盾之處,這說明此書很可能摻雜了後世的內容。

從陸賈的《新語》中可以得知,扁鵲的醫術在漢朝已經廣為流傳。為了找到扁鵲的醫方,後人夜以繼日地搜尋,但始終未能得見。因此,他們只能根據扁鵲的傳說,編纂了這本書。

這本書是後人根據當時流行的醫學理論和實際驗證所寫成,旨在為大眾提供治療疾病的方劑。書中收錄的方劑被認為是治療萬病的靈丹妙藥,而且有實例可以佐證。

若不為一毒而治之。徒眩傷寒中風之病名。則無寸效矣。於是益信。命男猷之。正傷寒論之攙入不疑矣。蓋方雖良。非其人則功鮮。夫扁鵲何人也。古昔良醫也。良醫何為也。能治疾也。疾不能治。奚為良醫。故雖有良方。非其人則未嘗免馬服君之子之譏。勉哉。勉哉。勤之在獲乎已耳。

傷寒論評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針對「疫癘」這個特定的疾病進行治療,只是空談像是「傷寒」、「中風」這類常見疾病的名稱,那就完全沒有效果了。因此,我更相信「疫癘論」中的內容。命令我的兒子劉猷去研究它。可以確定的是,傷寒論中混入了疫癘論的內容。

一個好的方劑固然重要,但如果用在不適合的人身上,效果就會很差。扁鵲是誰?他是古代著名的神醫。神醫做什麼的?他們能治病。如果連病都治不好,怎麼能稱得上是神醫?所以,即使有好的方劑,如果用在不適合的人身上,那就無法避免被像馬服君之子那樣批評。加油吧,加油吧。勤奮地鑽研,讓知識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為則曰。向讀於呂氏春秋。而雖有獲於病之大本為一毒。然未嘗獲其治法也。故孜孜汲汲。夜以繼日。久之始獲於傷寒論。不知手舞之足蹈之。是三代疾醫。治萬病一毒之法也。於是朝考夕試。視病之所在。以處其方。信而有徵。然此書西晉王叔和撰次。為漢張仲景著。而漢書無傳。

白話文:

所以說,我讀過《呂氏春秋》,雖然對疾病的根本原因是「一毒」有所瞭解,但卻沒有獲得治療方法。因此,我日夜勤勉研究,終於在《傷寒論》中找到了答案。我高興得手舞足蹈,這部著作就是三代神醫治療所有疾病、只使用一味藥物的祕方。於是我早上研究,晚上實踐,根據病人的情況對症下藥。效果顯著,有據可查。但這部書是西晉的王叔和整理編寫的,它的作者是漢代的張仲景,但《漢書》中沒有記載。

且見其書所篇述。陰陽醫而非疾醫也。唯方古也。其篇中。曰傷寒。曰中風。曰瘀血。曰食傷。等用柴胡。是病名後世之所加。而治方古人之遺法也。今醫家之病名。唐孫思邈曰。四百四病。近世之書。病名加多千有餘。為則不佞頑愚。淺陋薄識。而十之一不得記臆。不記臆則不妨於為醫。

白話文:

從該書的內容來看,它屬於陰陽醫學,而不是專門治療疾病的醫學。它的方劑都是古傳的。書中提到傷寒、中風、瘀血、食傷等疾病,這些都是後世加上的病名,而治療方法則是古人留下的遺法。現代醫書所列的病名,唐朝的孫思邈就說有444種。近世的書中,病名已經增加到一千多種。我這個人愚鈍無知,見識淺薄,其中十分之一都記不住。記不住這些病名並不妨礙我行醫。

以病名醫不可為也。於戲命哉。由天寵靈獲見此方。此方與呂氏春秋所言同為萬病一毒。其視毒之所在。以處其方。何病患不治哉。於是忘吾頑愚。執其方而類聚之。其疑者為口。(方圈)以便復古。夫空談虛論。徒害事實。醫唯治病。病不治。奚為醫者。故以獲治術為務。

同志之士。幸行言勿舌言矣。

白話文:

一般的病症,醫者是無法治癒的。唉,這是天命啊!感謝上天保佑,讓我見到了這個方子。這個方子和《呂氏春秋》中提到的萬病一毒理論相同。它根據毒素的位置來制定治療方案。還有哪個疾病是無法治癒的呢?所以我忘記了自己的愚鈍,著手整理這個方子。而有疑問的地方,我就用方框把它圈起來,以便於以後考據。那些空洞的理論只會害人,行醫最重要的是治病。如果病都治不好,當醫者又有什麼用?所以我的目標就是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