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吉益為則

《古書醫言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鶡冠子曰。龐暖曰。王獨不聞俞跗之為醫乎。已成必治。鬼神避之。楚王臨朝為隨兵。故若堯之任人也。不用親戚而必使。能其治病也。不任所愛必使。舊醫楚王。聞傳。暮𡫴(一蓋病也)在身必待俞跗。卓襄王曰善。龐暖曰。王其忘乎。昔伊尹醫殷。太公醫周武王。百里醫秦。

申麃醫郢。原季醫晉。范蠡醫越。管仲醫齊。而五國霸。其善一也。然道不同數。卓襄王曰。願聞其數。暖曰。王獨不聞魏文王之問扁鵲邪。曰。子昆弟三人。其孰最善為醫。扁鵲曰。長兄最善。中兄次之。扁鵲最為下。魏文侯曰。可得聞邪。扁鵲曰。長兄於病視神。未有形而除之。

故名不出於家。中兄治病其在毫毛。故名不出於閭。若扁鵲者鑱血脈。投毒藥。副肌膚間。而名出聞於諸侯。魏文侯曰善。使管子行醫。術以扁鵲之道。曰。桓公幾能成其霸乎。凡此者不病病。治之無名。使之無形。至功之成。其下謂之自然。故良醫化之。拙醫敗之。雖幸不死。

創伸股維。卓襄王曰善。寡人雖不能無創。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。

為則曰。鶡冠子題辭曰。漢志。鶡冠子楚人。居深山。以鶡羽為冠。著書一篇。因以名之。唐韓退之有曰。鶡冠子十九篇。其辭雜黃老刑名。其博選篇。四稽五至之說當矣。學問篇。稱賤生於無所用。云云。柳子厚則謂。余讀賈誼鵩賦。嘉其詞。學者以為盡出鶡冠子。皆前儒之確論卓見。粗足以可觀矣。

劉向新序曰。扁鵲見齊桓侯。立有間。扁鵲曰。君有疾在腠理。不治將恐深。云云。

為則曰。與史記其文大同小異。

孔叢子曰。死病無良醫。

為則曰。是亦非疾醫之論。夫死者天命也。雖扁鵲無奈之何。醫者主疾病。疾病則儘可治。故雖死病。若治而其死安靜矣。是謂之疾無不治。世所謂傷寒疫癘。眾醫舉言必死。其命未盡也。不藥而生矣。其生也。拙工者八九十日而復故。上工者不及三十日而復故。是其徵也。

陸賈新語曰。故制事者因其則。服藥者因其良。書不必起仲尼之門。藥不出扁鵲之方。合之者善。可以為法。

為則曰。由是觀之。扁鵲之方傳於漢也明矣。由是又求之。傷寒論之方無古焉。然其書陰陽醫之選述作。而非疾醫選述作之也。故唯其方可取。而其論不可取。特於傷寒論。詳論其義焉。

昔扁鵲居宋。得罪於宋君。出亡之衛。衛人有病將死者。扁鵲至其家。欲為治之。病者之父謂扁鵲曰。吾子病甚篤。將為迎良醫治。非子所能治也。退而不用。乃使靈巫求福請命。對扁鵲而咒。病者卒死。靈巫不能治也。夫扁鵲天下之良醫。而不能與靈巫爭用者。知與不知也。

春秋繁露曰。今平地注水。去燥就濕均薪施火去濕。云云。

薺麥始生。由陽升也。其尤者葶藶死於盛夏。款冬花於嚴寒。云云。

白話文:

鶡冠子說,龐暖問道:「大王難道沒聽說過俞跗這個醫生嗎?他能治癒已經發生的疾病,連鬼神都會避開他。楚王像堯帝一樣任用賢能,不任用親戚而必定任用有才能的人,能治療疾病。不任用自己所愛的人,而必定任用舊的醫生。楚王聽說有暮𡫴(一種病)纏身,一定要等俞跗來治療。」卓襄王說:「好。」龐暖說:「大王您忘記了嗎?以前伊尹為商朝醫治,太公為周武王醫治,百里奚為秦國醫治,申麃為楚國醫治,原季為晉國醫治,范蠡為越國醫治,管仲為齊國醫治,這五個國家因此稱霸,他們的能力都是一樣的,只是方法不同而已。」卓襄王說:「希望能聽到他們的方法。」龐暖說:「大王難道沒聽說過魏文王問扁鵲的事情嗎?問道:『你們兄弟三人,誰最擅長醫術?』扁鵲說:『我大哥最擅長,二哥次之,我最差。』魏文侯說:『可以說說原因嗎?』扁鵲說:『我大哥在疾病剛出現端倪的時候就能看出來,並及時消除,所以他的名聲不出家門;二哥在疾病剛開始在皮膚毛髮之間的時候就能看出來,並及時治療,所以他的名聲不出鄉里;像我這樣,要用針刺破血管,投下毒藥,在肌肉之間動刀,才把病治好,所以我的名聲才傳遍諸侯。』」魏文侯說:「好。」如果讓管子用扁鵲的方法行醫,桓公怎麼可能稱霸?這些人不在疾病發作時才去治病,而是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,所以他們沒有名聲,他們所做的就像無形的動作,等到成功時,人們才覺得這是自然而然發生的。所以好的醫生讓疾病好轉,不好的醫生讓疾病惡化,即使幸運不死,也會造成傷殘。卓襄王說:「好。我即使不能沒有傷痛,又有誰能讓我身上的傷痛更加嚴重呢?」

鶡冠子的題辭說:根據漢書記載,鶡冠子是楚國人,居住在深山裡,用鶡鳥的羽毛做帽子,寫了一本書,就用他的名字命名。唐朝韓愈曾說,《鶡冠子》共十九篇,內容雜揉黃老之學和刑名之學,他的博學選篇中關於「四稽五至」的說法是正確的。〈學問篇〉中說「卑賤生於無所用」等等。柳宗元則說,我讀過賈誼的《鵩鳥賦》,很喜歡他的文辭,學者認為他的文章完全出自《鶡冠子》,這都是前人的確切論述和卓越見解,大致值得一看。

劉向的《新序》記載:扁鵲見齊桓侯,站了一會兒,扁鵲說:「您有病在皮膚紋理之間,不治療恐怕會加深。」等等。

這段文字和《史記》的記載大同小異。

孔叢子說:「必死的病沒有良醫可以醫治。」

這不是在討論醫治疾病的道理。死亡是天命,即使是扁鵲也無能為力。醫生主要負責治療疾病,疾病是完全可以醫治的。因此即使是必死的病,如果經過治療後安靜地死去,也算是把疾病完全治好了。世俗所說的傷寒和瘟疫,許多醫生都說必死無疑,但如果病人的命不該絕,即使不吃藥也會活下來。如果活下來,醫術不精明的醫生要八九十天才能恢復,醫術高明的醫生不到三十天就能恢復,這就是徵兆。

陸賈的《新語》說:所以制定政策的人要遵循規律,服用藥物的人要選擇良藥。經典不一定要出自孔子的門下,藥物不一定要出自扁鵲的藥方,符合情況的就是好的,可以作為法則。

由此看來,扁鵲的醫方在漢朝傳播開來是很明顯的。從這個觀點來探究,發現《傷寒論》中的藥方沒有古代的痕跡,然而這本書是陰陽醫學的選錄著作,而不是疾病醫學的選錄著作。因此,只有其中的藥方值得參考,理論則不可取。我將在《傷寒論》中詳細討論這個道理。

從前扁鵲住在宋國,得罪了宋國的國君,逃亡到衛國。衛國有個人病得很重快要死了,扁鵲到他家,想要為他治療。病人的父親對扁鵲說:「我兒子病得很重,正要請好的醫生來醫治,不是你能夠治的。」就拒絕了他。於是請了靈媒來祈福求命,當著扁鵲的面念咒。病人還是死了,靈媒並不能治病。扁鵲是天下的良醫,卻不能和靈媒競爭,是因為人們的見識不同。

《春秋繁露》說:「現在平地上注水,去除乾燥,保持濕潤,均勻地使用柴火來去除濕氣。」等等。

薺菜和麥子開始生長,是因為陽氣上升。其中最極端的例子是葶藶在盛夏枯死,款冬在嚴寒中開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