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書醫言》~ 卷三 (6)
卷三 (6)
1. 太倉公傳
冬日則寒涼,夏日則暑傷。
為則曰:是亦非疾醫之論也。夫寒暑不病於人,人因寒暑,毒動而病。無毒雖逢大寒大暑而不病,醫者思諸。夫積愛成福,積怨成禍,若癰疽之必潰也,所浼者多矣。
癰疽發於指,其痛遍於體。故蠹啄剖梁柱,蟁蚩走牛羊,此之謂也。人皆務於救患之備,而莫能知使患無生。
知天之所為,知人之所行,則有以任於世矣。知天而不知人,則無以與俗交。知人而不知天,則無以與道遊。單豹倍世離俗,巖居谷飲,不衣絲麻,不食五穀,行年七十,猶有童子之顏色,卒而遇飢虎,殺而食之。張毅好恭,過宮室廊廟必趨,見門閭聚眾必下,廝徒馬圉,皆與伉禮。
然不終其壽,內熱而死。豹養其內,而虎食其外。毅修其外,而疾攻其內。故直意適情,則堅強賊之。以身役物,則陰陽食之。此皆載務而戲乎其調者也。得道之士,外化而內不化。外化所以入人也,內不化所以全身也。故內有一定之操,而外能詘伸贏縮,卷舒與物推移,故萬舉而不陷。
所以貴聖人者,以其能龍變也。
古者民茹草飲水,採樹木之實,食蠃蠬之肉,時多疾病毒傷之害。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,相土地宜:燥濕肥墝高下;嘗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;令民知所避就。當此之時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
為則曰:易曰:「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。」蓋天地不可測,聖人亦難識。然故聖人之事,措而不論;論而可學,其唯法乎?孔子曰:「非先王之法言,不敢道;非先王之德行,不敢行。」夫先王安道理以論此事。理者無定準,故人人隔異矣。以其隔異之理,論其不測之聖人。
其何有益?且不知分莫大焉。蓋學於古訓有獲,而我善知而言之,我善得而行之,則言行盡徵,所不知者日明一日。故孔子曰:「由,誨女知之乎?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
以調陰陽之氣,以和四時之節,以闢疾病之菑。
神清志平,百節皆寧,養性之本也。肥肌膚,充腸腹,供嗜欲,養性之末也。
所以貴扁鵲者,非貴其隨病而調藥,貴其擪息脈血知病之所從生也。
為則曰:是不知疾醫之道而言之,學者思諸。
既瘖且聾,人道不通。故有瘖聾之病者,雖破家求醫不顧其費。豈獨形骸有瘖聾哉?心志亦有之。夫指之拘也,莫不事由也;心之塞也,莫知務通也;不明於類也。
儀狄為酒,禹飲而甘之,遂疏儀狄,而絕嗜酒,所以遏流湎之行也。
為則曰:聖人戒嗜酒之害如此。故飲酒之禮,不能守之,非聖人之徒也。且過飲者多有水病,死則多吐血,或吐濁水。宜哉!曰:「爛腸之食。」
列子曰:「天積氣耳。」
為則曰:大抵老子、莊子、列子之語,往往譬喻寓言,而非疾醫之語。蓋列子云「天積氣耳」是也。夫君子行而言,不能行則不言。且人不可到天,不可到而論之,虛論也。氣本無形,無形則不可積。今曰積氣,非寓言而何?後世見積塊,妄謂積氣。是不可言而言之,不可言而言之。
白話文:
太倉公傳
冬天寒冷,夏天酷熱。
有人說這是醫學的論述,其實不然。寒暑本身並不會使人致病,而是人因為寒暑,體內毒素被激發而生病。沒有毒素,即使遇到嚴寒酷暑也不會生病。醫生們應該想想,積累善行會帶來福報,積累怨恨則會招致禍患,就像癰疽必然潰爛一樣,會殃及許多人。
癰疽從指頭開始,疼痛卻遍及全身,就像蛀蟲蛀蝕樑柱,蟁蚩危害牛羊一樣。人們都致力於治療疾病,卻很少有人能知道如何預防疾病的產生。
了解天道的運行,了解人的行為,就能在世上有所作為。了解天道卻不了解人情世故,就無法與人交往;了解人情世故卻不了解天道,就無法與道同遊。單豹為了遠離塵世,隱居山谷,不穿絲麻衣物,不吃五穀,七十歲了還像個孩子一樣,最後卻被飢餓的老虎殺死吃掉。張毅則很注重儀表禮儀,經過宮室廟宇必定快步小跑,看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必定下車步行,即使是僕役馬夫,也和他保持平等的禮貌。
然而他卻沒有善終,因內熱而死。單豹保養內在,卻被老虎吃掉外在;張毅修飾外在,卻被疾病攻克內在。所以,如果一味執拗自己的想法,就會招來禍患;如果讓自己被外物所役使,就會被陰陽之氣所損害。這些都是過於執著而忽略調和的人。得道的人,外在隨環境變化,內在卻保持不變。外在隨環境變化是為了融入社會,內在保持不變是為了保護自身。所以內在有堅定的操守,外在才能屈伸自如,隨著環境變化而調整,這樣才能在萬事萬物中立於不敗之地。
所以推崇聖人,是因為他們能夠像龍一樣變化多端。
古代人民吃草喝水,採摘樹木的果實,食用蟲類的肉,因此經常遭受疾病和毒害。於是神農氏開始教導人民播種五穀,觀察土地的肥沃程度、乾濕狀況、高低起伏,品嚐百草的滋味,辨別泉水的甘苦,使人民知道該避開什麼,該選擇什麼。在那時候,神農氏一天就能遇到七十種毒物。
有人說,《易經》說:「大人者,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。」天地運行難以測度,聖人的行為也難以完全理解。然而聖人的事蹟,不加以評論則難以理解,加以評論又能讓人學習,這就需要遵循法則。孔子說:「不是先王的言論,不敢宣揚;不是先王的德行,不敢實踐。」先王根據道理來論述此事,而道理並沒有固定的標準,所以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。根據這些不同的理解來論述難以捉摸的聖人,有什麼益處呢?況且,不知道分寸是最大的錯誤。學習古代的訓誡有所收穫,而我能很好地理解並闡述它,能很好地領悟並實踐它,那麼言行就能得到驗證,那些不懂的地方也能一天天明朗起來。所以孔子說:「由!你教我明白了吧?明白的就是明白的,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的,這就是明白。」
調和陰陽之氣,順應四時節氣,就能避免疾病的侵害。
神志清明,心平氣和,身體百骸都安寧,這是養生的根本;肥胖肌膚,充實腸胃,滿足慾望,只是養生的末節。
所以推崇扁鵲,並不是推崇他根據病情開藥,而是推崇他能夠通過診脈了解疾病的根源。
有人說,這是不知道醫學之道而說的話,學習者應該思考。
又啞又聾,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通,所以才有啞聾的疾病。即使是傾家蕩產求醫也在所不惜,難道只有形體有啞聾嗎?心志也會有。手指的拘攣,都是有原因的;心靈的阻塞,卻不知道如何疏通。不明白這個道理。
儀狄造酒,禹喝了以後感到甘美,於是疏遠儀狄,戒絕飲酒,這是為了遏止過度飲酒的行為。
有人說,聖人對飲酒的危害如此警惕,所以不能遵守飲酒禮儀的人,就不是聖人。而且過度飲酒的人,大多會有水腫病,死後多半會吐血,或者吐出污濁的水,真是應了「爛腸之食」的說法。
列子說:「天是積累的氣。」
有人說,總之老子、莊子、列子的話,往往是比喻和寓言,而不是醫學的論述。列子說「天是積累的氣」,就是這樣。君子說話做事,做不到就不要說。而且人不可能到達天上去,不可能到達天上去再論述它,這純粹是空談。氣本無形,無形就不能積累。現在說積累氣,不是寓言是什麼?後世看到土塊,就妄稱其為積累的氣,這是不可言而說的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