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書醫言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卷二
史記三皇本紀曰。以赭鞭鞭草木。始嘗百草。始有醫藥。
為則曰。以赭鞭鞭草木。聖人之事無論。然不可以為訓。夫教者教常人之事也。常人不能為訓。非教也。因疑此世傳焉。且夫方也者。天下萬民之方。而非一人之所能制也。何則。用而有徵。然後為方。苟不試而為方。是臆耳。豈足為方哉。為則謹謂。蓋神農氏憂萬民之疾病之聖人也。
故聚其方以備焉。孔子曰。周鑑於二代。鬱郁乎文哉。吾從周。方之雖聖人不成於一人之手。可以知矣。今傳於世神農本經疑偽作也。
始皇本紀曰。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。所不去者。醫藥卜筮種樹之書。
為則曰。始皇求仙藥。雖百方終毫無有效。不足道耳。
高祖本紀曰。漢王傷胸乃捫足曰。虜中吾指。漢王病創。臥。張良強請漢王。起行勞軍。以安士卒。毋令楚乘勝於漢。漢王出行軍。病甚。因馳入成皋。
高祖擊布時。為流矢所中。行道病。病甚。呂后迎良醫。醫入見。高祖問醫。醫曰。病可治。於是高祖嫚罵之曰。吾以布衣持三尺劍取天下。此非天命乎。命乃在天。雖扁鵲何益。遂不使治病。
孝武本紀曰。天子病鼎湖。甚。巫醫無所不致。至不愈。游水髮根。乃言曰。上郡有巫。病而鬼下之。上召置。祠之甘泉。及病使人問神君。神君言曰。天子毋憂病。病少愈。強與我會甘泉。於是病愈。遂幸甘泉。病良已。大赦天下。置壽宮神君。
天地之道。寒暑不時則疾。
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。民有德而五穀昌。疾疚不作而無祅祥。此之謂大當。
趙世家曰。趙簡子疾。五日不知人。大夫皆懼。醫扁鵲視之出。董安於問。扁鵲曰。血脈治也。而何怪。云云。
為則曰。扁鵲之言可學焉。其它無論。語曰。不語怪力亂神。
留侯世家曰。毒藥苦口利於病。
為則曰。毒藥。家語又作良藥。疑後人之儳入。史漢皆作毒藥。可從。
商君列傳曰。語有之矣。貌言華也。至言實也。苦言藥也。甘言疾也。夫子果肯終日正言。鞅之藥也。
蘇秦列傳曰。臣聞。飢人所以飢而不食烏喙者。為其愈充腹而與餓死同患也。
白話文:
[卷二]
《史記·三皇本紀》記載,神農氏用赭鞭鞭打草木,嘗試百草,於是有了藥物。
然而,用赭鞭鞭打草木來嘗試藥物,這是聖人的事,與常人無關,不能作為常人的學習榜樣。教導他人,應該教導常人的方法,常人做不到的事情,不能作為教導的內容。因此,懷疑世人對此的傳說。而且,所謂的藥方,是普天之下萬民通用的,並非一個人就能制定出來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只有經過實際應用,驗證有效之後,才能成為藥方。如果沒有試驗就制定藥方,那只是憑空臆測,怎麼能算是藥方呢?
因此,謹慎地說,神農氏是一位憂慮萬民疾病的聖人,所以收集各種藥方以備不時之需。《論語》中孔子說:「周朝能從殷商和西周兩代吸取教訓,其文化真是輝煌啊!我遵循周朝的制度。」藥方即使是聖人所創,也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,這可以理解。如今流傳於世的《神農本草經》,很可能不是真作。
《史記·始皇本紀》記載,秦始皇派遣韓終、侯公、石生等尋找仙人不死之藥,他們收集的書籍,不包括醫藥、卜筮、種樹等方面的書籍。
但是,秦始皇追求仙藥,雖然用了各種方法,最終毫無效果,不足為道。
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記載,漢王劉邦胸部受傷,他摸著自己的腳說:「敵人射中了我的腳趾。」漢王受傷臥病,張良力勸漢王起身巡視軍隊,安定軍心,以免楚軍乘勝追擊。漢王出行視察軍隊,病情加重,於是快速進入成皋。
高祖劉邦攻打陳豨時,被流矢射中,行軍途中病情加重。呂后請來名醫,醫生診治後說病情可以治癒。劉邦卻辱罵醫生說:「我身穿布衣,手持三尺劍,取得天下,這不是天命嗎?我的命在天,即使是扁鵲又能怎麼樣呢?」於是就不讓醫生治療。
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記載,漢武帝在鼎湖患病,病情嚴重,他使用了各種巫術和醫術,但病情沒有好轉,頭髮都掉光了。於是說上郡有一個巫師,能治這種被鬼附身的病,於是漢武帝召見他,在甘泉祭祀,並派人詢問神君。神君說:「天子不必擔心病情,病很快就會好轉,快來甘泉與我會面。」於是漢武帝的病就好了,他便前往甘泉,病完全痊癒,於是下令大赦天下,並在甘泉設立神君廟。
天地之道,寒暑失常就會生病。
古代,天地運行順暢,四季分明,百姓有德,五穀豐登,疾病不生,沒有災禍,這就是所謂的大治之象。
《史記·趙世家》記載,趙簡子生病五日不省人事,大臣們都很害怕。醫生扁鵲診治後離開,董安於詢問扁鵲,扁鵲說:「這是血脈的病,有什麼奇怪的呢?」
扁鵲的這種說法值得學習,其他事情就不用多說了。俗話說:「不談怪力亂神。」
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記載,毒藥雖然苦口,卻對疾病有益。
「毒藥」一詞,《家語》中也作「良藥」,可能是後人修改的,但《史記》和《漢書》都作「毒藥」,可以採信。
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記載,古語云:「好聽的話是華麗的,真實的話是實在的,苦口的是藥,甜言蜜語是疾病。」先生您如果能整天說真話,這就是我的良藥。
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記載,我聽說,飢餓的人之所以不吃烏喙,是因為吃了它雖然能暫時填飽肚子,但和餓死沒有什麼區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