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書醫言》~ 卷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8)

1. 卷二

曰,常之巫審於死生,能去苛病,猶尚可疑耶?管仲對曰:「死生命也,苛病失也。君不任其命,守其本,而恃常之巫,彼將以此無不為也。

為則曰:失養生修身之節,則毒生,是即病也,奚用巫哉?無益於病,反為妖惑,宜哉管仲之言乎?巫彭作醫。

凡人三百六十節,九竅,五臟六腑,肌膚欲其比也,血脈欲其通也,筋骨欲其固也,心志欲其和也,精氣欲其行也。若此,則病無所居,而惡無因生矣。病之留,惡之生也,精氣鬱也。故水鬱則為汙,樹鬱則為蠧,草鬱則為蕢,國亦有郁,主德不通,足欲不達,此國之郁也。國郁處久,則百惡並起,而萬災叢至矣。

今有良醫於此,治十人而起九人,所以求之萬也。故賢者之致功名也,比乎良醫,而君人者,不知疾求,豈不過乎?越之於吳也,譬若心腹之疾也,雖無作其傷,深而在內也。夫齊之於吳也,疥癬之病也,不苦其已也,且其無傷也,知不知上矣。過者之患,不知而自以為知。

物多類,然而不然。故亡國僇民無已。夫草有莘,有藟,獨食之則殺人,合而食之則益壽。萬堇不殺,漆淖水合兩淖,則蹇,涇之則為乾金,柔錫柔合兩柔則為剛,燔之則為焯,或涇而乾,或燔而淖。類固不必可推知也。小方太方之類也,小馬大馬之類也,小智非大智之類也。

魯人有公孫悼者,告人曰:「我能起死人。」 人問其故,對曰:「我固能治偏枯,今吾倍所以為偏枯之藥,則可以起死人矣。」物固有可以為小,不可以為大,可以為半,不可以為全者也。

為則曰:余嘗繼父祖之業,既欲行之,無規矩準繩,以臆傳之,固不可為。於是乎廣尋醫之可以為規矩準繩者矣,而漢以降,疾醫之道熄而不炳,陰陽之醫隆而不息。夫陰陽醫者,以五行為規矩準繩,滔滔者天下皆是也。蓋陰陽五行者造化之事,而非人事也,何為以是為人之疾病之法則哉?

嗚呼,甚矣我之愚!世咸為之,我獨不能,唯忙忙然如望大洋,無奈之何!已而奮發曰:「書不言乎?學於古訓有獲。」於是乎涉獵漢以上之書,至呂氏春秋盡數郁達二篇,拍節仰天而嘆曰:「嗟,聖人之言,信而有徵,是治病之大本,良又萬病唯一毒之樞機也。」既已獲治病之大本為一毒,

則盍獲治之規則?嗟,是天乎?聖人乎?抑亦求之之誠乎?夫誠者天之道也,誠之者人之道也。故誠之外無天,誠之外無聖人,誠學之之外無君子。夫誠者不思而得,不勉而中,故求而不止,則自然得乎其身,是誠也。誠者天之道也,敬天守天職者人之道也,勉不息則有獲。

有獲謂之有誠於身,誠者無賢愚一也,何憂我愚哉!唯誠學古訓,在乎獲之而已矣。

又曰:或問曰:「郁從何起?」答曰:「萬事節,則國家治,身體修,百殃不起。故飲食起居,萬端慎節,惟養生最節第一也。」

白話文:

[卷二]

常人認為巫祝能左右生死,治癒頑疾,這值得懷疑嗎?管仲回答說:生死是命運,頑疾是身體失調。君主不順從天命,不注重根本,卻依靠巫祝,那巫祝就會為所欲為。

所以說,如果不能保養身心,遵循養生之道,就會導致毒素滋生,從而生病。何必依靠巫祝呢?這對治病毫無益處,反而會造成迷惑。管仲的觀點是正確的,巫彭是古代的醫生。

人體有三百六十個關節,九竅、五臟六腑、肌膚,都需要保持協調;血脈需要通暢;筋骨需要堅固;心志需要平和;精氣需要運行。如果能做到這些,疾病就無處藏身,禍患也不會滋生。疾病的滯留、禍患的產生,都是因為精氣鬱結。就像水鬱結就變成污濁,樹木鬱結就生蟲,草木鬱結就腐爛。國家也一樣,如果君主德行不通暢,政令不能到達百姓,這就是國家的鬱結。國家鬱結日久,就會百禍叢生,災難四起。

現在如果有個好醫生,能治癒十個人中的九個,所以人們千方百計地尋找他。因此,賢者成就功名,就像良醫一樣。而君主卻不知道尋找良醫,治理國家,這不是很過分嗎?越國對吳國的侵略,就像心腹之疾,雖然沒有明顯的傷口,卻深藏於內。齊國對吳國的侵略,就像皮膚病,雖然不痛不癢,卻潛藏著危險。明知有危險卻不自知,這是過錯之患。

事物雖然相似,但並非完全相同,所以亡國亡民的事才會發生。比如,藟和莘兩種草,單獨食用會致人死命,但一起食用卻能延年益壽。萬堇這種藥草不會殺人,但漆樹的汁液和水混合,就會有毒。金和錫,兩種柔軟的物質混合,就會變得堅硬;加熱就會熔化。有時是乾的,有時是濕的;有時是燒過的,有時是泡過的。所以,相似的事物不能一概而論。小方和大方、小馬和大馬、小智和大智,都各有不同。

魯國有個叫公孫悼的人,聲稱自己能起死回人。有人問他是怎麼做到的,他回答說:我本來就能治療半身不遂,現在我加倍使用治療半身不遂的藥物,就能起死回人。有些事物,可以做小,卻不能做大;可以做一半,卻不能做完整。

我繼承祖業行醫,卻沒有規範和準則,憑感覺傳授醫術,這是不行的。於是我廣泛尋求醫學的規範和準則。漢朝以後,醫學之道衰落不振,而陰陽五行學說卻盛行不衰。陰陽五行學說以五行作為規範和準則,天下人都信奉它。但陰陽五行是自然界的規律,而非人為的規律,為何要把它作為人體疾病的法則呢?

唉,我真是愚蠢!世人都這樣做,我卻做不到。我感到茫然無措,像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。然後我奮起直追,開始研讀古籍,從漢朝以前的醫書一直看到《呂氏春秋》,仔細研讀了《郁》《達》兩篇,拍手擊節,仰天長嘆:啊,聖人的話語真是可靠而有根據,這是治病的根本,也是萬病之源的關鍵所在。既然找到了治病的根本和萬病之源,

那治病的規律又在哪裡呢?啊,這是天意嗎?是聖人的智慧嗎?還是我求知的誠意感动了上天?誠意是天道,誠實是人道。沒有誠意就沒有天道,沒有誠意就沒有聖人,沒有誠心學習就沒有君子。誠意是不用思考就能獲得,不用努力就能做到。所以,不斷地追求,就能自然而然地獲得。誠意是天道,敬畏天命,盡職盡責是人道。不懈努力就會有所收穫。

有所收穫就說明你內心有誠意。誠意不分賢愚,都是一樣的。我為什麼要擔心自己愚笨呢?只要誠心學習古訓,一定會有收穫的。

有人問我,鬱結是從哪裡來的?我回答說:萬事都要節制,國家才能治理好,身體才能保養好,禍患才能不生。所以,飲食起居都要謹慎節制,而養生更是最重要的節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