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書醫言》~ 卷二 (7)
卷二 (7)
1. 卷二
處無幾何。趙興兵而攻翟。廣門之官在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獲甲者。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。
人或曰。菟絲無根。菟絲非無根也。其根不屬也。茯苓是。慈石召鐵。或引之也。
為則曰。是之謂論說之辭。
仁人之得飴。以養疾侍老也。蹠與企足。(企足。莊蹻也。大盜人)得飴以開閉取楗也。發蓋藏。起大眾。地氣沮泄。是謂發天地之房。諸蟄則死。民多疾疫。又隨以喪。命之曰暢月。齊王疾痏。使人之宋迎文摯。文摯至。視王之疾。謂太子曰。王之疾必可已也。雖然王疾已則必殺摯也。
太子曰。何故。文摯對曰。非怒王疾不可治。怒王則摯必死。太子頓首強請曰。苟已王之疾。臣與臣之母。以死爭之於王。王必倖臣與臣之母。願先生之勿患也。文摯曰。諾。請以死為王。與太子期。而將往不當者三。齊王固已怒矣。文摯至。不解屨登床。履王衣。問王之病。
王怒而不與言。文摯因出辭。以重怒王。王叱而起。疾乃遂已。王大怒。不說。將生烹文摯。太子與王后急爭之。而不能得。果以鼎生烹文摯。爨之三日三夜。顏色不變。文摯曰。誠欲殺我。則胡不覆之以絕陰陽之氣。王使覆之。文摯乃死。夫忠於治世易。忠於濁世難。文摯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獲死也。
為太子行難以成其義也。
為則曰。是亦非疾醫之事。
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。瘳而數月不出。猶有憂色。門人問之曰。夫子下堂而傷足。瘳而數月不出。猶有憂色。敢問其故。樂正子春曰。善乎而問之。吾聞之曾子。曾子聞之仲。尼父母全而生之。子全而歸之。不虧其身。不損其形。可謂孝矣。君子無行咫步而忘之。余忘孝道。
是以憂。故曰。身者非其私有也。嚴親之遺躬也。民之本教曰孝。其行孝曰養。養可能也。敬為難。敬可能也。安為難。安可能也。卒為難。父母既沒。敬行其身。無遺父母惡名。可謂能終矣。譬之若良醫。病萬變。藥亦萬變。病變而藥不變。向之壽民。今為殤子矣。
為則曰。此語無實見而用。則為迷亂之端也。實見何也。自為而實得之。即是也。如陰陽之醫不然。以陰陽五行為定則矣。彼陰陽五行者天事也。不可為人事之法則矣。病者人事也。以天事不可測度也。然而陰陽之醫以此為法則。故病證同。而師弟所見必異也。如疾醫以毒之所在處方。
證若變則方隨變。乃扁鵲所謂病應見於大表是也。故病證同。則師弟所見必同。倘異非法也。夫病者毒也。治之方無它。去其毒而已矣。欲識以此方去此毒。自為而後可知也。躬不親為。而徒以師傳欲為之。譬如長劍未嘗學人而期斷於鏌鋣。豈可得乎。知毒之所在。處方而不知應見於大表。
但處方欲治病。譬如刻於舟求劍。亦何可得乎。蓋視毒之所在。隋發其毒之證而處方。仍毒之所在如故。而證異於毒之所在。則因其異而異其方。是故苟無實見。書不可解也。人孰謂之妄言。
白話文:
[卷二]
不久之後,趙國興兵攻打翟國。廣門的官吏,七百人中皆有七百人率先登城奪取敵軍鎧甲。國君怎能不好好愛惜人才呢?
有人說,菟絲沒有根。菟絲並不是沒有根,只是它的根不紮在泥土裡。茯苓也是如此。磁石吸引鐵,也是因為磁石有吸力。
所以說,這叫做論述的言辭。
仁人得到食物,是用來奉養病人和侍奉老人的。蹠和企足(企足,莊蹻也,是大盜),得到食物是用來開門關門、取鎖匙的。開啟倉庫,召集大眾,地氣洩漏,這就叫做開啟天地之門。所有冬眠的動物都會死亡,百姓多疾病瘟疫,又相繼死亡,稱之為「暢月」。齊王生病,派人到宋國迎接文摯。文摯到了,診視了齊王的病情,對太子說:「王的病一定可以治好,但是王的病一旦治好,一定會殺掉我。」
太子問道:「為什麼?」文摯回答說:「不激怒大王,就無法治好他的病;激怒大王,我必定會死。」太子頓首懇切地請求說:「只要能治好大王之病,我和我的母親願意以死來向大王謝罪,大王一定會赦免我和我的母親。希望先生不要擔心。」文摯說:「好吧,我願以死為大王效力。」於是與太子約定,然後前往醫治,卻有三個地方不符合常理。齊王果然已經很生氣了。文摯到了,也不脫鞋就上床,穿上齊王的衣服,詢問王的病情。
大王生氣而不與他說話。文摯於是強硬地陳述病情,以再次激怒大王。大王大聲呵斥並起身,病竟然就好了。大王非常生氣,很不高興,想要活活煮死文摯。太子與王后極力爭辯,卻無法成功。果然用鼎活活煮了文摯。煮了三天三夜,文摯的顏色都沒有改變。文摯說:「如果真想殺我,為什麼不把我蓋起來,隔絕陰陽之氣呢?」大王讓人把他蓋起來,文摯於是才死了。忠於清明盛世容易,忠於混亂的時代卻很難。文摯並不是不知道治好王子的病會因此喪命。
為太子行難事以成就他的道義。
所以說,這也不是治病的事。
樂正子春下樓梯時傷了腳,好了幾個月還不出門,還帶著憂慮的神色。門人問他說:「老師下樓梯時傷了腳,好了幾個月還不出門,還帶著憂慮的神色,請問這是為什麼?」樂正子春說:「你問得好!我聽曾子說,曾子聽仲尼說:父母完整地生下我們,我們完整地奉養他們,不損害自己的身體,不損傷自己的形體,這就可以說是孝了。君子不會走一步路就忘記這件事。我卻忘記了孝道,
所以憂慮。所以說,身體不是自己私有的,而是父母遺留下來的軀殼。百姓根本的教誨就是孝,而孝的實踐就是奉養。奉養是可能的,但恭敬卻很難;恭敬是可能的,但安心卻很難;安心是可能的,但終老卻很難。父母去世後,恭敬地生活,不留下讓父母蒙羞的名聲,這才可以說做到盡孝了。這就像一位好醫生,疾病有上萬種變化,藥物也有上萬種變化。疾病變化了,而藥方不變,本來可以使人長壽,現在卻成了夭折的孩子了。
所以說,這種話沒有實際的經驗而使用,就會成為混亂的根源。什麼是實際的經驗?自己實踐,真正得到經驗,那就是實際的經驗。就像陰陽醫學,不是以陰陽五行作為法則嗎?陰陽五行是天理,不能作為人事的法則。疾病是人事,以天理是無法測度的。然而陰陽醫學卻以此作為法則,所以病症相同,而師兄弟所見必然不同。像醫生根據毒素所在開處方,
如果病症變化,處方就隨之變化,這就是扁鵲所謂「病應見於大表」的意思。所以病症相同,則師兄弟所見必然相同,如果不同就不是正確的醫術。疾病就是毒素,治療的方法沒有其他的,就是去除毒素而已。想要了解用這個藥方去除這個毒素,必須親自實踐才能知道。沒有親自實踐,而只是依賴老師的傳授就想做到,就好比長劍沒有經過學習,就想砍斷鏌鋣寶劍,怎麼可能呢?知道毒素所在,開處方卻不知道它會在大表上顯現,
只開處方想治病,就像在船上刻字找劍,又怎麼可能呢?應該觀察毒素所在,根據毒素顯現的病症來開處方。如果毒素所在仍然如故,而病症不同於毒素所在,就要根據其不同而改變處方。所以,如果沒有親身的經驗,醫書就無法理解。誰能說這是妄言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