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書醫言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卷二
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。(首病不治,則加痛也。)不副痤則寢益。(謂癰也;副威而潰之,披副也。)剔首副痤必一人抱之,慈母治之,然猶啼呼不止。嬰兒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。
《呂氏春秋》曰:「肥肉厚酒,務以相強,命之曰『爛腸之食』。」(《老子》曰:「五味入口爽傷」,故謂之「爛腸之食」也。)
為則曰:嘗治嗜酒人之病,諸證盡治,苦煩皆止,而猶未復,故正氣昏盲,如安睡,於是無術可施,無奈之何。果死則吐濁水數升矣。因悟:敖飲過酒之人,若肥滿充盈,非肉而腫也。爾後療酒客,顯症治而後用紫圓,必吐黑水濁水,羸膌日甚而壯健日愈也。宜哉!曰:「爛腸之食」。
室大則多陰;臺高則多陽。多陰則蹷;多陽則痿。此陰陽不適之患也。是故先王不處大室,不為高臺,味不眾珍,衣不燀熱。燀熱則理塞(腠理);理塞則氣不達。味眾珍則胃充;胃充則中大鞔。(「鞔」讀曰「懣」,不勝食氣,為懣病也。)中大鞔而氣不達,以此長生可得乎?
為則按:蹷痿,高誘注為疾,非也。蹷蹶同跳蹶也;痿不能行也。室大則暗處多而蹶;臺高則痿弱而不能行。此正所禁陰陽不適之患也。
聖人深慮:天下莫貴於生。夫耳目鼻口,生之役也。耳雖欲聲,目雖欲色,鼻雖欲芬香,口雖欲滋味,害於生則止。在四官者,不欲利於生者,則弗為。由此觀之,耳目鼻口不得擅行,必有所制;譬之若官職,不得擅為,必有所制。此貴生之術也。
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;欲有情;情有節。聖人修節以制欲,故不過行其情也。
百病怒起云云。
為則曰:是非疾醫之論也。夫怒者非病,情也;病者非情,毒也。故因怒而毒動則病;毒不動則雖怒不病。
天生陰陽、寒暑燥濕、四時之化、萬物之變,莫不為利,莫不為害。聖人察陰陽之宜,辨萬物之利,以便生。故精神安乎形,而年壽得長焉。長也者,非短而續之也,畢其數也。
為則曰:順者利時;逆者害時。精神內守,情欲外節,則形性安;形性安,則壽命長。
畢數之務,在乎去害。何謂去害?大甘、大酸、大苦、大辛、大咸,五者克形,則生害矣。大喜、大怒、大憂、大恐、大哀,五者接神,則生害矣。大寒、大熱、大燥、大風、大濕、大霖、大霧,七者動情,則生害矣。故凡養生,莫若知本;知本則疾無由至矣。
為則曰:夫人生可入於形體內者,飲食也。而守節不過,則無病壯健也;失節大過,則病生羸弱也。而又其飲食不通利於二便,則糟粕留滯於內為穢物,命之曰「郁毒」,是即病也。故疾醫為萬物唯一毒,而去其毒。其毒以汗、吐、下而解去,則諸病疾苦盡治焉。扁鵲沒而後,未曾聞有為一毒治疾者。宜哉!漢諺有「病而不服藥,當中醫」之譏矣。
精氣之集也,必有入也。集於羽鳥,與為飛揚;集於走獸,與為流行;集於珠玉,與為精朗;集於樹木,與為茂長;集於聖人,與為夐明。(「集」皆成也;「夐」大也,遠也。)精氣之來也,因輕而揚之;因走而行之;因美而良之;因長而養之;因智而明之。流水不腐,戶樞不螻,動也。
白話文:
[卷二]
嬰兒如果不剃頭就會肚子痛(頭部疾病不治療,就會更加疼痛)。不挑破癰腫就會越來越嚴重(指的是癰疽,挑破膿腫,使其排出膿液)。剃頭挑破癰腫的時候,必須要有人抱著嬰兒,慈母來處理,即使這樣,嬰兒還是哭鬧不止。嬰兒尚不知曉忍受一點點小痛苦,就能帶來很大的好處。
《呂氏春秋》說:肥肉美酒,竭力互相助長,稱之為傷腸的飲食。(老子說:五味入口過度就會傷身,所以稱之為傷腸的飲食。)
我曾經治療一個嗜酒成癮的人,各種症狀都治好了,煩躁也消失了,但還是沒有恢復健康。因為正氣昏迷,像睡著一樣,於是就沒有辦法可施,束手無策。結果那人死了,吐出了幾升污濁的液體。因此我領悟到,酗酒的人,如果肥胖臃腫,那不是肉體豐滿,而是腫脹。之後治療酒客,先治療明顯的症狀,然後再用紫圓(一種藥物),必定會吐出黑色污濁的液體,身體日漸消瘦,卻越來越健康強壯。所以說,肥肉美酒確實是傷腸的飲食。
房子大就會陰氣重,臺子高就會陽氣盛。陰氣重則會腳軟無力,陽氣盛則會肢體痿弱。這是陰陽失調的病症。所以古代聖賢不居住大房子,不建造高臺,飲食不過分講究珍餚美味,衣服不過分追求華麗保暖。衣服過於保暖,就會阻塞毛孔(腠理),毛孔阻塞,氣血就不能通暢。飲食過於珍貴美味,就會胃部充盈,胃部充盈就會造成胸悶(鞔讀作懣,指飽脹難受,不能承受飲食之氣,是一種脹滿的疾病)。胸悶氣血不通暢,這樣還能長壽嗎?
我曾經分析腳軟無力與肢體痿弱,高誘注釋為疾病,這是錯誤的。蹷與蹶同義,指跳躍,痿指不能行走。房子大,陰暗的地方多,所以容易腳軟無力;臺子高,人容易痿弱而不能行走。這正是陰陽失調所造成的病症。
聖人深思熟慮,天下沒有什麼比生命更珍貴。耳目鼻口是維持生命的功能器官。耳朵雖然喜歡聲音,眼睛雖然喜歡色彩,鼻子雖然喜歡芬芳,嘴巴雖然喜歡滋味,但如果危害到生命,就必須停止。對於這四官來說,凡是不利於生命的事物,就絕對不做。由此可見,耳目鼻口不能自行其事,必須有所節制,就像官職一樣,不能擅自行動,必須有所約束。這就是珍視生命的策略。
天生人就有貪婪和慾望,慾望產生情感,情感有節制。聖人修養節制來控制慾望,所以不會過度放縱情感。
百病皆由怒氣引起……
我認為這不是醫學的論斷。怒氣不是疾病,而是情感;疾病不是情感,而是毒素。所以,因為怒氣而導致毒素活躍,就會生病;毒素不活躍,即使生氣也不會生病。
天地造化陰陽,寒暑燥濕,四季變化,萬物變遷,沒有不有利的,也沒有不有害的。聖人觀察陰陽的適宜,辨別萬物的利弊,以順應自然來養生,所以精神安定於形體,壽命得以延長。所謂長壽,不是指延長壽命,而是指活到盡頭。
順應自然則有利於時令,違背自然則有害於時令。精神內斂,情慾外節,則形體和性情安穩。形體和性情安穩,則壽命延長。
活到盡頭的關鍵在於去除危害。什麼是危害?過量的甘、酸、苦、辛、鹹五味,會損害身體,產生危害;過度的喜、怒、憂、恐、悲五情,會損傷精神,產生危害;過度的寒、熱、燥、風、濕、雨、霧七氣,會影響情緒,產生危害。所以,養生的方法,莫過於認識根本,認識根本,疾病就沒有機會產生了。
人生存下來,身體內部必須攝入飲食。飲食有節制,就不會生病,身體強健;飲食沒有節制,過度攝入,就會生病,身體衰弱。而且,如果飲食不能順利排出,就會導致糟粕滯留在體內,變成污穢之物,稱之為鬱毒,這就是疾病。所以醫生把毒素視為萬物中唯一的致病因素,去除毒素,毒素通過汗、吐、瀉排出體外,各種疾病痛苦就能治癒。扁鵲死後,就再也沒有聽說有人只用去除毒素的方法來治療疾病了。真是應驗了漢代的俗語:「有病而不服藥,真是庸醫的譏諷!」
精氣的聚集,必然有來源。聚集在鳥類身上,使之能夠飛翔;聚集在走獸身上,使之能夠奔跑;聚集在珠寶玉器上,使之光彩奪目;聚集在樹木上,使之枝繁葉茂;聚集在聖人身上,使之智慧超群。(集,都是成就的意思;夐,指廣大而遙遠。)精氣的到來,是因為輕盈而使之飛揚,是因為奔走而使之行動,是因為美好而使之光潔,是因為生長而使之滋養,是因為聰慧而使之明智。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,是因為運動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