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書醫言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卷二

無禍害,則盡天年;得事理,則必成功。盡天年,則全而壽;必成功,則富與貴全。壽富之為福,而福本於有禍。故曰:「禍兮福之所倚」,以成其功也。

人處疾,則貴醫;有禍,則畏鬼。聖人在上,則民少欲;民少欲,則血氣活,而舉動理;舉動理,則少禍害。夫內無痤疽、癉、痔之害,而外無刑罪、法誅之禍者。

憂則疾生;疾生,而智慧衰;智慧衰,則失度量;失度量,則妄舉動;妄舉動,則禍害至;禍害至,而疾嬰內;疾嬰內,則痛禍薄外;痛禍薄外,則苦痛雜於腸胃之間;苦痛雜於腸胃之間,則傷人也。

嗜欲無限,動靜不節,則痤疽之爪角害之。

良醫之治病也,攻之於腠理。此皆爭之於小者也。

為則曰:「非疾醫之辭,腠理即表也。」

勾踐入官於吳,身執干戈,為吳王洗馬,故能殺夫差於姑蘇。文王見詈於王門,顏色不變,而武王擒紂於牧野。故曰:「守柔曰強。」越王之霸也,不病官;武王之王也,不病詈。故曰:「聖人之不病也,以其不病,是以無病也。」

扁鵲診桓公云云。

為則曰:「扁鵲診桓公,韓非子與史記頗有異同,各傳其所聞,是以不一也。故解書非其人,則難為信可知矣。凡事不躬親為而得,則謹不可言。故曰:『君子行言,小人舌言。』不為而言之,是非聖門之學,而漢儒往往有此弊也。」

諺云:「巫咸雖善祝,不能自祓;秦醫雖善除,不能身彈。」

聞古扁鵲之治病也,以刀刺骨;聖人之救危國也,以忠拂耳。刺骨,故小痛在體,而長利在身;拂耳,故小逆在心,而久福在國。故甚病之人,利在忍痛;猛毅之君,福以拂耳。忍痛,故扁鵲盡巧;拂耳,則子胥不失壽安之術也。病而不忍痛,則失扁鵲之巧;危而不拂耳,則失聖人之意。如此,長利不遠垂,功名不久立。

夫良藥苦口,而智者勸而飲之,知其入而已疾也;忠言拂於耳,而明主聽之,知其可以致功也。

為則曰:「史記、漢書,並『良』作『毒』,今從之。」

能使彈疽者,必其忍痛者也。

夫痤疽之痛也,非刺骨髓,則煩心不可支也;非如是,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彈之。今人主之於治,亦然。

今有法曰:「斬首者,令為醫匠,則屋不成而病不已。」夫匠者手巧也,而醫者齊藥也;而以斬首之巧為之,則不當其能。

夫彈痤者痛,飲藥者苦。為苦憊之不故,彈痤飲藥,則身不活,病不已矣。

慈母之於弱子也,愛不可為前。(不可先以愛養之也)而弱子有僻行,使之隨師;有惡病,使之事醫。不隨師,則陷於刑;不事醫,則疑於死。慈母雖愛,無益於振刑救死,則存子者非愛也。

是以明主以功論之內,而以利資之外;是故國治而敵亂,即亂亡之道。臣憎,則起外若眩;臣愛,則起內若藥。

民食果蓏、蚌蛤,腥臊惡臭,而傷害腸胃,民多疾病。有聖人作,鑽燧取火以化腥臊,而民說之,使王天下,號之曰燧人氏。

白話文:

卷二

禍患若能避免,便能享盡天年;若能掌握事理,必定能獲得成功。享盡天年就能身心健康長壽,獲得成功就能富貴雙全。長壽富貴是為幸福,而幸福的根本來自於克服禍患。所以說:「禍患是幸福的依託」,藉此成就功業。

人若生病就需要醫生,遇到禍患就害怕鬼神。聖人為君,則百姓慾望較少;百姓慾望少,則氣血旺盛,舉動合乎道理;舉動合乎道理,則禍患減少。內無癰疽、癤腫、痔瘡等疾病的危害,外無刑罰的禍患,就是如此。

憂慮就會生病,生病則智慧衰退;智慧衰退則喪失度量;喪失度量則妄動;妄動則禍患臨身;禍患臨身則疾病纏身;疾病纏身則痛苦禍患外顯;痛苦禍患外顯,則苦痛瀰漫腸胃;苦痛瀰漫腸胃,則損害身體。

嗜慾無度,動靜失節,就會遭受癰疽等疾病的侵害。

良醫治病,著重於治療肌膚腠理,這些都是從細微處著手。

注解:所謂「腠理」,就是指肌膚表面。

勾踐入吳為奴,親自執干戈為吳王洗馬,因此才能殺死夫差於姑蘇。文王在王宮門口受辱,面不改色,結果武王在牧野擒獲紂王。所以說:「柔弱者為最強大」。越王稱霸,並未因做官而生病;武王稱王,也未因受辱而生病。所以說:聖人不生病,是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會生病。

扁鵲診治桓公之事,諸說紛紜。

注解:扁鵲診治桓公的記載,《韓非子》和《史記》略有不同,各書記載其所聽聞之事,所以不盡相同。因此,解讀古書,若非其人,就難以相信其真實性。凡事非親身經歷而得知,就不可輕信。所以說:「君子注重行為,小人注重言語」,不親身經歷而妄加議論,不是聖人之道,而漢代儒生往往有此毛病。

俗話說:「巫咸雖然善於祈禱,也不能自己消災;秦國醫生雖然善於治療,也不能自己治病。」

聽說古代扁鵲治病,會用刀刺骨。聖人拯救危亡的國家,則以忠言逆耳。刺骨雖然是小痛在身,但長久有利於身體;忠言逆耳雖然是小逆於心,但久遠有利於國家。所以,對於重病之人,忍痛是有利的;對於剛毅的君主,逆耳忠言是有福的。忍痛,所以扁鵲才能充分發揮其醫術;逆耳,所以子胥才能保有長壽安穩的策略。生病而不忍痛,就會失去扁鵲的妙法;國家危亡而不接受逆耳忠言,就會失去聖人的良策。這樣,長遠的利益就難以持續,功名也難以持久。

良藥苦口,智者卻勸人服下,知道服下就能治癒疾病;忠言逆耳,明君卻聽取,知道它能成就功業。

注解:《史記》和《漢書》都將良藥比作毒藥,這裡我們採用這種說法。

能使人擠壓癰疽的人,必定是能忍痛的人。

癰疽的疼痛,若不刺破骨髓,煩悶難耐,就無法讓人用半寸的砥石去擠壓它。現在君主治國也是如此。

現在有法令說,斬首的人,要他們去做醫匠,這樣房屋建不成,疾病也治不好。匠人手巧,醫生善於配藥,卻用斬首的技巧來做,就不能發揮他們的才能。

擠壓癰疽很痛,服藥很苦,由於忍耐不住苦痛,便不去擠壓癰疽,不去服藥,這樣身體就不能康復,疾病也不會痊癒。

慈母對待年幼的孩子,愛護不能先行(不能先用溺愛去養育孩子),而孩子若有不良行為,就讓孩子跟隨師長;若有惡疾,就讓孩子去就醫。不跟隨師長,就會陷入刑罰;不就醫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慈母即使很愛孩子,卻無助於避免刑罰和死亡,那麼,保全孩子生命的,就不是溺愛了。

所以,明君以功績來衡量臣子內心的忠誠,以利益來獎勵臣子的外在表現。這樣,國家才能治理好,敵國就會混亂,也就是敵國滅亡之道。臣子憎恨君主,就會表現出像頭昏眼花一樣的樣子;臣子愛戴君主,就會表現出像服藥一樣的樣子。

百姓食用果子、瓜類、蚌、蛤等,腥臊惡臭,損害腸胃,百姓多疾病。有聖人出現,鑽木取火,使食物熟化,去除腥臊,百姓都歡喜,於是成為天下之主,號稱燧人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