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書醫言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卷二
荀子曰。西有木焉。名曰射干。莖長四寸。生於高山之上。而臨百仞之淵。木莖非能長也。所立者然也。(本草藥名有射干。一名烏翣。陶弘景曰。花白莖長。如射人之執竿。又引阮公詩云。射干臨層城。是生於高處也。據本草在草部中。又生南陽川穀。此云西方有木。末詳或曰。長四寸即是草。云木誤也。蓋生南陽亦生西方也。)
扁(讀為辨)善之度。以治氣養生。則後彭祖。以修身自名。則配堯禹。宜於通時。利以處窮。禮信是也。凡用血氣。走意知慮。由禮則治通。不由禮則勃亂提僈。食飲衣服。居處動靜。由禮則和節。不由禮則觸陷生疾。容貌態度。進退趨行。由禮則雅。不由禮則夷固辟違。
庸眾而野。故人無禮則不生。事無禮則不成。國家無禮則不寧。詩曰。禮儀卒度。笑語卒獲。此之謂也。人之有半何哉。我欲屬之狂惑疾病也。則不可。聖王又誅之。
五疾上收而養之。材而事之。(五疾。瘖聾跛躄斷者侏儒。各當其材使之。謂若矇瞽修聲聾聵司火之屬。)官施而衣食之。兼覆無遺。才行反時者。死無赦。夫是之謂天德。王者之政也。
罔罟毒藥不入澤。不夭其生。不絕其長也。(毒藥。毒魚之藥。周禮雍氏禁澤之酖者。)彼得之。不足以藥傷補敗。
人主不能不有遊觀安燕之時。則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變焉。如是國者事物之至也。如泉源。一物不應。亂之端也。
人莫貴乎生。莫樂乎安。所以養生樂安者。莫大乎禮義。人知貴生樂安。而棄禮義闢之。是猶欲壽而刎頸。愚莫大焉。
疾癢緩急之有相先者也。(癢與養同)
養備而動時。則天不能病。修道而不貳。則天不能禍。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。寒暑不能使之疾。
為則曰。醫書謂。六氣傷於人。冒於人。而建之治方。其誤可以知矣。無毒之人不所傷焉。不所冒焉。蓋荀子天論一篇。熟讀玩味。而疾醫之道可闡明也。
人苟生之為見。若者必死。苟利之為見。若者必害。
為則曰。生死者非人之所主。故疾醫不言也。且荀子以此語。其有害於事實。可覺知也。
醉者越百步之溝。以為蹞步之澮也。俯而出城門。以為小之閨也。酒亂其神也。
傷於濕而擊鼓。鼓痹。則必有弊鼓喪豚之費矣。而未有俞疾之福也。
為則曰。傷於濕。疑非疾醫之語。
性傷。為之病。
疾養㿋熱。滑鈹輕重。以形體異。
為則曰。以形體異。則無毒人不病。亦可知也。
故向(讀為享獻也。謂受其獻也。)萬物之美。而盛憂。兼萬物之利。而盛害。如此者。其求物也。養生也。粥壽也。(也皆當為耶。問之辭。)故欲養其欲。而縱其情。欲養其性。而危其形。欲養其樂。而攻其心。欲養其名。而亂其行。如此者。雖封侯稱君。其與夫盜無以異乘軒戴絻。(與冕同)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。
白話文:
卷二
荀子說,西方有一種植物,名叫射干,莖長約四寸,生長在高山上,靠近深淵。射干的莖本身並非特別長,而是因為它生長的位置特殊。 (本草藥典中有提到射干,又名烏翣。陶弘景說,射干的花是白色的,莖很長,像射箭的人拿著竿子。阮籍的詩也說:「射干臨層城」,表示射干生長在高處。根據本草記載,射干屬於草本,也生長在南陽的河谷。這裡說西方有木本射干,可能有所出入。有人認為,長四寸的應該是草本,說它是木本是錯的,或許南陽和西方都有這種植物。)
要分辨是非善惡,用來調養氣息、保養身體,就能像彭祖一樣長壽。用來修身養性,就可以和堯、禹相提並論。應該要能適應時勢變化,也能安然處於困境,這都是因為遵循禮儀信用的緣故。凡是運用血氣、思想、知識,只要遵循禮儀就能順暢通達;不遵循禮儀就會雜亂無章、怠慢散漫。飲食、衣服、居住、行動,只要遵循禮儀就能和諧有節制,不遵循禮儀就會觸犯禁忌而生病。容貌、態度、進退、行走,只要遵循禮儀就顯得文雅,不遵循禮儀就顯得粗俗、固執、邪僻。
一般人沒有禮儀就會顯得粗野,事情沒有禮儀就不能成功,國家沒有禮儀就不能安寧。《詩經》說:「禮儀都完備,就能歡笑交談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人如果半瘋半傻,想要歸類為狂妄、迷惑或疾病,又不太像。聖明的君王也會處罰這種人。
對於患有五種殘疾的人,要加以收容並照顧他們。根據他們的能力來安排適合的工作。(這五種殘疾是指:啞巴、聾子、跛子、殘廢的人、侏儒。應該依照他們不同的才能安排工作,例如:眼睛看不見或失明的人可以從事音樂方面的工作,聾子可以管理火種等。)國家要提供他們官職、衣服和食物,全面照顧,不遺漏任何一個人。如果有人才能高超,但行為卻違背社會規範,就必須處死,不能赦免。這就是所謂的天道和君王應有的政治作為。
不能用網、毒藥來捕魚,避免傷害水中生物的生長,阻斷它們的成長。(毒藥是指毒魚的藥。周禮中規定,負責管理沼澤的官員禁止在沼澤中使用毒藥。)從大自然取得的資源,不應該用來傷害、破壞,而是要用來滋養、修補。
君王不能沒有遊玩、休息的時候,也不可避免會遇到疾病或意外事故。如果國家像這樣,所有事情就會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,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,就會引發混亂。
人生最可貴的是生命,最快樂的是安穩。而能夠保養生命、追求安穩的,沒有比禮義更重要的了。人如果知道生命可貴、追求安穩,卻拋棄禮義,就像想要長壽卻自己割斷脖子,愚蠢至極。
疾病的癢和疼痛有先後順序。(癢在這裡和「養」字通用。)
只要把身體養好,而且行動都依照時節,連老天爺也不能使你生病;只要修養道德而不三心二意,連老天爺也不能降下災禍。因此,水災旱災不能使你飢渴,寒冷暑熱不能使你生病。
有人認為醫書說,六種邪氣會傷害人體,侵犯人體,然後再建立醫療方法,這中間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。沒有毒的人就不會受到傷害或侵犯。其實荀子的《天論》這篇文章,只要熟讀並仔細體會,就能明白疾病醫療的道理。
人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利益,那麼必定會死亡;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快樂,那麼必定會受到傷害。
有人認為,生死不是人能夠掌握的,所以醫生不談論生死。而且荀子這句話,實際上對事實有所危害,應該要有所察覺。
喝醉酒的人可以跨越百步的溝渠,卻以為只是小小的水溝。彎腰走出城門,卻以為是小小的門洞。這都是因為酒使他的精神錯亂。
如果因為受潮而導致身體疼痛,卻還敲鼓,導致鼓面破損。這一定會造成鼓損壞、花錢賠償的損失,卻沒有治好疾病的功效。
有人認為,因為受潮而生病,這應該不是醫學上的說法。
性情受到傷害,就會導致疾病。
疾病的養護和熱度、滑澀輕重,會因為每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。
有人認為,因為體質不同,所以沒有毒的人就不會生病,這個道理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如果想享受世間萬物的美好,卻憂慮過度;想要兼得萬物的利益,卻遭受更多傷害。像這樣,他所追求的事物,是想養生,還是想折損壽命?(「也」字在這裡應該解釋為「嗎」)。所以,想要滿足慾望,就放縱自己的情緒;想要養護性情,卻危害自己的身體;想要追求快樂,卻傷害自己的心;想要追求名聲,卻擾亂自己的行為。像這樣的人,即使被封為侯爵、尊稱為君主,他和盜賊沒有什麼差別,即使乘坐華麗的車子、戴著高貴的帽子,也只不過是讓自己被外物所役使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