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言醫選評》~ 正文 (3)

回本書目錄

正文 (3)

1. 正文

如脾虛氣短似痰喘耳,泥為肺熱痰壅,瀉以石膏、蘇子;脾虛發熱似外感耳,認作風寒外束,表以羌活、麻黃;脾虛下陷,變為後重裡急,猶謂滯積不行,可以硝、黃、枳、樸;脾虛不運,變為水脹中滿,猶謂宿食未化,導以巴豆、牽牛;產後感風,飲食停滯而嘔吐脹悶,誤擬敗血攻心,恣餌桃仁、四物;勞瘵脾虛,飲食減少而噁心溏瀉,尚執滋陰降火,偏需知、柏、二冬,投之不愈,更恣投之,脾胃轉傷而疾轉篤,技窮莫措,歸命於數。時弊如斯,曷可勝計?無他,未明主氣之說故也。

主氣實而攻之,則病易愈;主氣虛而攻之,則病反加,非藥不能治病也,主氣不行藥力也。況當世之人,氣稟寖,兼多沉湎於酒,耽縱於色,汲汲沽名,皇皇求利,又復傷於勞思者,更不少也,司命者,其可不亟講於斯。

脾胃須分講,此段專論脾。

補虛之最切要者,在扶胃氣,胃氣強則飲食進,飲食進則血氣生,補何如之?所謂得谷者生,失谷者死,理甚易明耳。今之不善補虛者,概用當歸、地黃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黃耆等類,以為補虛之法,莫此若矣,不思此等品類,雖能補虛,要皆甜膩壅隔之性,胃之強者則幸矣,胃之弱者,其可當乎?不脹則瀉,不瀉則嘔吐而不能食矣。有謂病不轉加於此,誰其信之?

此段專論胃,然胃陰虛者,須養以甘柔,此義惟嘉言知之,香岩能之。

病有藥傷而變重者,甚者變證莫識,而卒致危亡者,不可不知,不可不慎。昔一婦患經閉,服血藥過多,血不行而飲食反減,又增寒熱嘔逆,醫猶謂瘀血攻心,倍加峻削,病者忽發神昏齒噤,口角流涎,狀類中風,診其脈伏而微,心下按之滿急且有聲。曰:此飲證也。詢之乃為藥所傷,非湧法不可,急取油鵝翎探之,一湧而出酸水四五升,隨醒,先用燥濕寬中藥,次與補脾健胃,俟飲啖起居如故,始進通經丸,血乃行。一人病瘧兼旬,胸滿而畏食,胃氣不清故也。

醫不審,與以加減補中益氣湯二服,瘧反大劇,易用鱉甲、何首烏等藥,作大劑以截之,更脹嘔不勝,湯飲俱廢,或疑其誤服補藥,與陳皮、蘆菔等湯,病益加。予診之六脈濡弱,此濕氣滿胸膈也。以蒼朮為君,佐半夏、厚朴、澤瀉、豆仁等,少加薑汁、食鹽,徐徐與之,不食頃嗯然欲吐,即探引得吐黃涎惡水甚多始平,瘧亦漸止。

又一小兒,甫三歲,得心腹痛疾,醫者處劑太重,煎汁又濃,更灌之乳,食後反增嘔吐,發寒熱而兼喘,更數醫咸罔效,漸變昏聵,不醒人事,其家以為不可救,遂勿藥以俟之。自晨至昏,忽聞腹中汩汩聲,上下者數四,遺穢汁鬥許而蘇。凡此等病患者甚多,不能悉舉。總之人身以胃氣為本,胃氣傷,雖對病之藥,皆不能運化而取效,反生他證。

白話文:

[正文]

如果脾虛氣短,症狀像痰喘,卻誤認為是肺熱痰壅,而使用石膏、蘇子瀉火;如果脾虛發熱,症狀像外感,卻誤認為是風寒外束,而用羌活、麻黃表散;如果脾虛下陷,出現裡急後重,卻誤認為是腸胃滯積,而使用硝石、黃連、枳實、厚朴;如果脾虛不運,出現水腫腹脹,卻誤認為是宿食未化,而使用巴豆、牽牛;產後受風,飲食停滯導致嘔吐脹悶,卻誤認為是敗血攻心,大量服用桃仁、四物湯;勞累導致脾虛,飲食減少伴隨噁心腹瀉,卻執意滋陰降火,使用知母、黃柏、二冬,不但無效,反而加重劑量,導致脾胃受損,病情加重,束手無策,最終歸咎於命運。這樣的醫療錯誤非常普遍,原因就在於不明主氣的道理。

如果病人本是實證,而用攻邪的方法治療,則疾病容易痊癒;但如果病人本是虛證,卻用攻邪的方法治療,則病情反而會加重。這並不是藥物本身不能治病,而是因為主氣虛弱,藥物的力量無法發揮作用。況且當今許多人先天稟賦不足,又多沉溺酒色,汲汲於名利,勞心費神,這些都更加損傷身體,因此,掌管生命健康的醫生們,應該更加重視這一點。

接下來要分別講解脾胃,這一段專門講述脾。

補虛最關鍵的是扶助胃氣,胃氣強盛,飲食才能正常攝入,飲食正常,血氣才能充足,這道理不言而喻,所謂“得谷者生,失谷者死”,道理非常明白。現在很多人不懂得如何補虛,都一概使用當歸、地黃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黃耆等藥物,認為這就是補虛的最佳方法,卻沒有考慮到這些藥物雖然能補虛,但都具有甜膩、壅塞的特性。胃氣強盛的人或許還能承受,但胃氣虛弱的人,怎麼能承受得了?如果不腹瀉,就會嘔吐,最終導致無法進食。有人說病情不會因此加重,這怎麼能讓人相信呢?

這一段專門講述胃,但是胃陰虛的人,需要用甘潤的藥物來滋養,只有嘉言、香岩這樣的名醫才懂得這個道理。

有些疾病因為藥物使用不當而加重,甚至病情變化莫測,最終導致死亡,這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,也必須謹慎。從前有一個婦女患經閉,服用活血藥物過多,導致經血運行不暢,飲食減少,又出現寒熱、嘔逆等症狀。醫生誤認為是瘀血攻心,加重藥物劑量,病人突然昏迷,牙關緊閉,嘴角流涎,症狀類似中風。診脈發現脈象微弱,心下按壓則感到滿悶,並伴有聲音。我診斷這是飲證,詢問後得知是藥物所傷,必須用湧吐法治療。於是立即用鵝毛翎管探吐,湧出酸水四五升,病人隨即甦醒。先用燥濕寬中藥物,然後補益脾胃,等到飲食起居恢復正常後,再服用通經丸,經血才得以運行。還有一個人患瘧疾十多天,胸悶不想吃東西,這是因為胃氣虛弱的緣故。醫生不明白,就給他服用加減補中益氣湯兩劑,結果瘧疾反而加重。於是又用鱉甲、何首烏等藥物,加大劑量來治療,結果卻更加脹滿嘔吐,無法進食飲水。有人懷疑是補藥服用錯誤,於是給他服用陳皮、蘆菔等藥物,病情更加嚴重。我診斷他的脈象濡弱,這是濕邪充斥胸膈所致。我用蒼朮為主藥,輔以半夏、厚朴、澤瀉、豆豉等藥物,少加薑汁、食鹽,慢慢地給他服用。他剛吃一點就感覺想吐,於是探吐,吐出很多黃色粘液和惡水後才好轉,瘧疾也逐漸痊癒。

還有一個三歲小孩,患腹部疼痛,醫生處方過於峻猛,煎藥又太濃,還給他灌乳,結果吃完後嘔吐加重,又出現寒熱和喘息,幾位醫生都無效,小孩漸漸昏迷不醒,家人認為無法救治,就不再用藥,等待病情發展。從早晨到傍晚,突然聽到腹中汩汩作響,上下翻滾數次,排出許多穢物後,小孩竟然甦醒過來。像這樣因為用藥不當而導致病情加重的例子非常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總之,人體以胃氣為根本,胃氣受損,即使是針對疾病的藥物,也不能運化吸收而產生療效,反而會產生其他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