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言醫選評》~ 正文 (15)

回本書目錄

正文 (15)

1. 正文

擇醫療病,不在臨時,而在平日,能於平日知得深,信得確,則臨病相延,不患不濟事也。今夫世之擇醫者,在平日則恬不經心,及有病即手忙腳亂,妄聽妄從,有謂此良遂延此者,有謂彼良更延彼者,甚至道途之人,絕不曉醫為何事,而或狥其舉薦之情,無一不可延之者。幸而愈,以為得人;不愈,則曰疾既已劇,無可奈何,甘下泉而不悔矣。

愚者不足怪,智者亦比比如之,可勝悼嘆。

比比如之,皆大愚若智,非真智者。

醫家之誤人有六:有學無識一也;有識無膽二也;知常不知變三也;意有他屬四也;心煩冗沓時五也,偶值精神疲倦六也。為醫者,不可不深加自省也。至有一等重惜名譽,知有生機而袖手;更有一等中懷勢利,因富貴貧賤而岐心;甚有一等未經明理,強作知醫,而率意妄投湯劑,以致誤彼蒼生者,又不可與醫類同日而語也。

昔胡孝轅先生,深痛醫道之衰,忽不自覺其失聲曰:善醫者吾不得而見之矣,得見善學者斯可矣。予曰:善學者吾不得而見之矣,得見善問者斯可矣。自此三十有年來,絕不見一善問者。

世之醫者,自問能如是乎?否則必至殃人禍世。

或問富家之養子,恆柔脆而多疾;貧家之養子,每堅強而寡疴。伊何說也?裴子曰:貧家有暗合養子之道,與富家異耳。何以謂貧家有暗合養子之道與富家異?蓋小兒受病有五:一曰暖。小兒質稟純陽而火偏勝,保護無容過暖。《禮》曰:童子不衣裘裳。此其義也。

富家之子,一出母胎,即矇頭裹足,燠室藏之,加以覆衾垂幕,稍長則未寒先寒,疊加絨纊,更日置之於火,爍其未足之陰,積熱之病,從此變生,而柔脆者多矣;貧家之子,則薄被單衣,隨地而擲,雖不無風冷交侵,動人憫念,而不知正得抑陽扶陰之至理,與富家異,其暗合養子之道一。二曰飽。

人身腸胃以清虛為和順,在小兒則尤要,小兒腸胃柔窄,受盛無多,且不自知飢飽,旋與旋啖,而富有之家,則又脂味充盈,易恣情而多啖,脾胃諸病,從此變生,而柔脆者多矣;貧家之子,則無物可食,即食亦自有常,必不能使之饜飫,在口腹固為清簡,而不知正得腸胃清虛之至理,與富家異,其暗合養子之道二。三曰怒。

小兒獨陽無陰,恆易躁而多怒,惟抑怒可使全陰。富家之子,種種任性,驕恣之習,越於恆情,本無可怒,怒無已時,怒動肝木,木旺生風,風木乘脾,驚癇諸病,從此變生,而柔脆者多矣。貧家之子,則索居窮蹇,不縱其性,自能貶損意氣,無怒敢發,處境似乎拂逆,而不知正得抑怒全陰之至理,與富家異,其暗合養子之道三。四曰遏號。

諺云:兒號即兒歌。老子云:終日號而不啞,則知兒之號出於不自知、不自識,莫或使然,猶天籟也,豈有遏之之理?況小兒陽氣偏隆,最多火病,藉此呼號以泄之,不為無益,而富家之父若母者,反生不忍,動以食慰,而遏其號,鬱滯諸病,從此變生,而柔脆者多矣;貧家之子,則聽呼號而勿恤,見者聞者,以為心忍,而不知正得順通天和之至理,與富家異,其暗合養子之道四。五曰傷藥。

白話文:

[正文]

選擇醫生治療疾病,不在於臨時抱佛腳,而在於平時的準備。平時就能深入了解,堅信不疑,那麼等到生病時,就能從容應對,不至於手忙腳亂。現在世人選擇醫生,平時漫不經心,等到生病了才手忙腳亂,胡亂聽信別人的建議,這個醫生說好就找這個,那個醫生說好就找那個,甚至連路邊隨便遇到的人,完全不懂醫術,也可能因為別人推薦而找他看病,沒有不找的。如果幸運治好了,就認為自己找對了醫生;如果沒治好,就說病情太重,無可奈何,只能認命了。

愚昧的人不足為奇,聰明人卻也做出同樣的錯事,實在令人惋惜。

他們都屬於大智若愚,並非真正的聰明人。

醫生的錯誤有六種:一是有學問卻沒有見識;二是有見識卻沒有膽量;三是知道常規卻不知道變通;四是心思不在醫術上;五是心煩意亂;六是精神疲倦。當醫生的,不可不深刻反省。甚至還有一類人過於看重名譽,明知有救治的機會卻袖手旁觀;還有一類人心中充滿了利慾,根據病人的貧富貴賤而改變態度;更有一類人不懂醫理,卻硬要充當醫生,胡亂開藥方,導致誤傷百姓,根本不能稱為醫生。

從前胡孝轅先生,深刻痛恨醫道的衰敗,不禁失聲感嘆說:「善於行醫的人我見不到了,能見到善於學習的人就行了。」我說:「善於學習的人我也見不到了,能見到善於發問的人就行了。」從那以後三十多年來,從未見過一個善於發問的人。

世上的醫生,你們自己能做到這樣嗎?如果不能,必定會禍害百姓。

有人問,富人家養的孩子,總是體弱多病;貧人家養的孩子,往往健康少病。這是為什麼呢?裴子說:貧家暗合了養育孩子的道理,與富家不同。為什麼說貧家暗合了養育孩子的道理與富家不同呢?因為嬰兒生病有五個原因:一、過暖。嬰兒體質屬純陽,火氣旺盛,保護嬰兒不能過暖。《禮記》說:小孩子不穿裘皮衣裳。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
富家子弟,一出母胎,就用帽子裹住頭,用布裹住腳,住在溫暖的房間,蓋著被子,拉著窗簾,稍微長大一點,還沒冷就先給穿很多衣服,加絨加棉,整天讓他們靠近火爐,損傷了他們不足的陰氣,積熱成疾,從而變得體弱多病;貧家子弟,則穿著單薄的衣服,睡在地上,雖然免不了風寒侵襲,讓人同情,卻不知正合了抑制陽氣、扶助陰氣的道理,與富家不同,這就是暗合養育孩子的道理之一。二、過飽。

人體腸胃以清虛為順暢,對嬰兒來說尤其重要,嬰兒腸胃嬌嫩狹窄,承受不了太多食物,而且自己也不知道飢飽,總是吃個不停,而富人家,則飲食精細豐盛,容易縱情貪食,脾胃疾病,從此產生,變得體弱多病;貧家子弟,則沒有什麼好東西吃,即使吃,也有節制,不可能讓他們吃飽,從飲食方面來說是清淡的,卻不知正合了腸胃清虛的道理,與富家不同,這就是暗合養育孩子的道理之二。三、發怒。

嬰兒獨陽無陰,容易暴躁發怒,只有抑制怒氣才能使陰氣充足。富家子弟,種種任性,驕縱的習慣,超過常理,本沒什麼好生氣的,卻總是生氣,怒氣無時不在,怒氣傷肝,肝旺生風,風木乘脾,驚癇等疾病,從此產生,變得體弱多病;貧家子弟,則生活清苦,不放縱他們的性情,自然能減少怒氣,沒有什麼可發怒的,環境雖然困苦,卻不知正合了抑制怒氣充實陰氣的道理,與富家不同,這就是暗合養育孩子的道理之三。四、壓抑哭聲。

俗話說:孩子哭就是孩子唱歌。老子說:整天哭卻不啞,就知道孩子的哭聲是出於不自覺,沒有人故意讓他哭,就像天籟一樣,怎麼能壓抑呢?況且嬰兒陽氣過盛,多火氣之病,藉助哭泣來發洩,並非沒有好處,而富家父母,反而不忍心,用食物安慰,壓抑他們的哭聲,鬱滯成疾,從此產生,變得體弱多病;貧家子弟,則任由其哭泣而不管,看見聽到的人,認為他們狠心,卻不知正合了順應自然之道,與富家不同,這就是暗合養育孩子的道理之四。五、濫用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