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言醫選評》~ 正文 (14)

回本書目錄

正文 (14)

1. 正文

病家或不知此,醫者必當致戒。

病中但可安分調攝,不可偏信師巫,殺害生命,不惟損資造孽,更使心志狐疑,溺情鬼塞,而切身珍愛之圖,反置勿問,愚孰甚焉?

愚人每犯此,且不可以理喻,真錮疾也。

病人臥榻,不可薄以茵褥,致使隱寒犯背,寢傷五藏之陽,變證增邪,莫此為甚。仙經曰:背以陽為主,而五藏之俞穴通焉。一被寒侵,則寒氣繇俞入藏而藏寒,藏寒則陰盛,陰盛則陽衰,陽衰則轉輸遲滯,傳送乖違,氣血亦為之損敗,輕病必重,重病必至於死矣,可不慎乎?不特病時不可,即平時亦是不可。

亦有茵褥過厚,帷幔太密而釀成疾病,以致危殆者,不可不知也。總須隨時隨地因病制宜。

有有病素不服藥者,不為無見,但須知得病從何來,當從何去,便是藥耳。如飢則食,食即藥也;不飢則不食,不食即藥也;渴則飲,飲即藥也;不渴則不飲,不飲即藥也;惡風知傷風,避風便是藥;惡酒知傷酒,戒酒便是藥。逸可以治勞,靜可以治躁,處陰以卻暑,就燠以勝寒,衰於精者寡以欲,耗於氣者守以默,怯於神者絕以思,無非對病藥也,人惟不自知耳。

以此類推,病皆有藥,其如人之不悟何?

人當臥病,務須常存退步心,心能退步,則方寸之間,可使天寬地曠,世情俗味,必不致過戀於心,縱有病焉,可計日而起矣。不則今日當歸、芍藥,明日甘草、人參,是以江河填漏卮,雖多無益也。先儒有言:予臥病時,常於胸前多書死字,每書數過,頓覺此心寂然不動,萬念俱灰,四大幾非我有,又何病之足慮哉?雖然,此惟可與達者言也。

一縉紳子,年三十餘,囊固饒裕,良田又幾二十頃,且已有子,亦可謂無不如意者矣!後忽心志改常,二六時中,無刻不咨嗟太息,愁怨不勝,如此者四五年,遂患驚悸、怔忡、恍惚不得寐等證。遠近醫家延之殆遍,有安神者,有養血者,有補氣生精者,有消痰與降火者,備餌彌劇,卒至如迷如昧,如顛如狂,捶胸齧舌而死。究其病所從來,則為數年前訟費千餘金耳。

嗚呼!如此富家,但知有身外之微,而不知有性命之大,縱可憐,不足惜也。世間類是者頗眾,因注之以為後鑑。

名利淡,忿欲消,是豪傑胸襟,賢明學問,亦是引年妙藥,卻疾奇方。碌碌者無此識見,焉肯服此藥乎?

舉世診脈,都用簡篇為墊手之具,不思簡篇所載,悉聖賢經傳,昭垂萬古,至尊至貴,豈可輕為借用,甚且褻之於床第之間,汙之以穢惡之手,有人心者,安乎否也?習以成風,竟無覺者。惟予友錢商隱一人,深以自嚴,更欲以是嚴天下,因命予筆之以廣其勸,是亦與敬惜字紙者同旨也,幸勿見迂為望。

道光間,仁和吳醞香大令,嘗制小枕分送,俾診脈者免汙書籍,士大夫家宜仿而行之。

白話文:

[正文]

醫生必須警惕病患可能不知道的一些事情。

病人只要安心調養身體,就不要輕信巫師,做出傷害生命的事情。這不僅浪費錢財、造孽,更會讓心志迷惑、沉迷於鬼神,而忽略了自身健康,這愚蠢至極。

愚昧的人常常犯這種錯誤,而且無法用道理勸說,這是真正的頑疾。

病人臥床時,不要使用太薄的墊褥,以免寒氣入侵後背,損傷五臟之陽氣,加重病情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《仙經》說:背部以陽氣為主,而且五臟的俞穴都通於此。一旦受寒,寒氣就會從俞穴侵入臟腑,導致臟腑寒冷,臟腑寒冷則陰氣盛,陰氣盛則陽氣衰,陽氣衰則氣血運行遲滯,氣血輸送紊亂,氣血也會因此受損,輕病必重,重病必死,豈能不謹慎?不僅生病時不可,平常也一樣不可。

也有因為墊褥過厚,帷幔過密而導致疾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的,不可不知。總之,要根據病情隨時調整。

有些人平時不吃藥,不是沒有道理,只要知道病從何來,應該如何治療,那就是藥。例如,餓了就吃,吃就是藥;不餓就不吃,不吃也是藥;渴了就喝,喝就是藥;不渴就不喝,不喝也是藥;怕風就說明傷風了,躲風就是藥;喝酒傷身,戒酒就是藥。休息可以治療勞累,安靜可以治療煩躁,待在陰涼處可以避暑,待在溫暖處可以禦寒,精氣不足的人要減少慾望,元氣虧損的人要保持沉默,精神怯弱的人要減少思考,這些都是對症下藥,只是人自己沒有意識到。

以此類推,疾病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,只是人們不明白罷了。

人臥病在床,務必保持謙卑的心態。心能謙卑,就能心胸開闊,不至於過度沉迷於世俗,即使生病,也能很快痊癒。否則,今天服用當歸、芍藥,明天服用甘草、人參,就像用江河的水去填補漏勺,再多也是無益的。古人說:我臥病時,常在胸前寫“死”字,寫幾遍後,頓時感到心境平靜,萬念俱灰,覺得身體好像都不是我的了,還有什麼病值得擔心呢?當然,這只能與有悟性的人說。

一個官員,三十多歲,家財萬貫,良田幾十頃,還有兒子,可以說什麼都不缺。後來突然心境改變,日夜唉聲嘆氣,愁眉苦臉,持續了四五年,最終患上了驚悸、心慌、神志恍惚、失眠等症狀。遠近的醫生都請遍了,有的治療安神,有的養血,有的補氣生精,有的消痰降火,藥物不斷,結果卻越來越糊塗,像瘋了似的,捶胸咬舌而死。追究其病因,原來是幾年前打官司花了上千兩銀子。

唉!這樣富裕的人家,只知道有身外的細微之物,卻不知道有性命的大事,即使可憐,也不值得惋惜。世上類似的情況很多,特此記錄,以供後人借鑒。

淡泊名利,消除憤怒慾望,這是豪傑的胸懷,也是賢明的學問,更是延年益壽、治病的妙方奇藥。那些庸碌無為的人沒有這種見識,怎麼肯服用這種藥呢?

很多人診脈時,都用簡篇書籍墊手,卻不思考簡篇中記載的都是聖賢的經傳,流傳至今,至高無上,豈可輕易借用,甚至放在床第之間,用污穢的手觸摸?有良心的人,能做到嗎?這種習俗已經形成,竟無人覺察。只有我的朋友錢商隱一人,非常嚴肅地看待此事,並想以此來警示天下人,所以請我寫下這篇文章廣為宣傳,這與愛惜紙張的道理相同,希望不要認為我迂腐。

道光年間,仁和吳醞香大人曾製作小枕頭分送他人,讓診脈的人避免弄髒書籍,士大夫之家應該效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