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言醫選評》~ 正文 (13)

回本書目錄

正文 (13)

1. 正文

瀉痢亦有宜滋補者,但須佐以堅陰清熱之品,不可甘溫膩補耳。

凡近產不可祈占問卜,聽彼巫覡之徒乘機哄哧,以吉為凶,當何禱神,當何求佛,致使孕者憂疑恐懼,夢想多成危境,真氣反因鬱結而不舒。臨產之際,不難產亦自難產矣。患此弊者,急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川芎、砂仁、枳殼、蘇梗、大腹皮之類,日煎服之,以舒鬱氣而扶真氣。

占卜、堪輿、星相、巫覡,皆欺愚人以謀生者,士大夫惑之,往往致禍,不但臨產爾也。

凡用補藥必兼瀉邪,邪去則補藥得力,譬之滌衣先除垢膩,而後粉飾可加耳。若專事補而不知邪氣之當瀉,補必為害。

一味蠻補,則病無出路,良由醫無理路,遂致人無生路。

病之加於小愈者,因小愈而放其心也。天下事處逆者恆多易,處順者反多難,病當未愈而求愈時,欲不得逞,志不敢肆,凡語言、動止、飢飽、寒溫以及情性喜怒之間,無不小心翼翼,自然逆可為順,不期愈而不愈者鮮矣。愈則此心不覺康強自慰,保護漸疏,恣口吻也,爽寒溫也,多語言也,費營慮也,近房室也。順情性而煩惱也,廣應酬而不自知為勞且傷也,有謂病不反加於此者無之矣。

因憶孟夫子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之說,信不可不書紳而銘座右也。

病人犯此而功敗於垂成者多矣,不僅加病而已。

人咸謂神昏之病原於心,心清神乃清。愚謂神昏之病原於胃,胃清神乃清。或疑神藏於心,於胃何與?曰藏神者心,而攝神者氣,氣出於胃,胃氣不清則不能攝神歸舍,而心神之昏昧也必矣。

子如不信,不觀酒醉之人乎,醉酒之人,醉胃不醉心也,何以神昏而語言錯亂也?不觀飽食之人乎,飽食之人,飽胃不飽心也,何以神昏而頹然欲寐也?不觀痰涎壅塞之病乎,痰涎壅塞之病,病於胃未嘗病於心,何以神昏而瞑眩無知若中狀也?不觀陽明內實之病乎,陽明內實之病,病於胃未嘗病於心,何以神昏而躁妄狂譫如祟憑也?或乃為之撫然,曰命之矣。

此誠前人未發之論也。況肥甘過度,每發癰疽,酒肉充腸,徒滋穢濁,熏蒸為火,凝聚成痰,汩沒性靈,神昏氣亂,宜其爾也。設素甘淡泊,藏府清虛,雖感客邪,易於解散,然則病從口入之言,可不深長思乎?

凡有以問疾來者,勿得與之相接,一人相接,勢必人人相接,多費語言以耗神氣,心所契者,又因契而忘倦,所憎者,又因憎而生嗔;甚或坐盈一室,競起談風,縱不耐煩,又不敢直辭以去。嗟嗟!有病之人,力克幾何而堪若此?恐不終朝而病已增劇矣!然此猶為害之小者耳。

更有一等搖唇鼓舌,好事生非,病者一惑聽,必致惱怒填胸,不知自愛,而其為害,又不可言,智者於此,休將性命做人情。

白話文:

[正文]

瀉痢有些情況也需要滋補,但是必須配合收斂陰液、清熱的藥物,不能只用甘甜溫和肥膩的補藥。

產婦近期內不可進行占卜問卦,更不能讓那些巫師趁機哄騙,把吉利的事說成不吉利,讓產婦整天擔心害怕,胡思亂想,導致真氣鬱結不通,到臨產時,即使原本不難產,也會變得難產。遇到這種情況,要趕緊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川芎、砂仁、枳殼、蘇梗、大腹皮等藥物,每天煎服,以舒解鬱氣,扶助真氣。

占卜、堪輿、星相、巫術,這些都是騙取愚昧百姓錢財的把戲,士大夫也常受其迷惑,往往因此招致禍患,不只是臨產這件事而已。

凡是用補藥,都必須同時去除邪氣,邪氣去除後,補藥才能發揮作用,這就像洗衣服先要清除污垢,才能再進行裝飾一樣。如果只顧著補,而不懂得去除邪氣,那麼補藥反而會造成傷害。

單純地猛補,疾病就沒有出路,因為醫生沒有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,最終導致病人沒有活路。

病情加重在於病好了一點後就鬆懈了警惕。天下事,逆境反而容易應付,順境卻更容易出問題。疾病尚未痊癒時,因為努力求治而有所克制,凡是言語、行動、飢飽、寒暖以及情緒喜怒哀樂,都小心翼翼,自然可以把逆境轉為順境,不期而癒的情況很少見。一旦痊癒,心裏就感到輕鬆自慰,於是自我保護的意識漸漸鬆懈,開始放縱口腹之慾,不注意寒暖,說話多了,思慮多了,房事多了,順從自己的情緒而煩惱,應酬多了而不知道自己已經勞累受傷,沒有比這更易導致病情加重的了。

我想到孟夫子“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”的說法,確實值得我們銘記在心。

很多病人就是因為這樣,功虧一簣,病情加重,不僅僅是疾病加重而已。

人們都認為神志昏迷的病根在於心,心清則神清。我認為神志昏迷的病根在於胃,胃清則神清。有人會問:神藏於心,胃與此又有何關係?我說:藏神的是心,但攝持神的是氣,氣來源於胃,胃氣不清則不能攝持神氣歸位,所以心神就會昏昧。

如果你不信,看看那些喝醉酒的人吧!醉酒的人,醉的是胃而不是心,為什麼會神志昏迷,言語錯亂呢?再看看那些吃飽了的人吧!吃飽了的人,飽的是胃而不是心,為什麼會神志昏迷,昏昏欲睡呢?再看看痰涎阻塞的病人吧!痰涎阻塞的病,病在胃而不是心,為什麼會神志昏迷,頭昏眼花,像中邪了一樣呢?再看看陽明經實熱的病人吧!陽明經實熱的病,病在胃而不是心,為什麼會神志昏迷,躁狂妄語,像被鬼附身一樣呢?有人就會認為這是命中注定。

這確實是前人沒有提出的觀點。況且,肥甘厚味過度,容易生癰疽;酒肉充腸,只會滋生污濁之物,熏蒸成火,凝聚成痰,阻塞性靈,導致神志昏迷,氣機紊亂,這都是必然的結果。如果飲食清淡,臟腑乾淨,即使遇到外邪侵襲,也容易消散。所以“病從口入”這句話,值得我們深思。

凡是有病人來問診,不要輕易接待,接待一人,就必然會接待很多人,這樣會耗費很多語言,消耗神氣。對於自己喜歡的人,因為喜歡而忘記疲憊;對於自己討厭的人,因為討厭而產生嗔怒;甚至一屋子坐滿了人,都在那裡談論病情,即使感到厭煩,也不敢直接辭謝離開。唉!病人本身就力氣不足,怎麼能承受這些呢?恐怕不到一天,病情就會加重了!而這還只是較小的危害。

還有一種人,搬弄是非,添油加醋,病人一聽信了,必然會惱怒煩悶,不知道愛惜自己,這種人造成的危害更是不堪設想,聰明人要避免為了人情而枉費性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