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六十五、白芍論
六十五、白芍論
1. 六十五、白芍論
《本經》稱白芍氣味苦平無毒,主治邪氣腹痛,除血痹,破堅積、寒熱疝瘕,止痛,利小便,益氣。並無酸味之明文。張隱菴謂後人妄改聖經曰微酸,元、明諸家相沿為酸寒之品,試將芍藥咀嚼,酸味何在?春生紅芽,稟厥陰木氣而治肝;花開三四月間,稟少陰君火而治心。
瑭按芍藥亥月生芽,藏於根中,仲春紅芽出於地上,春盡而後開花,何丹溪謂產後忌服,伐生生之氣?按陽生於子中,實根荄於亥,故古人禘祭,祭始祖所自出,必用亥月,以亥為始祖所自出也。芍藥亥月生芽,遍歷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六陽之全而後開花,豈伐生生之氣者哉?並未細心格物,無知妄作,莫此為甚。
白話文:
【六十五、關於白芍的討論】
根據《本經》的記載,白芍的味道是苦的,性質平和且無毒性,主要治療腹部的異常疼痛,能去除血液中的瘀滯,分解堅硬的積塊,也能調理體內的寒熱不平衡,對於疝瘕(一種下腹部的疼痛)有很好的療效,它還可以止痛,幫助排尿,同時增強體力。但是《本經》並沒有明確指出白芍有酸味。張隱菴認為,後人錯誤地修改了原本的描述,誤將白芍的特性改為微酸,導致元朝、明朝的醫學家們紛紛將其視為酸寒性的藥材。實際上,我們嘗試咀嚼白芍,根本找不到所謂的酸味。白芍在春天生長出紅色的嫩芽,這顯示它具有厥陰木氣,對肝臟有治療效果;它的花朵在三、四月間綻放,表明它具有少陰君火的特性,對心臟也有治療作用。
我(趙學敏,號雪一)進一步說明,白芍在亥月開始生長嫩芽,這些嫩芽藏於根部之中。到了仲春時節,紅色的嫩芽才會從地面冒出來,待到春天結束後才會開花。為什麼朱丹溪會說產婦應該避免服用白芍,因為它會傷害生命力呢?根據古人的理論,陽氣在子時開始萌發,而其根源實際上是在亥時。因此,古人進行禘祭(一種祭祀祖先的儀式)時,會選擇在亥月舉行,因為亥月被認為是祖先生命的起源。白芍在亥月開始生長嫩芽,經歷了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等六個代表陽氣旺盛的月份後才會開花,這樣的生命週期怎麼可能會傷害生命力呢?這種未能細心觀察自然規律,無知地做出錯誤判斷的行為,實在是太過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