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六十三、五穀論
六十三、五穀論
1. 六十三、五穀論
五穀亦百草之結子者也。谷者,善也;五者,五行也。聖人取其性善、形色氣味之可以養五臟者,教民樹藝以養生焉。五穀何以為善?味甘淡也。人系倮蟲,屬土。土味甘,以甘補土,故取甘也。尤必以淡為善者何也?蓋味之至重者必毒,稍重者必偏,惟淡多甘少者,得中和之氣,故曰谷也。且淡開五味之先,不在五味之中而能統領五味者也。
五味皆屬地氣,地食人以五味也。惟淡屬天氣,清華沖和,最能滲泄土中之濁氣,而使之復其清明之體,故必以淡為善也。五穀中最重黍稷者何也?黍稷體圓而色黃,味得甘淡之中,故先王首重黍稷焉。如黃豆在五穀中甘味最重,則不可作飯,且不可多食,多食則脹滿。《論語》云:食夫稻,衣夫錦。
似稻又細於黍稷者何也?蓋黍稷生於剛土而性剛,長於補脾;稻生於濕土而性柔,長於補胃,淡味獨勝,似其品高於黍稷,但色白形長,喜水,偏於濕重,終就臣位,自仍當以黍稷之中正為君也。《周頌》曰:貽我來牟。似大、小二麥亦不輕於黍稷也。蓋二麥補,五穀之所不及者也。
五穀除麥之外,皆以濕土行令而下地,以濕土收令而上倉。麥則反是,以秋分後濕土收令而下地,以夏至前濕土行令而上倉,單避濕土之氣,故其性燥而開胃,有濕病者最宜,土性濕而反惡濕也。且金水木火四時之氣,即元亨利貞之天氣也,濕土則純然地氣矣。但補偏救弊者,皆臣道也。
白話文:
[六十三、五穀理論]
五穀實際上就是各種植物結出的種子。在這裡,“谷”字有“善”的意思,而“五”代表的是五行。古代的智者選擇那些性質溫和、形狀、顏色、氣味對我們五臟有益的糧食,教導人民種植來養身。那麼為什麼五穀被認為是好的呢?因為它們的味道甘淡。
人類是裸露的動物,屬於土。土的特性是甘甜,所以我們用甘甜的食物來滋補身體,這就是為何我們選擇甘淡食物的原因。更進一步,為何我們要特別強調淡味呢?因為味道過於濃烈的往往有毒,稍微濃烈的往往會偏激,只有那些淡味中帶點甘甜的,才符合中庸平和的道理,所以我們稱之為“谷”。而且,淡味通常是在五味之前出現,不在五味之中,卻能統領五味。
所有的味道都來自大地,大地通過五味來滋養人們。只有淡味來源於天空,清新和平,最能去除土壤中的濁氣,讓它恢復清澈的本質,因此我們必須強調淡味的重要性。在五穀中,為什麼我們最重視黍稷呢?因為黍稷的形狀圓潤,顏色黃亮,味道正好符合甘淡的標準,所以古代的帝王首先推崇黍稷。例如,黃豆在五穀中甘甜的味道最濃,但我們不能拿來做飯,也不能多吃,吃多了會引起脹氣。《論語》中說:“吃稻米,穿綾羅。”
那為何稻米與黍稷相比,粒徑更細呢?因為黍稷生長在硬土中,性質堅韌,擅長補脾;而稻米生長在濕土中,性質柔和,擅長補胃,淡味獨特,顯示出其品質可能比黍稷更高,但它的顏色是白色的,形狀是長條形,喜歡水,有點偏向濕重,最終還是處於輔助的地位,黍稷的中正之道仍是主要的。《周頌》中說:“送我來牟。”
看來,大小麥在地位上並不低於黍稷。因為大小麥在五穀中補益的效果是其他作物無法比擬的。
除了大小麥外,其他的五穀都是在濕土中生長,並在濕土中收穫。但是麥類作物則相反,它們在秋分後的濕土中開始生長,在夏至前的濕土中收穫,刻意避免了濕土的影響,因此其性質乾燥,能開胃,對於有濕症的人來說最合適,因為土性本來就濕,反而會排斥過度的濕氣。此外,四季的金、水、木、火氣候,就是元、亨、利、貞的天氣,而濕土則完全是地氣。然而,用來補充不足,糾正偏差的,都是輔佐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