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六十三、五穀論
六十三、五穀論
1. 六十三、五穀論
五穀亦百草之結子者也。谷者,善也;五者,五行也。聖人取其性善、形色氣味之可以養五臟者,教民樹藝以養生焉。五穀何以為善?味甘淡也。人系倮蟲,屬土。土味甘,以甘補土,故取甘也。尤必以淡為善者何也?蓋味之至重者必毒,稍重者必偏,惟淡多甘少者,得中和之氣,故曰谷也。且淡開五味之先,不在五味之中而能統領五味者也。
白話文:
五穀也是從百草中結出的果實。谷」,是指好的東西;「五」,代表五行。聖人選擇五穀中性質好、顏色、形狀、氣味可以滋養五臟的,教導人民種植來養生。
為什麼五穀被稱為「善」呢?因為它們的味道甘甜淡爽。人類屬於土系,而土味甘,所以用甘甜的味道來補土,因此選擇了甘甜的穀物。
為什麼特別強調「淡」也是好的呢?因為味道過重一定有毒,稍重就會偏頗,只有淡而甘少的味道,才具有中和之氣,所以稱之為「谷」。而且,淡味在五味之前,雖然不在五味之中,卻可以統領五味。
五味皆屬地氣,地食人以五味也。惟淡屬天氣,清華沖和,最能滲泄土中之濁氣,而使之復其清明之體,故必以淡為善也。五穀中最重黍稷者何也?黍稷體圓而色黃,味得甘淡之中,故先王首重黍稷焉。如黃豆在五穀中甘味最重,則不可作飯,且不可多食,多食則脹滿。《論語》云:食夫稻,衣夫錦。
白話文:
所有味道都屬於地氣,大地以五味餵養人類。只有清淡的口味屬於天氣,清澈明亮、溫和調和,最能滲透疏通土壤中的濁氣,讓土壤恢復清明的本質,所以清淡的口味必定是好的。在五穀中,為什麼特別重視黍稷呢?因為黍稷果實圓潤而顏色黃,味道清淡甘甜,所以古時候的聖王特別看重黍稷。而黃豆,在五穀中甘味最重,因此不能作為主食,而且不能多吃,多吃會導致腹脹。孔子說:「只吃米飯,只穿絲綢。」
似稻又細於黍稷者何也?蓋黍稷生於剛土而性剛,長於補脾;稻生於濕土而性柔,長於補胃,淡味獨勝,似其品高於黍稷,但色白形長,喜水,偏於濕重,終就臣位,自仍當以黍稷之中正為君也。《周頌》曰:貽我來牟。似大、小二麥亦不輕於黍稷也。蓋二麥補,五穀之所不及者也。
白話文:
像稻子卻比黍米、稷米細小的是什麼?這是因為黍米、稷米生長在堅硬的土壤中,性質剛硬,擅長補脾;稻子生長在濕潤的土壤中,性質柔軟,擅長補胃,味道清淡而獨特,好像它的品質比黍米、稷米高。但是稻子的顏色偏白、形狀細長,喜歡水,偏向於濕重,最終只能屈居臣子的位置,自然還是應該以黍米、稷米這類性質中正的穀物為主。在《周頌》中寫道:“貽我來牟”,“牟”指大小兩種麥子,它們的重要性也不亞於黍米、稷米。因為大小兩種麥子能補充其他五穀所不及的營養。
五穀除麥之外,皆以濕土行令而下地,以濕土收令而上倉。麥則反是,以秋分後濕土收令而下地,以夏至前濕土行令而上倉,單避濕土之氣,故其性燥而開胃,有濕病者最宜,土性濕而反惡濕也。且金水木火四時之氣,即元亨利貞之天氣也,濕土則純然地氣矣。但補偏救弊者,皆臣道也。
白話文:
除了小麥以外的其他穀物,都是由潮濕的土壤供給養分生長,然後在潮濕的土壤收成。只有小麥不同,在秋分後潮濕的土壤收成埋入土中,在夏至前潮濕的土壤供給養分讓它成熟,專門避開潮濕的土壤之氣,所以它性味燥熱而能開胃,有濕氣病症的人最適合食用,因為土壤本身屬性潮濕卻反過來討厭濕氣。而且金(秋)、水(冬)、木(春)、火(夏)四季之氣,都是太陽的元、亨、利、貞之氣,潮濕的土壤則是純粹的地球之氣。但是補足不足,糾正缺陷,都是臣子的職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