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五十八、四君子湯論

回本書目錄

五十八、四君子湯論

1. 五十八、四君子湯論

舉世用四君子湯,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故。余藉此一方,以開後學測古方之妙義,又開加減去取之法,是古方皆當如是體驗也。四君為補氣而設。按肺主氣,補氣必補肺矣。然不從肺著想,而從脾胃著想者何也?虛則補其母也,補土生金,即所以補氣也。白朮、炙甘草,脾經守藥也。

甘草純甘,不兼他味,守中之守藥也。白朮兼苦而能滲濕,守中之通藥也。人參、茯苓,胃中通藥也。人參苦少甘多,通中之守藥也。茯苓淡滲而能達下,通中之通藥也。知此,欲單用通則去朮、草,單用守則去參、苓,單用通中通則單用茯苓,單用守中守則單用甘草,當兼用通守者,則兼用之。能合能分,能加能減,能輕能重,能暫能久,用藥之能事畢矣。

補土必兼滲濕者,土最受濕而反惡濕也。色白黃之藥,多兼走肺胃也。蓋肺之臟象屬金,化氣屬土也;胃之臟象屬土,化氣屬金也。

白話文:

全世界都在使用四君子湯,但許多人卻不明白其背後的緣由。我透過這帖方子,希望能啟發後學理解古方的奧妙,同時也能瞭解如何增減藥材,這樣一來,對待古方都能有這種體驗與理解。四君子湯主要是用於補氣。

按照醫理,肺臟主司氣的功能,因此補氣自然會想到補肺。然而,四君子湯並非直接針對肺臟,而是從脾胃的角度來考慮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根據五行相生理論,虛弱時應補其母,通過補脾胃(土)以生肺(金),也就是間接補氣的方式。方中的白朮和炙甘草是脾經的主要藥材。

炙甘草的味道純甘,沒有其他味道,是調節脾胃的首選藥材。白朮雖然帶有苦味,但是能幫助排濕,也是調節脾胃的重要藥材。人參和茯苓則是胃部的主要藥材。人參苦少甘多,主要調節胃部功能。茯苓性淡能排濕,且能下達,是調節胃部功能的重要藥材。

如果要單純調節,可以去掉白朮和炙甘草;如果要單純補益,可以去掉人參和茯苓;如果要專門調節胃部,就只用茯苓;如果要專門補益脾胃,就只用炙甘草。需要調節和補益兼顧,那就兩者都用。能夠做到藥材的組合與拆解,增加與減少,輕重緩急的調整,以及短期或長期的使用,這樣在用藥上就能得心應手了。

補脾胃必須同時考慮排濕,因為脾胃最易受濕影響,但也最怕濕氣。白色和黃色的藥材,多數能同時作用於肺和胃。這是因為肺臟的象徵是金屬,其功能轉化屬於土性;而胃臟的象徵是土,其功能轉化屬於金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