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五十五、外科恣用苦寒論

回本書目錄

五十五、外科恣用苦寒論

1. 五十五、外科恣用苦寒論

內科臟病為重,腑病為輕,外科則不然。蓋臟病傳腑,出腑則輕矣;腑病傳臟,入臟則重矣。外科不可輕用苦寒,畏其傷腑陽而入臟也。蓋癰者,壅也;疽者,阻也。營衛不和,氣血不得周流無間,而後成癰疽。再用苦寒以泄之,使毒氣壅滯,愈不得調,潰爛無已,傷里膜則毒侵入臟而死矣。

大抵以調和營衛為第一要著。如病勢沉重,非大補腎中真陽不可。蓋營出中焦,衛出下焦,兩腎中間之陽氣乃衛氣之根本也。再善治外症者,原不必令其潰膿出頭,不動聲色使其自化最妙。今之外科,以為不潰膿、不出頭,則無功可見,只為自己取錢起見,不顧人之性命,可恨之極。

使之出頭甚易,既使之出,又不能收,日久氣血耗散,雖有善收口者,亦無如之何矣!再有不善脫腐,腐不盡而驟收之,收後必再發,屢發屢收,成壞瘡矣。哀哉!

白話文:

[五十五、關於外科過度使用苦寒藥物的討論]

在內科裡,臟器疾病通常較為嚴重,腑器官的問題則相對輕微,但外科情況並非如此。一般而言,臟器疾病若轉移到腑器官,病情會趨於緩解;然而,腑器官疾病一旦影響到臟器,則病情會加重。因此,在外科治療上,我們不應隨便使用性質苦寒的藥物,因為這種藥物可能損傷腑器官的陽氣,進而導致病情惡化,影響臟器。

癰和疽是外科常見的病症,癰代表了堵塞,疽則象徵著阻塞。當身體的營養與防禦系統失調,無法正常運作,使得血液與氣體無法順利流通,這才會形成癰疽。如果在此時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排解,反而會讓毒素淤積,更難得到調理,導致創面持續潰爛,一旦損傷到內層組織,毒素進入臟器,患者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
基本上,調整營養與防禦系統的平衡是首要任務。若病情嚴重,必須大量補充腎臟的真正陽氣。營養來自中焦,防禦力源自下焦,而位於兩腎之間的陽氣,正是防禦力的根本。一個高明的外科醫生,其實不必讓患處化膿或長出頭,讓病情自然好轉是最理想的。然而,現在的許多外科醫生認為,除非患處化膿或長出頭,否則就顯示不出他們的治療成效,他們只為了賺錢,卻罔顧病人的生命安全,令人憤慨。

讓患處長出頭雖然容易,但一旦長出,又無法有效控制,久而久之,氣血耗散,即使有高超的封口技術,也無法挽回。此外,如果處理腐肉的技術不佳,未能徹底清除腐肉就急於封口,封口後必然再度發病,反覆發病與封口,最終形成慢性瘡。真是悲哀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