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五十二、痰飲用二冬二母六味論
五十二、痰飲用二冬二母六味論
1. 五十二、痰飲用二冬二母六味論
黃帝問曰:肺之令人咳,何也?岐伯對曰:形寒飲冷則傷肺也。雖五臟六腑俱能令人咳,外有風溫、溫熱之咳不在痰飲之中者,究系痰飲居多。仲景謂: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。所以必用溫藥者,補脾陽與三焦之火也,坎中滿水,非陽氣不行也。其《金匱》痰飲門與咳嗽門中,僉用溫藥,何近世一概以二冬、二母之苦寒,不然則以六味之酸甘化陰?如果肺胃燥熱,用之誠善。風溫、溫熱之咳,只用辛涼甘潤,亦不用苦寒。
若遇痰飲陰邪,或兼風寒及燥金本氣,豈非見苦寒如讎仇乎!古人有因咳致痰、因痰致咳之辨,學者不可不知。蓋因痰致咳者,半日無痰絕不咳嗽。且痰飲夜咳必甚,亥、子、醜,水旺時也。其聲重濁屬土,飲本兩太陰病也。
若因咳致痰者,必無甚多痰,或稍有痰,或竟無痰,唇、口、舌、面多赤色,脈多數,或舌有黃苔,或寅、卯時咳甚脅痛,為木扣金鳴之咳,面色不改,舌多白,脈必弦,或雙弦,或單絃,病至極,亦有洪大、滑數者,乃反象也,為難治。陰陽現症,不可不辨。再痰飲之所以不可用一毫苦寒涼藥者,經謂飲食入胃,脾氣散精,上輸於肺,歷絡三焦,通調水道,下達膀胱。三焦之火不足,不能生土,脾虛不能代胃行津液,遂成支飲射肺之咳。
脾為太陰,飲為陰邪,弦為陰脈,(脾病而現肝之脈也。)再投涼藥或柔藥,豈非為賊立幟乎?吾又見有肝鬱者,多兼痰飲。蓋木病必剋土,克胃土則不食或嘔,克脾土,不泄則咳,脾受克則失其散津之職也。今人見肝鬱,多用黃芩、冬、地,亦大與痰飲不合。且無飲者,服久必致成飲矣。
見痰飲之咳,又謂為勞病,恣用補陰,不可為矣!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為什麼肺會讓人咳嗽呢?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身體受寒或是飲食過冷,傷害到了肺部。雖然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導致咳嗽,但外感風溫、溫熱導致的咳嗽並不在痰飲的範疇內,然而實際上,由痰飲引起的咳嗽仍佔大多數。
張仲景認為,治療痰飲疾病,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調和。之所以必須使用溫熱的藥物,是為了補充脾臟的陽氣和三焦的火氣,因為當腎中的水氣過盛,沒有陽氣去制約它,就會產生問題。在《金匱要略》的痰飲和咳嗽篇中,普遍使用溫熱的藥物,但近代卻常常使用天冬、麥冬、知母、貝母這類苦寒的藥物,或者使用六味地黃丸這種酸甘滋陰的藥物。如果肺胃有燥熱,這樣用確實不錯。但對於風溫、溫熱導致的咳嗽,只需使用辛涼甘潤的藥物即可,不必使用苦寒的藥物。
若遇到由痰飲陰邪,或是同時伴有風寒及燥金本氣的咳嗽,使用苦寒的藥物,豈不是如同見到仇敵一般!古人有因咳嗽導致痰多,以及因痰多導致咳嗽的區分,學習醫學的人不可不知。由痰多導致的咳嗽,如果半天沒痰,就不會咳嗽。而且痰飲導致的咳嗽在夜晚會特別嚴重,因為在亥、子、醜時,水氣旺盛。咳嗽的聲音重濁,屬於土性,這是太陰兩經的病症。
如果是因咳嗽導致痰多,通常不會有大量痰液,或者只有一點點痰,或者根本沒有痰,嘴脣、口腔、舌頭、臉部多呈現紅色,脈搏多數快速,或者舌頭上有黃色的苔,或者在寅、卯時咳嗽劇烈伴隨脅痛,這是木剋金的咳嗽,面色不會改變,舌頭多呈現白色,脈象一定是弦狀,或者是雙弦,或者單弦,病到極點,也可能出現洪大、滑數的脈象,這是反常的現象,表示病情難以治療。陰陽現象,不可不辨別。
再來說為什麼痰飲疾病不能使用一點點苦寒涼藥的原因,經典上說,食物進入胃部後,脾氣會散發精華,向上輸送給肺部,通過三焦,調節水道,向下達到膀胱。如果三焦的火氣不足,就無法生成土氣,脾虛無法代替胃運行津液,就會形成支飲射肺的咳嗽。
脾臟屬於太陰,痰飲是陰邪,弦狀的脈象也是陰脈,這表示脾臟生病而呈現出肝臟的脈象。如果再使用涼藥或柔藥,豈不是助長了病態!我還看到有肝鬱的人,多數伴有痰飲。因為木病一定會剋制土,剋制胃土就會食慾不佳或嘔吐,剋制脾土,如果不泄,就會咳嗽,脾臟受到剋制就會失去散發津液的職能。現在人們看到肝鬱,多使用黃芩、天冬、熟地,這些與痰飲的治療原則相違背。而且對於沒有痰飲的人,長期服用這些藥物,必然會導致痰飲的產生。
看到痰飲引起的咳嗽,又被誤認為是勞損病,肆意使用滋陰的藥物,這絕對不可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