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五十一、升陽散火論
五十一、升陽散火論
1. 五十一、升陽散火論
「升陽散火」四字,一聯而下,絕解不通。蓋陽升則火愈熾,火性炎上,是其理也。若真正火症,如何可以升陽治之哉?唐以前無是法,宋元以後,此法盛行。瑭思維數十年,不解其故,以為總無是理,必無此事。古人未必安心害人,必其用之得效,而後立法相傳。近年以來,下元甲子兌七宮用事,燥金之症頗多。
燥金本寒標燥,頗似火症,煩躁不寧,身熱如火。若燥金之脈,本弦短而澀,格陽者,反洪大數實,純似火症之脈。感燥表裡兼受,受邪太重者,必格陽。格陽者,純似火症,非用升陽藥不可。蓋前人誤認燥為火也。見腹痛、胸脅痛、瘕疝等症,又誤認燥為寒也。
白話文:
【五十一、提升陽氣以散火理論】
「提升陽氣以散火」這四個字,如果單獨看來,似乎是無法理解的。因為一般認為,當陽氣上升時,火勢會更加旺盛,這是火性炎上的原理。若真的是火熱症狀,怎麼可能用提升陽氣的方法來治療呢?唐代以前並沒有這種療法,但到了宋代和元代之後,這種療法開始盛行。
我思考這個問題數十年,一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認為這樣的理論不可能存在,這種情況也不可能發生。古人當然不會故意要害人,必定是他們在使用這種療法後見到效果,才會將它作為法律般傳承下來。
近年來,根據下元甲子兌七宮的理論,燥金類型的病症頗多。燥金本質上是寒性的,但表面呈現燥性,極像火熱的症狀,病人會感到煩躁不安,身體發熱如火。若從燥金的脈象來看,通常是弦短而澀,但當出現格陽的情況,脈象反而會變得洪大數實,完全像是火熱症狀的脈象。當感受到燥氣且內外都受到影響,尤其是病情過重的人,必然會出現格陽的情況。對於格陽的情況,看起來就像火熱症狀,必須使用提升陽氣的藥物才能治療。這是因為前人誤把燥氣當作火熱了。當看到腹痛、胸脅痛、瘕疝等症狀時,又誤將燥氣當作寒症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