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四十九、渴證論
四十九、渴證論
1. 四十九、渴證論
時人治渴,舍涼藥無二法。仲景謂渴者與豬苓湯。蓋腎主消渴。此渴即司馬相如病消渴之渴也。病在臟,瀉其腑,故以豬苓、澤瀉、滑石瀉膀胱,使火從水中去;而單以一味阿膠補本臟之液。此渴必飲多溺少。他如痰飲之反渴,用辛能潤法。蓋飲居心下,格拒心火,不得下通於腎,反來上鑠咽喉,故嗌乾;又格拒腎中真水,不得上潮於喉,故引外水求救之。水之不得行者,陽氣鬱也,若以涼藥、潤藥治之,無不死者。
今人則皆然矣。哀哉!
白話文:
現在人們治療口渴,除了使用性涼的藥物之外,似乎沒有其他方法。然而,張仲景認為,對於口渴的病症,應使用豬苓湯來治療。因為腎臟主管消渴這種病症。這裡所說的口渴,就是指像司馬相如那樣的消渴病。病症出現在內臟,就應當通過排泄腑部來治療,因此使用豬苓、澤瀉和滑石來排泄膀胱,讓過熱的狀況從尿液中排出;而單獨使用阿膠來補充腎臟本身的液體。這種口渴的情況,通常會喝水很多,但小便卻很少。
另外,像是痰飲導致的口渴,則應使用辛辣且有滋潤效果的藥物來治療。因為飲食積聚在心臟下方,阻擋了心臟的火熱無法向下傳遞到腎臟,反而向上影響喉嚨,所以喉嚨會感到乾燥;同時,這也會阻擋腎臟中的真正水分無法向上供應喉嚨,所以身體會引導外部的水分來進行補救。無法正常運行的水分,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受到壓抑,如果用性涼或滋潤的藥物來治療,病人多半會死亡。
現今的醫生大多都是這樣做,真是令人感嘆啊!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