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四十六、用藥分量論 (2)
四十六、用藥分量論 (2)
1. 四十六、用藥分量論
石膏質堅汁少,氣薄味淡者也,古皆重用,何繆仲淳為本非中道也哉?自王懋竑《白田集》石膏論力辯其非,亦系未聞道之下士,固不足論,何足為據?桐城醫以秉辛涼金氣、金水相生之石膏,以復太陰之金體、陽明之金用,制木火有餘、火來剋金之溫病,救化源之絕,此所以取效如神,實系天經地義之定例,何云未可執為定例也?近時蘇州醫用甘草必三五分,余藥皆五七分,至一錢即為重用,何病可治?此故用少之過也。
本京有某砂鍋之名,用大剛大燥,皆系八兩、十兩,一劑有用至數十兩者;幼科用歸宗法者,十日以外,咬牙寒戰,灰白塌陷者,仍用大黃、石膏至一二斤之多,人命豈何堪哉?此誤用多之過也。
白話文:
石膏質地堅硬,汁液少,氣味淡薄。古代都大量使用,這有什麼錯誤呢?仲淳(指醫家)認為這不是正確的方法,這是錯的。王懋竑在《白田集》中駁斥石膏大量使用的觀點,但他也是不懂道理的庸醫,不足為憑。桐城一派的醫生用石膏的辛涼的金屬特性及金水相生的特性,來恢復太陰金的本體、陽明金的功能,治療因木火過盛,火克金而導致的溫病,化解危急的病情,因此療效神奇,這完全是符合醫理的定例,怎麼能說不能作為定例呢?最近蘇州的醫生用甘草只用三到五分,其他藥物也只用五到七分,一錢就認為是大量使用了,這樣怎麼能治好病?這是用藥過少的問題。
北京某些砂鍋藥方,用藥大而燥熱,都用八兩、十兩,甚至一劑藥用到幾十兩。兒科用歸宗法治療,十天以後,孩子還咬牙、寒戰、面色灰白、面容塌陷,仍然使用大黃、石膏一兩斤,這樣豈能保住人命?這是用藥過多的問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