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四十五、幼科論

回本書目錄

四十五、幼科論

1. 四十五、幼科論

兒科三大症,急驚、慢驚、疳疾是也。俗謂急驚者,《內經》所謂少陽所至為瘛瘲也,多得之風、火、暑三種陽邪,與汗出過多、本臟自病,法宜辛涼與補陰。俗謂慢驚者,《內經》所謂太陽所至為痙是也,多得之濕、燥、寒三種陰邪,又有嘔吐、泄瀉、飲食內傷,法宜溫脾陽。

疳疾多由於飲食傷脾,亦有思乳思母,肝鬱而成者,法宜溫宣中焦,兼之芳香開鬱,亦有殺蟲者。痘症從內發,癮疹系溫邪,最忌發表,今人必與表藥。治痘症必備四時之氣,且前清後溫,先瀉後補,如制藝中之截搭題法居多。亦有純系虛寒,始終用保元、異功者;亦有梟毒大熱,始終用石膏、大黃者,斷不可拘於一格。

今人偏於寒涼攻下,急驚亦與發表,慢驚仍用寒涼,疳疾則恣用苦寒,民豈堪命哉!余詳《溫病條辨·解兒難》中。

白話文:

在兒童醫學裡,有三大常見病症:急性驚厥、慢性驚厥和疳積。一般來說,急性驚厥在古醫書《內經》中被描述為由少陽病導致的抽搐,通常是由風、火、暑三種熱性病原引起,或是因為出汗過多或肝臟自身問題,治療上應採用辛涼和滋陰的療法。

而慢性驚厥,《內經》稱其為由太陽病引致的抽搐,主要是由濕、燥、寒三種冷性病原引起,也可能因嘔吐、腹瀉或飲食過度傷害脾胃,治療上應該溫暖脾臟和提升陽氣。

疳積大多因飲食不當傷害脾臟所致,也有因想念母親的奶水,肝氣鬱結形成,治療上應溫暖中焦,配合使用芳香開鬱的草藥,有時候也需要殺蟲。水痘由體內發出,疹子是溫熱病邪所致,最忌用發汗藥物,但現代人往往會使用。治療水痘要考慮四季氣候變化,先是清熱後再溫補,先瀉後補,類似文章寫作中的截搭題法。也有純粹虛寒的,全程使用保元、異功湯;也有劇烈毒熱的,全程使用石膏、大黃,不能拘泥於一種療法。

現代人傾向使用寒涼和攻下的藥物,對急性驚厥也會用發汗藥,慢性驚厥仍用寒涼藥,對疳積則隨意使用苦寒藥,這樣百姓怎麼能承受得了呢!詳細的解說請參考《溫病條辨·解兒難》一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