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四十四、自汗論
四十四、自汗論
1. 四十四、自汗論
自汗不止,今人悉用黃耆、浮麥,其他法概不知之。按傷寒漏汗,治以桂枝加附子湯;中風自汗,治以桂枝湯;風溫自汗,治以辛涼,佐以苦甘,如桑葉、連翹之類;中暑自汗,治以白虎,狂汗不止,脈芤者,加人參,亦有用生脈散處;陽虛自汗,輕則用人參、黃耆,重則用桂、附、朮、甘;肺虛自汗,用沙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桑葉之類;心虛自汗,用秋小麥、人參、柏子仁、龜板之類,重者用龍骨牡蠣救逆湯;(按小麥備四時之氣,種於秋而成於夏,故走心經。種於秋,得秋金收斂之氣。
初生之皮,純得秋金之氣。以秋小麥洗淨,藥煎半熟後入小麥,則皮之味恆多。重在用皮收斂,亦取其成在夏而入心也。古時用法如此,今人皆用浮小麥。按浮小麥有二種:一則生時未曾結實,自己得氣不足,焉能治人?一則入倉以後,濕熱生蟲,有病之物,又烏可以治人之病哉?)陰虛不受陽納自汗(即盜汗),治以介屬潛陽,大固腎氣;濕家、燥家自汗,均以護陽為主;痰飲咳嗽自汗,即用發汗之麻黃,單用其根,以收太陽歸縮之氣。諸如此類,隨症而施,可以類推。
白話文:
[四十四、自汗討論]
對於不停自汗的情況,現代人大多使用黃耆和浮麥來治療,但其實還有許多其他的治療方法被忽略了。根據醫學記載,如果因傷寒而出汗不止,可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;如果是因為中風而出汗,則可使用桂枝湯;如果是風溫引起的自汗,應採用辛涼的藥物,再輔以苦甘的藥物,例如桑葉和連翹等;如果是中暑造成的自汗,則可使用白虎湯;對於嚴重且脈象虛弱的出汗不止情況,可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,或使用生脈散;對於陽虛導致的自汗,輕微的可用人參和黃耆,嚴重的則需用到桂枝、附子、白朮和甘草;肺虛導致的自汗,可用沙參、麥冬、五味子和桑葉等藥物;心虛導致的自汗,可用秋小麥、人參、柏子仁和龜板等藥物,嚴重的情況下,可使用龍骨牡蠣救逆湯。
(秋小麥具有四季的氣息,它在秋季播種,夏季成熟,因此對心臟有特別的效果。在秋季播種,吸收了秋天金屬收斂的氣息,初生的小麥皮層,完全承襲了這種氣息。在藥材煮至半熟後,加入洗淨的秋小麥,這樣可以讓藥材的口感更加豐富。重點是利用小麥皮層的收斂效果,同時也因為它在夏季成熟,對心臟有好處。這是古代的用法,現在人們都使用浮小麥。然而,浮小麥有兩種:一種是在生長過程中未結成果實,本身氣力不足,如何能治療他人?另一種是在入倉後,因潮濕和高溫產生蟲害,這是一種生病的物質,又怎能用來治療人的疾病呢?)
對於陰虛不能接受陽氣而導致的自汗(即盜汗),可用介屬潛陽的方法,大力固腎;對於濕家、燥家的自汗,應以保護陽氣為主要原則;對於痰飲咳嗽引起的自汗,可使用發汗的藥物如麻黃,但只需使用其根部,以收太陽歸縮之氣。對於這些情況,應根據病情來選擇治療方法,可以以此類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