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四十三、痿痹論

回本書目錄

四十三、痿痹論

1. 四十三、痿痹論

近醫之病,見痿痹皆云血虛,悉從丹溪之說,用六味等陰柔,恣意補陰。古人謂痿痹為軀殼病,有終身之累,無性命之憂。可見痿痹不死病也。若久用陰柔,與寒濕相搏,固結而不可解,其胃氣必傷,土惡濕也,必溏泄而至於死。俗謂濕熱歸脾,若用湯藥補氣,固住濕熱,必成濕痰流注而死。《金匱》水氣門中久不愈必致癰膿,即此義也。吾見屢矣,悲夫!

白話文:

在近代的醫學觀念裡,遇到像是萎縮或麻痺這類的病症,大都認為是血液不足所導致,普遍遵循丹溪的理論,使用像六味地黃丸等滋陰養血的藥物,放肆地補充體內的陰氣。

古人認為,萎縮或麻痺這類的疾病,雖然會對人的一生造成負擔,但並不會直接危及生命。由此可見,萎縮和麻痺並非致命的疾病。然而,如果長期使用性質偏涼的藥物,這些藥物可能會與體內的寒濕結合,形成難以分解的固結,進而傷害到胃氣。因為脾胃惡濕,最終可能導致腹瀉不止,甚至危及生命。

常有人認為濕熱會影響脾臟功能,因此,如果服用補氣的湯藥,試圖固定住體內的濕熱,反而可能造成濕痰淤積,最終導致死亡。這與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的,長時間未能治癒的水腫病,最終會發展成膿腫的道理相同。

這種情況我見過多次,實在令人感到悲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