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吳鞠通傳

回本書目錄

吳鞠通傳

1. 吳鞠通傳

吳君諱瑭,字配珩,號鞠通,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人。父守讓,郡庠生,以學教授,里中弟子從者甚眾。君十九歲而孤,家貧,棄舉子業,走京師,時四庫館開,傭書以自給。既於醫有得,見宋元以來諸書,皆疑其未盡。及得《內經》《靈樞》《難經》,乃知其源之所出;《傷寒論》《金匱》,知醫學莫先於此,乃專力焉。以觀諸家之書,合而存,不合者屏,而學大進。

六氣為病,今惟存《傷寒論》,後人遂以傷寒之法遍治外感,不效,又謂辛溫不可用,而各立方法,然無能出《傷寒論》之範。元人劉守真,明吳又可,始知其非。我朝喻嘉言論之,而方法亦不備。吳人葉天士出,始有治溫病之方,而溫與寒判。君師其意,又甫求前人之書以明之,為《溫病條辨》。

始於傷風,繼言溫,繼言暑、濕、燥,而六氣之病治法始備。道光之初,民多病吐利死者,君曰此燥之正氣也。乃考明人沈目南「燥病論」,復補秋燥勝氣論一卷。其年順天鄉試,監臨檄京尹市霹靂散百餘劑,場中無死者。霹靂散,君所制方也。性狷急,不能容物,遇俗醫處方之謬,輒疵之。

所至輒避去,至病家交口訾君。君據理直言,不徇人意,人皆憚之。同里參知汪文端公,知君最深,未幾卒。既士彥以憂歸,君遂無可語者。長子卒,君遂抑鬱,得衄血疾,道光十六年二月卒。往與士彥言醫書,仲景以下,惟孫真人論八脈,張隱菴《本草崇原》,葉氏《臨證指南》可觀。竇材之書,但許其扶陽抑陰,亦不可過信。

又嘆醫之謬妄,欲為《醫醫病書》,嚐出其稿相示。君既卒,求之則定為七十二則。君居心忠厚,篤於故舊,與人能盡言,處事悉當。聞天下有水旱盜賊,輒有憂色。論某某賢,某某不肖,無阿徇,豈獨精於醫哉!然君之醫,要可以信今而傳後,難為不知者言也。君初娶鮑氏,生子廷蓮,順天增生,既卒,有孫二人:繼祖、念祖。

繼室崔氏,有子廷芷,國子監生,廷荃,婿周宗信,同里人,庶乎守君之教。

惟病在人,醫司其柄,何圖爾醫,乃先自病。嗟嗟蒸民,又焉託命?君子憫焉,為醫求醫。焫艾砥針,應手而施。醫病其廖,民用熙熙。病繁而變,其數盈千。病醫視之,非可言詮。孰簡而賅,庶幾十全。凡醫之病,或迷不知。肌膚腠理,在淺不治,既入膏肓,盧扁奚為?或者自知,坐而不理,諱疾忌醫,謂疢於美,沉痼而軀,卒以不起。嗟嗟爾醫,盍誦此書?若藥瞑眩,沉疴用祛。

苦口之利,勿謂徐徐。自漢迄今,其書如海。守先待後,體用斯在。嗟嗟爾醫,慎旃無悔。

寶應,朱士彥撰

白話文:

吳先生的名字叫瑭,字配珩,號鞠通,是江蘇淮安府山陽縣的人。他的父親名叫守讓,是一位學者,他在鄉裏教書,有很多學生跟隨他學習。吳先生十九歲的時候父親去世,家裡很窮,所以他放棄了科舉考試的準備,去了北京。當時正好國家在編纂四庫全書,吳先生就做抄寫的工作來養活自己。他對於醫學有深入的研究,看過宋代和元代以來的許多醫書,但他對這些書都有懷疑,認為它們並未完全呈現醫學的真理。直到他讀到了《內經》、《靈樞》和《難經》,他才找到了醫學的根源。再讀了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,他認識到醫學的基礎就是從這裡開始的,於是他就專門研究這些書。他閱讀各家的醫書,把與這些書相符的理論保留,不符的就摒棄,這樣他的醫學知識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
對於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導致的疾病,現在只保存了《傷寒論》,後人就把治療傷寒的方法應用於所有外感疾病,但效果不佳,然後他們又說辛溫的藥物不能用,各自創立了新的治療方法,然而這些方法都無法超越《傷寒論》的範疇。元代的劉守真和明代的吳又可,最早指出了這種做法的錯誤。我們這一代的喻嘉言也討論過這個問題,但是他的方法並不完善。後來,蘇州的葉天士出現,他開始有了治療溫病的方法,區分了溫病和寒病。吳先生受到了葉天士的啟發,並且深入研讀前人的著作,最終寫出了《溫病條辨》。

他從風邪開始講起,接著講溫病,再講暑病、濕病、燥病,這樣六氣導致疾病的治療方法就完整了。道光初年,民間有很多人因為嘔吐和腹瀉而死亡,吳先生說這是燥氣引起的。於是,他研究了明朝沈目南的「燥病論」,並且補充了一卷關於秋燥的論述。那一年的順天府鄉試,監考官命令北京的官員購買一百多份霹靂散,結果考試場裡沒有人死亡。霹靂散,就是吳先生自己創製的藥方。他的性格比較急躁,不能容忍別人的錯誤,遇到庸醫開錯藥方,他總是會嚴厲批評。

他經常因為這樣的原因被人排擠,甚至被病人家庭罵。他根據事實直言不諱,不顧及別人的感受,所以人們都很害怕他。同鄉的汪文端公,對吳先生了解最深,不久後他也去世了。陳士彥因哀悼親人回鄉,吳先生就再也找不到可以交流的人了。他的長子去世後,吳先生非常沮喪,患上了鼻血的疾病,道光十六年二月,他也去世了。以前他和陳士彥談論醫書,認為從張仲景以後,只有孫思邈討論過八脈,張隱菴的《本草崇原》和葉氏的《臨證指南》值得一讀。竇材的書,他只認同扶陽抑陰的觀點,但也不能過度相信。

他還感嘆醫生的謬誤和荒唐,想要寫一本《醫醫病書》,曾經拿出草稿給人看。吳先生去世後,人們發現這本書已經完成了七十二章。吳先生心地善良,對老朋友情深義重,與人相處能夠坦誠相待,處理事情恰當。聽到天下有災害和盜賊的消息,他總是面露憂慮。他評論誰賢良,誰不肖,不會偏袒,他不僅僅精通醫術啊!然而,吳先生的醫術,確實可以讓當代人信服,也能傳承給後世,但這很難向不懂醫學的人解釋。他最初娶了鮑氏為妻,生下一個兒子叫廷蓮,廷蓮是順天府的增生,他去世後,留下兩個孫子:繼祖和念祖。

他的繼妻是崔氏,有一個兒子叫廷芷,是國子監的生員,另一個兒子叫廷荃,女婿是周宗信,也是同鄉人,他們應該能繼承吳先生的教導。生病的是人,醫生掌握著治病的權力,怎麼想得到,醫生自己也會生病呢?可憐的百姓,又能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誰呢?君子對此感到同情,為醫生尋找醫治自己的方法。灸療和針刺,一上手就能施治。病好了,人們才能安享生活。疾病複雜多變,種類多達上千。面對疾病,醫生往往難以用語言描述。哪種方法簡便有效,才能達到十全十美的效果。醫生的毛病,有的時候連自己都不明白。皮膚表層的疾病,如果輕視不治,等到病情深入五臟六腑,即使是名醫扁鵲和華佗也束手無策。有的醫生自知病情,卻坐視不理,對疾病忌諱,認為疾病是美好的,結果病情加重,最終無法挽救。唉,你們這些醫生,為什麼不讀讀這本書呢?就像藥物可能會引起暫時的不良反應,但最終能根除疾病。

苦口的藥,不要以為可以慢慢服用。從漢代到現在,醫書浩如煙海。前人的經驗和智慧,後人應該繼承和發展。唉,你們這些醫生,務必要謹慎,以免後悔。這篇文章是寶應縣的朱士彥寫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