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四十一、癥瘕論
四十一、癥瘕論
1. 四十一、癥瘕論
今人治癥瘕,概以三稜、莪朮、歸尾、紅花攻瘀之陽藥治之,斷不能見效。不但不效,攻之過急,且有癥散為⿸疒鼓之患。按癥瘕屬金,堅剛牢固,深藏在下,非緩通絡脈之丸藥(如化癥回生丹之類)朝夕漸磨不可。蓋湯者,蕩也,其力甚猛,宜新病,不宜久病,宜上中焦,不宜下焦。
延醫者見其十數日不效,則以為醫不能治,而更醫矣,功安在哉?丸者,緩也,既不傷正,漸磨錮疾,假以時日,三月不化至五月,五月不化至年餘。余治癥瘕,有三五月即化者,有三四年而後化者。若用湯藥,何能候至三四年哉!雖體強氣壯之人,有攻之立效者,不可為常也。
設散為蠱,責有攸歸。經謂大積大聚,衰其大半而止。其謹慎為何如哉!
白話文:
現在人們治療癥瘕,普遍使用三稜、莪朮、歸尾、紅花等活血化瘀的藥物來進行治療,但這種方法往往無法看到效果。不僅如此,如果過於急躁地攻擊病竈,反而可能導致癥瘕散開形成更嚴重的疾病。根據醫理,癥瘕屬於一種堅硬且牢固的病變,深藏在身體的下部,需要用能夠緩慢疏通絡脈的丸藥(例如化癥回生丹一類的藥物)進行長期的治療。
因為湯藥的力量猛烈,適合新發病症,而不適合長期存在的病症,適合上中焦的病症,但對於下焦的病症就不那麼適合了。
病人在治療十多天後未見成效,便認為醫生無法治療,然後換醫生,這樣治療的效果在哪裡呢?丸藥的作用是緩和的,它不會傷害正氣,而是逐漸消除固結的病變,給足夠的時間,可能三個月內無法完全消解,那就等到五個月,五個月還不行,就再等到一年以上。
我治療癥瘕的經驗中,有的患者三到五個月就能化解,有的則需要三到四年才能化解。如果使用湯藥,怎麼可能等待三到四年呢!即便是一些體質強壯的人,雖然有立即見效的情況,但這並非常態。
如果病情擴散成為更嚴重的疾病,責任歸咎於誰呢?古書上說對於大積大聚的病變,應當讓其減弱大半就停止進一步的攻擊。這是多麼謹慎的態度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