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三十九、溢飲水腫論
三十九、溢飲水腫論
1. 三十九、溢飲水腫論
溢飲、水腫、蠱脹,三者相似,而實大有區別。今人悉以五皮,五苓、八味從事,而用八味者最多。不知八味攝少陰,柔多剛少,專為婦人轉脬而設,並非腫脹門中本方也。考古止有內飲用之。《金匱》治溢飲,主以大、小青龍。蓋有脈弦緊為寒,主以小青龍之薑、桂;脈洪大,兼熱,則非大青龍之石膏、杏仁不可。
《內經》於水腫、蠱脹,峙立三法:一曰開鬼門,二曰潔淨腑,三曰去陳莝。《金匱》有風水、皮水、石水、黃汗之分。又總論之曰:腰以上腫當發汗,腰以下腫當利小便。《素問》有病始於上而盛於下者,先治其下,而後治其上之明文,今人概不之講,而一以八味了事,人命其何堪哉!大抵溢飲必兼咳嗽;水腫色白,腹無青筋;蠱脹色赤,腹有青筋如蟲紋,形似水蛙。水腫,《內經》所謂太陰所至,發為䐜脹;蠱脹,《內經》所謂厥陰所至,發為䐜脹也。
單腹脹亦厥陰病,但與開鬱,不必利水。余此論不過指出今醫之病,略舉其大綱,本非全書,未及盡言,學者當於古訓求之,意外悟之。
白話文:
[三十九、關於溢飲和水腫的討論]
溢飲、水腫、蠱脹這三種病症雖然表面看似相似,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區別。現在的人大多使用五皮、五苓、八味等藥物來治療,其中八味更是被廣泛應用。然而,他們可能不知道,八味藥物主要用於調節少陰,其成分柔多剛少,主要是為了婦女的膀胱問題設計的,並非是專門用於腫脹類疾病的藥方。根據古籍記載,只有在內飲時才會使用。
《金匱要略》對於溢飲的治療,主要使用大、小青龍湯。因為脈象弦緊顯示體內有寒,因此選擇小青龍湯中的薑、桂來溫陽散寒;若是脈象洪大且伴隨熱象,就必須使用大青龍湯中的石膏、杏仁來清熱解表。
《黃帝內經》對於水腫、蠱脹的治療,提出了三個原則:一是開鬼門(即發汗),二是潔淨腑(即通腸道),三是去陳莝(即去除體內廢物)。《金匱要略》中更細分了風水、皮水、石水、黃汗等不同類型的水腫。總結來說,腰部以上的水腫應通過發汗來治療,腰部以下的水腫則需通過利尿來解決。《黃帝內經》中也有明確的指示,若疾病起於上半身但下半身的症狀更嚴重,應先治療下半身再處理上半身,然而這些原則在現代醫學中卻被忽視,大多數醫生只是一味地使用八味藥物,這種做法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!
通常,溢飲患者會同時伴有咳嗽的症狀;水腫患者的皮膚顏色較白,腹部沒有青筋突起;蠱脹患者的皮膚顏色偏紅,腹部有像蟲紋一樣的青筋,外觀形狀類似水蛙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描述,水腫是由太陰經導致的,而蠱脹則是由厥陰經引起的。
單純的腹部脹氣屬於厥陰經的問題,只需開鬱即可,不一定需要利水。我這裡的討論只是想指出當代醫學的一些問題,並粗略地提出一些重點,這當然不是一本完整的醫學著作,無法涵蓋所有內容,學習者應該深入研究古人的智慧,纔能有所領悟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