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三十八、外感總論
三十八、外感總論
1. 三十八、外感總論
今人不明六氣皆能為病,見外感皆曰傷寒,而悉以治傷寒之法治一切外感。不知傷寒由表及裡,其來之漸,非至臟不死。經謂傷寒者皆熱病之類也,熱雖甚不死。其兩感於寒者,必不免於死。蓋兩感者,一日太陽受之,即見少陰症也。少陰者,臟也。經又謂臟病者半死半生也。
若溫熱暑濕,過衛入營,肺主衛,心主營,入營則近於心胞矣。經謂譫語癲狂者死。肺也,心也,皆臟也,是溫暑初起,即入臟矣。溫傷太陰,太陰亦臟也。燥金剋木,木系厥陰經,乃臟之盡頭也,較之傷寒豈不速而又速哉?雖燥金亦有傷表之症,但傷里者多,以金性沉著之故。燥金入里,木病必剋土,土病則嘔吐、泄瀉之症蜂起矣。
經謂燥極而澤。又謂陽明之上,中見太陰。又謂陽明從中治。蓋謂此也。大抵經絡受邪入臟腑,其來也漸;九竅受邪入臟腑,其來也頓。漸之病,猶可截其前路,不使之進;頓之病,必須急護臟真,速度之退也。
白話文:
現在的人不明白六種氣候(風、寒、濕、暑、燥、火)都能造成疾病,看到外感疾病都統稱為傷寒,並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對待所有的外感疾病。然而,他們不知道傷寒是由皮膚進入到內臟,過程緩慢,除非到達臟腑,否則不會致命。經典上說,傷寒其實都屬於熱病的一種,即使發燒嚴重,也不會致死。但如果是同時受到兩種寒氣侵襲的情況,那就必定會死亡。這是因為兩感,也就是一天內太陽經脈受寒,隨即出現少陰經脈的症狀。少陰是內臟,經典上又說,臟腑生病,病情就非常危急。
至於溫熱、暑氣、濕氣,如果穿過了防線進入血液,影響到了肺和心,這兩個臟器分別主管防線和血液。一旦進入血液,就接近心包,這是心臟的保護層了。經典上說,如果出現胡言亂語或精神失常的症狀,病人就很可能死亡。肺和心都是臟器,這就意味著溫熱和暑氣一開始就可能影響到臟器。溫熱影響太陰,太陰也是臟器。燥氣剋制肝木,而肝木屬於厥陰經,這是臟器的最後一道防線,比起傷寒,這不是更快更迅速嗎?雖然燥氣也會傷害表皮,但更多的是影響內臟,這是因為金屬的特質沉著穩定。當燥氣進入內臟,肝木就會受到剋制,接著脾土也會受到影響,然後嘔吐、腹瀉等症狀就會接踵而來。
經典上說,當乾燥達到極點時,就會出現濕潤。又說在陽明經脈中,可以看到太陰的表現。又說陽明經脈的治療應從中間開始。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總的來說,經絡受到邪氣影響,進入臟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;但如果邪氣通過九竅進入臟腑,那病情就會突然加重。對於漸進的病情,我們可以提前阻斷其發展;對於突然加重的病情,我們必須立即保護臟腑,讓病情快速退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