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三十一、便血論

回本書目錄

三十一、便血論

1. 三十一、便血論

便血一症,今人舍槐花、地榆、生地、丹皮,無二法焉。《金匱》明分遠血、近血。先血後糞曰近血,乃大腸濕熱,治以當歸散;先糞後血曰遠血,乃小腸寒濕,治以黃土湯。黃土湯中用附子峻溫之。即或先後難辨,總有色脈可憑,豈可一概寒涼哉!更有糞之先後俱見血者,當從遠血例治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血便的討論】

血便這種症狀,現在的人大多隻會想到使用槐花、地榆、生地、丹皮等藥材,似乎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。然而,《金匱要略》清楚地將血便分為遠血和近血兩種情況。

如果血在排泄物之前出現,這被稱為近血,通常是由於大腸濕熱所致,應使用當歸散來治療。反之,若血在排泄物之後出現,稱為遠血,這多是小腸寒濕引起,治療上應選擇黃土湯。

黃土湯中加入了附子,具有強烈的溫暖效果。即使有時難以判斷血是在排泄物前還是後,但我們仍可以通過血液的顏色和病人的脈象來判斷,並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寒涼藥材!

此外,也有部分患者在排泄物的前後都會出現血跡,這種情況應按照遠血的案例來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