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二十八、陰常有餘陽常不足論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八、陰常有餘陽常不足論

1. 二十八、陰常有餘陽常不足論

前人有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之論,創為補陰之說。不知陽本該大,陰本該小,前已論之矣。竊思陰苦有餘,陽苦不足也。如一年三百六十日,除去夜分日光不照之陰一百八十日,晝分日光應照之陽實不足一百八十日也,蓋有風雲雨雪之蔽,非陽數較缺乎?一也。再,人附地而生,去天遠,去地近,濕系陰邪,二也。

君子恆少,小人恆多,三也。古來治世恆少,亂世恆多,四也。在上位恆少,在下位恆多,五也。故三教聖人未有不貴陽賤陰者,亦未有不扶陽抑陰者,更未有不尊君父而卑臣子者。陽畏其亢,藏者則吉。坤之初六曰:履霜堅冰至。聖人示戒之早如此,概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前人有種觀點認為,陽氣常有多餘,陰氣常常不足,並因此提倡了補陰的理論。然而,事實上,陽本應充盈,陰本應微弱,這一點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了。我認為,陰其實常過剩,而陽卻常不足。

比如一年三百六十天中,若扣除夜晚時段,日光無法照射的陰暗時段有一百八十天,但實際上,即使在白天,因為風雲雨雪的遮擋,真正能接觸到陽光的日子其實也不足一百八十天,這不就是陽光的數量相對不足嗎?這是第一點。

再者,人是依附在地面上生存的,離天遠,離地近,而濕氣屬於陰邪,這是第二點。

第三點,君子總比小人少,小人比君子多。

第四點,從古至今,太平盛世的年代總是比亂世少。

第五點,身居高位的人永遠比處於低層的人少。

因此,無論是儒家、道家還是佛家的聖人,都沒有不看重陽氣而輕視陰氣的,也沒有不扶助陽氣而抑制陰氣的,更沒有不尊重君王和父親,而輕視臣子和兒子的。對於陽氣,聖人們擔心其過盛,認為藏匿纔是吉祥的。《易經》坤卦初六爻辭所說的「履霜堅冰至」,就是聖人早早給出的警示,由此可見一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