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十九、無論三因皆以胃氣為要論
十九、無論三因皆以胃氣為要論
1. 十九、無論三因皆以胃氣為要論
人之十二經,皆取決於膽,皆聽命於心,皆受養於胃。《內經》謂胃為十二經之海,又謂十二經皆稟氣於胃。秦越人著《難經》,一則曰以胃氣為主,再則曰以胃氣為主,蓋有胃氣者生,無胃氣者死。
余之所以惡人之一以六味補虛,惡丹溪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之論,立數地黃丸,如麥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之類丸者,因黃柏滲濕而瀉相火,知母瀉陽明獨勝之熱,使陽明即有獨勝之熱,可暫瀉而不可久服,久服胃氣必傷,必致不食。試問人之後半生盡不得食,盡服六味丸可活乎?經謂凡甘皆補,凡苦皆瀉。
名曰補之,實則瀉之。視仲景先師之建中純甘以補者,豈非賊盜之與仁人乎!且相火輔君火用事,人之相火,一刻所不能無者,而可盡瀉之乎?即有真陰不足、相火過盛之症,何不輔之以淡菜、海參、鮑魚、龜板、烏雞等多咸少甘、血肉有情之品,又能收納相火者,而必以極苦瀉之乎?麥味地黃,酸甘化陰,肺胃乾燥之症猶有用處,而美其名曰八仙長壽丸,使補陰而可長壽,古謂人非陽氣不生活,竟須改為人非陰液不生活矣;古謂陽不盡不死,陰不盡不仙,須改為陰不盡不死,陽不盡不仙矣。豈非笑話!胃為陽明,經謂陽明如市,諸陽之會也,能生諸陽者也。
補虛重陽者,謂護胃氣而然也。即一切攻外感之邪,與不內外之飲食傷,必須一服註定胃氣,多方以調護之,方為正法,不致有失。
白話文:
[十九、無論三因皆以胃氣為要論]
人的十二條經絡,它們的運作都由膽來決定,都服從心臟的指令,並且都由胃提供養分。《內經》提到,胃是十二經絡的源泉,又說十二經絡全都是從胃獲得能量。秦越人在他的著作《難經》中,一再強調胃氣的重要性,他說有胃氣的人就能生存,沒有的就會死亡。
我之所以反對人們單一使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虛,以及反對丹溪提出的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的理論,並建立多種地黃丸,如麥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等,這是因為黃柏可以幫助排出濕氣並抑制過剩的相火,知母則可以消除陽明經的過高熱度。即使陽明經有過高的熱度,也只能暫時排除,不能長期服用,否則胃氣必定會受損,進而導致食慾下降。試想,如果一個人後半生完全無法進食,只靠六味地黃丸維持生命,這樣可能活下來嗎?經典上說,所有甜的食物都有補益效果,所有苦的食物都有排除效果。
表面上說是在補益,實際上卻是在排除。和仲景先師在建中湯中純粹使用甜的食物來補益相比,這不是像盜賊和好人一樣的差別嗎?再說,相火輔助君火運作,人體的相火,是片刻都不能缺少的,怎麼可以完全排除呢?就算真的有真陰不足、相火過旺的情況,為什麼不輔以淡菜、海參、鮑魚、龜板、烏雞等含鹹味較多、甘味較少,且有血肉的食材,這些食物既能滋養身體,又能收納相火,而非一定要用極苦的藥物來排除呢?
麥味地黃丸,酸甘結合可以滋養陰性,對於肺胃乾燥的症狀還是有一定的療效,但命名為八仙長壽丸,似乎在暗示補陰就可以延年益壽,這和古人認為「人非陽氣不生活」的觀念,豈不是要改為「人非陰液不生活」了嗎?古人認為「陽不盡不死,陰不盡不仙」,是不是也要改為「陰不盡不死,陽不盡不仙」了呢?這不是很荒謬嗎?胃是陽明經的一部分,《內經》提到陽明經就像市場一樣,是各種陽性能量的交匯點,也是產生各種陽性能量的地方。
補充虛弱時重視陽性,就是為了保護胃氣。即使是對抗外感的邪氣,或是消化系統受到飲食的傷害,都必須首先確保胃氣的充足,多方面地調整和保護胃氣,纔是正確的做法,這樣就不會出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