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十九、無論三因皆以胃氣為要論

回本書目錄

十九、無論三因皆以胃氣為要論

1. 十九、無論三因皆以胃氣為要論

人之十二經,皆取決於膽,皆聽命於心,皆受養於胃。《內經》謂胃為十二經之海,又謂十二經皆稟氣於胃。秦越人著《難經》,一則曰以胃氣為主,再則曰以胃氣為主,蓋有胃氣者生,無胃氣者死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十二條經絡,都依賴膽汁的滋養,都聽從心臟的號令,都從胃中獲得營養。

《內經》中提到胃是十二經絡蓄積精氣的海洋,並表示十二經絡都從胃中獲得氣血能量。

秦越人所著的《難經》中,一再強調以胃氣為根本,認為有胃氣的人才能生存,沒有胃氣的人就會死亡。

余之所以惡人之一以六味補虛,惡丹溪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之論,立數地黃丸,如麥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之類丸者,因黃柏滲濕而瀉相火,知母瀉陽明獨勝之熱,使陽明即有獨勝之熱,可暫瀉而不可久服,久服胃氣必傷,必致不食。試問人之後半生盡不得食,盡服六味丸可活乎?經謂凡甘皆補,凡苦皆瀉。

白話文:

我反對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虛,反對丹溪提出的「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」的理論,他創立了許多地黃丸,例如麥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等。

其中,黃柏具有滲濕瀉火的功效,知母能夠瀉除陽明經獨勝的熱症。雖然陽明經偶爾會有獨勝的熱症,但是隻能暫時服用這些藥物來瀉熱,不宜長期服用。長期服用會損傷胃氣,導致食慾不振。如果人後半生都不吃飯,只靠服用六味地黃丸就能活嗎?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凡是甘味的藥補益身體,凡是苦味的藥瀉除熱氣。」

名曰補之,實則瀉之。視仲景先師之建中純甘以補者,豈非賊盜之與仁人乎!且相火輔君火用事,人之相火,一刻所不能無者,而可盡瀉之乎?即有真陰不足、相火過盛之症,何不輔之以淡菜、海參、鮑魚、龜板、烏雞等多咸少甘、血肉有情之品,又能收納相火者,而必以極苦瀉之乎?麥味地黃,酸甘化陰,肺胃乾燥之症猶有用處,而美其名曰八仙長壽丸,使補陰而可長壽,古謂人非陽氣不生活,竟須改為人非陰液不生活矣;古謂陽不盡不死,陰不盡不仙,須改為陰不盡不死,陽不盡不仙矣。豈非笑話!胃為陽明,經謂陽明如市,諸陽之會也,能生諸陽者也。

白話文:

這些所謂的補藥,其實都是瀉藥。看看我們的中醫先師仲景,他的建中純甘丸是用來補益的,難道是壞人與好人的差別嗎?而且心火幫助命火運作,而心火是人體中一刻也不能缺少的,難道可以全部瀉掉嗎?即使有真陰不足、心火過旺的症狀,為什麼不輔助它以淡菜、海參、鮑魚、龜板、烏雞等鹹味少甜味、有血有肉的藥材,這些藥材也能收納心火,為什麼一定要用極苦的藥材瀉掉呢?麥味地黃丸,酸甜味化生陰液,對肺胃乾燥症狀還有點用處,而美其名為八仙長壽丸,說它可以補陰而長壽,古人說:「人沒有陽氣就活不下去」,難道現在要改為「人沒有陰液就活不下去」嗎?古人說:「陽氣沒盡就死不了,陰液沒盡就不能成仙」,難道現在要改為「陰液沒盡就死不了,陽氣沒盡就不能成仙」嗎?這不是笑話是什麼!胃屬陽明經,經書上說陽明經就像市場一樣,是諸陽經的會合之處,它能生發諸陽經氣。

補虛重陽者,謂護胃氣而然也。即一切攻外感之邪,與不內外之飲食傷,必須一服註定胃氣,多方以調護之,方為正法,不致有失。

白話文:

補充陽氣的關鍵在於保護胃氣。也就是說,在治療外感邪氣或飲食過度造成的內外傷時,必須先用藥物調整胃氣,再用各種方法調理,這纔是正確的方法,纔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