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十四、好博而不務精詳論
十四、好博而不務精詳論
1. 十四、好博而不務精詳論
滿眼書集,各家議論,萬有不齊。胸中毫無要領,務博而情不專,學人大病。以之吟風玩月則有餘,以之立天下之大本,了天下之大事則不可。吾見六朝以後之才子,誇多鬥靡,下筆千言,夷考其行,反不如不識字之農夫女子能盡其子臣弟友之道。天地間何樂生此聰明才辨人哉?唐以後之醫家,亦多染此習。
儒家之書,汗牛充棟,雖孔、顏亦不能讀盡今日之書。孔、顏亦無那大工夫讀盡今日之書。蓋孔、顏斷不務虛名而拋荒實德也。儒家之書雖多,而要緊只有經書。經書之中,要緊而又要緊者,莫過於《易經》《四書》。人能身體力行《易經》《四書》之道,他書雖不讀可也。
醫家之書亦不少,而要緊之書,亦只有《內經》《難經》《玉函經》(內三種,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皆存,《卒病論》亡。)《臨證指南》。葉氏博而能精,其不精者十之一二,如不識燥證、誤用桑白皮之類。張隱菴《本草崇原》能識其所以然之故也。拙著《溫病條辨》,補古來一切外感之不足者也。
他如東垣十書,《丹溪心法》、河間三書,可閱而不可讀,以皆有倚於一偏之弊焉。至陶氏六書,則壞道之尤,直不必閱。其他不勝枚舉,要皆不識六氣之全,可參考而不必讀者也。
白話文:
[十四、廣泛學習卻不追求精通的探討]
看到滿目琳瑯的書籍,各路學說百家爭鳴,觀點繁多不一。然而心中對於要點毫無掌握,只追求知識的廣泛而不專注深入,這是學者的通病。用這樣的知識來欣賞風景、品評月色是綽綽有餘的,但若要以此建立天下的大道理,處理天下的大事,卻是力有未逮。我見過自六朝以來的那些才子,他們競相炫耀自己的知識和詞藻,下筆千言,但實際考察他們的行為,反而比不上那些不識字的農夫和婦女能夠完全履行作為兒子、臣民、弟弟、朋友的責任和義務。那麼,上天為何要創造這些聰明伶俐的人呢?自唐代以後的醫生,也多染上了這種習慣。
儒家的書籍多到可以讓牛馬汗流浹背,即使孔丘和顏回也無法看完今日所有的書。孔丘和顏回並沒有那樣大的精力去讀完今日所有的書。因為他們絕對不會為了虛名而拋棄實際的道德。儒家的書籍雖然多,但最關鍵的只有經書。在經書中,最重要且更為關鍵的,莫過於《易經》和《四書》。一個人如果能夠身體力行《易經》和《四書》的道理,其他的書籍即使不讀,也無妨。
醫學的書籍也不少,但最關鍵的書籍,也只有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玉函經》(其中,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都還存在,但《卒病論》已經失傳。)以及《臨證指南》。葉氏的學問廣博且能達到精通,他的學問中不精確的部分僅佔十分之一二,例如對於燥證的認知不足,以及誤用桑白皮等。張隱菴的《本草崇原》能理解藥材之所以能產生療效的原因。我寫的《溫病條辨》,則彌補了古往今來所有外感疾病治療上的不足。
除此之外,像李杲的十本書籍,《丹溪心法》、劉完素的三本書籍,可以瀏覽但不必深入研讀,因為它們都有偏向某一側面的缺點。至於陶氏的六本書籍,則是破壞醫道的最嚴重的例子,直接不用閱讀。其他類似的書籍不勝枚舉,但大多數都未能全面理解六氣的運作,可以參考但不必深入研讀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