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十二、診病以現症為主不必拘執古方論

回本書目錄

十二、診病以現症為主不必拘執古方論

1. 十二、診病以現症為主不必拘執古方論

診病者,全在確識病情之寒熱、虛實、燥潤,再能精察藥性,有是病即有是藥,無是病即無是藥,有是病,雖險絕之藥亦敢用,無是病,雖平淡之品亦不敢妄加,再無不效之理。有現症雖同,而所以致病之由不同者,斷不可執定古方如是用,後學敢移易哉?如陰吹一症,《金匱》用豬膏發煎,取其氣血俱潤也。注謂腸胃俱槁,故用純潤。

余凡治陰吹者三,皆與原方相反,無不神效。其一面青唇白,舌白滑,不食不便,脈則兩至,腸雖槁而胃不槁,因重用半夏、桂枝、廣皮、枳實,使胃中之積飲下行大腸而愈;其一泄瀉腹痛,知腸亦不槁矣,蓋寒濕為病,大用分利、溫腑陽而愈;其一少腹久痛而致陰吹,脈弦緊,竊思如男子小腸疝氣者然,因大用溫通下焦而愈。皆非豬膏發煎之症,設使不能變通,三症皆不愈矣。

白話文:

在診治病症時,最重要的是能精確地辨別出病人的病情,包括是否屬寒熱、虛實、燥濕等情況。進一步來說,要對藥材性質有深入理解,什麼樣的病症就該使用相應的藥物,沒有這種病症就不該使用這種藥物。即便藥物性質劇烈,只要對症,就敢於使用;反之,即使藥物性質平和,若不對症,也不敢輕易加入,這樣治療效果自然會顯著。

雖然有些病症表面看起來相似,但導致這些病症的原因可能不同,我們絕不能死守古方,認為古人如此用方,後人怎麼可以改變呢?例如「陰吹」這一種病症,《金匱要略》中用豬膏發煎來治療,是因為此方能滋潤氣血。注釋中指出,這是因為腸胃都乾燥,所以需要滋潤。

我治療過三個「陰吹」的病例,用的都是與《金匱》原方完全不同的方法,但結果都極其有效。其中一個病人面色蒼白、舌苔白滑,不想吃東西且大便不通暢,脈象顯示兩處異常,腸道雖乾燥但胃部並未乾燥,因此大量使用半夏、桂枝、廣皮、枳實,讓胃中的積水順利排入大腸,病癥得以緩解;另一個病人有腹瀉腹痛的症狀,由此可知腸道也未乾燥,這是由寒濕引起的病症,於是大量使用分利法及溫暖腑臟的藥物,病癥得以緩解;還有一個病人長期小腹疼痛導致陰吹,脈象緊繃,我聯想到男性小腸疝氣的情況,於是大量使用溫通下焦的藥物,病癥得以緩解。這些都不是適用豬膏發煎的病症,如果不懂得靈活變通,這三個病例都不可能被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