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病書》~ 五、三元氣候不同論
五、三元氣候不同論
1. 五、三元氣候不同論
三元氣候不同,亦猶四時之候不同也。上元之明醫,其用藥必能合上元之氣;中元之明醫,其用藥必能調中元之偏;下元之明醫,其用藥必能矯下元之弊。三元一百八十年,人多無是長壽,不能遍歷三元。四時則每年一周,醫可借四時以測三元矣。如初春去寒未遠,換大毛之衣為小毛之服,仲春則著棉衣,季春則換單夾,夏則紗葛,秋則由葛而單夾,而棉而皮,冬則復用大毛矣。
如仲景,明醫也,其作《傷寒論》,原為建安紀年下元甲子傷寒頗多,不忍宗族之死、君親之病而作也。後世不問何氣為病,而一以傷寒之法治四時之病。亦自覺不合,遂人各注一傷寒書。而悉以傷寒名書,試問置風、火、暑、濕、燥五氣於何地?「傷寒」二字,顧名思義,六氣本不全也。
餘生於中元戊寅,癸丑年,溫疫大行,余著《溫病條辨》,以正用傷寒法治溫病之失;及至下元甲子以後,寒病頗多。辛巳年,燥疫大行,死者無算,余作霹靂散以救之,又補燥金勝氣論一卷,附《溫病條辨》後。近日每年有燥金症。是餘一人之身,歷中元則多火症,至下元則多寒症、燥症,豈可執一家之書以醫病哉!
白話文:
[五、關於三元氣候差異的理論]
氣候在三元中各有不同,這就像四季的氣候也會有所變化一樣。上元時期的高明醫生,他們使用藥物時,必定會配合上元的氣候特徵;中元時期的高明醫生,他們使用藥物時,必定能調整中元的氣候偏差;下元時期的高明醫生,他們使用藥物時,必定能糾正下元的氣候問題。三元共計180年,但大多數人的壽命都不到這麼長,無法親身體驗完整的三元變化。然而四季每年循環一次,醫生可以透過觀察四季來推測三元的氣候。
比如張仲景,他是一位高明的醫生,他寫《傷寒論》的初衷,是因為在建安年間下元甲子時,當時的傷寒病非常嚴重,他不忍看到親族和國君親屬受病痛折磨,因此創作此書。但後世的醫生卻不考慮當時的氣候因素,一律用《傷寒論》的療法來治療四季中的各種疾病。他們自己也感覺到這種做法不合適,於是各自注釋一本《傷寒論》。但這些注釋版仍然沿用"傷寒"之名,試問,這樣做如何能妥善處理風、火、暑、濕、燥五種氣候因素呢?"傷寒"二字,從字面上理解,它原本並不能涵蓋所有六種氣候。
我出生於中元的戊寅和癸丑年,那時溫疫盛行,所以我撰寫了《溫病條辨》,以糾正用《傷寒論》來治療溫病的錯誤。等到下元甲子之後,寒性疾病開始增多。辛巳年,燥疫大肆流行,死亡人數無法計算,我創製了霹靂散來應對,同時補充了一卷《燥金勝氣論》,附在《溫病條辨》的後面。近年來,每年都有燥金症出現。在我一個人的生涯中,經歷中元時多是火症,到了下元則多是寒症和燥症,怎麼可能僅憑一本書就能治所有病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