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一 (3)
卷之一 (3)
1. 穴法歌括
手少陰心有九穴,極泉青靈少海接,靈道通里陰郄連,神門少府少衝絕。
白話文:
手少陰心經總共有九個穴位,首先開始於極泉穴,接著是青靈穴與少海穴相連接,再來是靈道穴、通裏穴和陰郄穴相連,最後以神門穴、少府穴及少衝穴作結。
2. 手太陽小腸經圖論
經云: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其體長三丈二尺,左回疊十六曲,其上口接胃之下口,其下口接大腸之上口。在臍上二寸水分,至是泌別清濁,其水液清者入膀胱,渣滓濁者下大腸。在干為丙,在支司巳,在五行屬火,在八卦為離。與手少陰心相為表裡,其經多氣而少血。
起於小指端之少澤穴,由此手指外側之前谷、後谿上腕,出踝中,歷腕骨、陽谷、養老,自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,出肘內側兩骨之間,歷少海,上循臑外後廉,行手陽明、少陽之外,上肩,循肩貞、臑俞、天宗、秉風、曲垣、肩外俞、肩中俞諸穴,上會於督之大椎,分左右相交於兩肩上,由此入足陽明之缺盆,循肩,向腋下行,當任脈膻中之分絡心,循胃系,下膈,過任之上脘、中脘,抵胃,下行任脈之外,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。
其支者,從胃之缺盆循頸之天窗、天容,上頰,挾顴髎,上至目外角之銳眥,過足少陽之瞳子髎,卻入耳中之聽宮而終。其為病也,咽痛,項腫,不可以回顧,肩似撥,腰似折,或耳淋澀。盛則脈大再倍於寸口,虛則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經典上說,小腸是身體中負責接收和儲存食物的地方,食物在此被進一步消化吸收。它的全長約有三丈二尺,左邊部分會形成十六個彎曲,上端連接胃的出口,下端則連接到大腸的入口。它在肚臍上方二寸水分的位置,負責分離食物中的清與濁,清水會被送到膀胱,而殘渣則會進入大腸。在天干中對應的是丙,在地支中對應的是巳,在五行中屬於火,在八卦中對應離卦。它和手少陰心經互為表裡,其特徵是氣多血少。
手太陽小腸經起始於小指末端的少澤穴,沿著手指外側經過前谷和後谿穴,到手腕處,穿過踝骨中間,經過腕骨、陽谷和養老等穴位,從養老穴直上,沿著手臂骨下緣的支正穴,穿過肘部內側的兩塊骨頭之間,經過少海穴,再沿著上臂後側,行走在手陽明和手少陽經脈的外側,上行至肩部,沿著肩貞、臑俞、天宗、秉風、曲垣、肩外俞和肩中俞等穴位,向上匯聚到督脈的大椎穴,然後在兩肩上方交錯,由此進入足陽明經的缺盆穴,沿著肩膀,向下經過腋下,到達任脈的膻中穴,此處經脈分支連接到心臟,再沿著胃部,穿過膈肌,經過任脈的上脘和中脘穴,到達胃部,然後沿著任脈外側,到達肚臘上方二寸的位置,此處即為小腸的部位。
其分支,從胃部的缺盆穴沿著頸部,經過天窗和天容穴,上行至臉頰,夾住顴髎穴,再上行至眼睛外角的銳眥穴,穿過足少陽經的瞳子髎穴,再退回進入耳朵中的聽宮穴,至此結束。當這條經脈發生疾病時,可能出現咽喉疼痛、頸部腫脹、無法轉頭、肩部僵硬、腰部像被折斷的感覺,或是耳朵有堵塞感。當這條經脈的氣血旺盛時,其脈搏會比寸口脈大兩倍,若氣血虛弱,則脈搏反而會比寸口脈小。
3. 其穴一十有九
少澤(在手小指外側端,去爪甲角一分陷中),前谷(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),後谿(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),腕骨(在手外側,腕前起骨後陷中),陽谷(在手外側,腕中兌骨下陷中),養老(在手踝骨上一空,腕後一寸陷中),支正(在腕後五寸),少海(在肘內大骨外,去肘端五分陷中),肩貞(在肩曲胛下,兩骨解間,手陽明肩髃後陷中),臑俞(在手少陽肩髎後,大骨下,胛上廉陷中),天宗(在秉風后,大骨下陷中),秉風(在手少陽天髎外,肩上小髃後,舉臂有空),曲垣(在肩中央曲胛陷中,按之應手痛),肩外俞(在肩胛上廉,去脊三寸陷中),肩中俞(在肩胛內廉,去脊二寸陷中),天窗(在頸大筋前,曲頰下,手陽明扶突後,動脈陷中),天容(在耳曲頰後),顴髎(在面鳩骨下廉,兌骨端陷中),聽宮(在耳中珠子,大如赤小豆樣)
白話文:
- 少澤:位於小指外側末端,距離指甲角約一分處的凹陷中。
- 前谷:在小指外側第一關節前方的凹陷中。
- 後谿:在小指外側第一關節後方的凹陷中。
- 腕骨:在手的外側,手腕前方的隆起骨後方凹陷中。
- 陽谷:在手的外側,手腕中間對骨下方的凹陷中。
- 養老:在手肘骨上方的一個空隙,手腕後方一寸的凹陷中。
- 支正:在手腕後方五寸的位置。
- 少海:在肘部內側的大骨外側,離肘尖五分的凹陷中。
- 肩貞:在肩部彎曲處胛骨下,兩骨交會間,手陽明經絡的肩髃穴後方的凹陷中。
- 臑俞:在手少陽三焦經的肩髎穴後方,大骨下,胛骨上方凹陷中。
- 天宗:在秉風穴後,大骨下的凹陷中。
- 秉風:在手少陽三焦經的天髎穴外,肩部上方小髃穴後,舉臂可見一空隙。
- 曲垣:在肩部中央,肩胛骨下方的凹陷中,按壓時會感到疼痛。
- 肩外俞:在肩胛骨上方,離脊椎三寸的凹陷中。
- 肩中俞:在肩胛骨內側,離脊椎二寸的凹陷中。
- 天窗:在頸部大筋前方,頰部彎曲下方,手陽明大腸經的扶突穴後,動脈旁的凹陷中。
- 天容:在耳部曲頰後方。
- 顴髎:在面部鳩骨下方,對骨端的凹陷中。
- 聽宮:在耳道中,形狀像一顆紅色的小豆。
4. 穴法歌括
手太陽穴一十九,少澤前谷後谿偶,腕骨陽谷養老連,支正少海肩貞走,臑俞天宗接秉風,曲垣肩外肩中守,天窗天容與顴髎,終於耳中聽宮所。
白話文:
手太陽小腸經總共有十九個穴位,起始於少澤穴,接著是前谷穴和後谿穴,這三個穴位置相對應。然後經過腕骨穴、陽谷穴,連接到養老穴,再沿著支正穴、少海穴到達肩貞穴。再從臑俞穴、天宗穴,連接到秉風穴。之後經過曲垣穴、肩外穴、肩中穴。最後通過天窗穴、天容穴以及顴髎穴,最終結束在耳中的聽宮穴。
換句話說,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路徑,由十九個穴位組成,從少澤穴開始,一路連接到終點的聽宮穴。
5. 足太陽膀胱經圖論
經云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其體重九兩二銖,縱廣二寸,居腎下之前,大腸之側,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所小腸下口,乃膀胱之上際也,水液由此滲入焉。在干屬壬,在支司亥,在五行屬水,在八卦為坎。與足少陰相為表裡,其經多血而少氣。
起於目內眥睛明穴,上額,循攢竹,過督之神庭,歷曲差、五處、承光、通天,自通天斜行,左右相交於巔上督脈之百會,由此分一支抵耳上角,過足少陽之率谷、浮白、竅陰,散養於諸經。
其直者,由通天穴循絡郄、玉枕,入絡腦,復出,下項抵天柱,自天柱而下通督之大椎、陶道,卻循肩膊內,挾脊兩旁下行,歷大杼、風門、肺俞、厥陰俞、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膽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腎俞、大小腸俞、膀胱俞、中膂內俞、白環俞,由是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,屬膀胱。由腰中又分支,循腰骸,下挾脊,歷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(腰髀,即腰監骨。
蓋人之脊椎骨有二十一節,自十六椎節而下,為腰監骨所掩附而入髎穴。所謂上、次、中、下諸髎,即夾脊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之空也)出會陽(在尾髎骨兩旁,則二十一椎骨乃復見而終),下貫臀,至承扶、殷門、浮郄、委陽,入膕中之委中穴(腓腸上,膝後曲處謂之膕),又一正支自天柱而下,從膊左右別行(夾脊兩旁第三行,相去各三寸許),下貫胛膂,歷附分、魄戶、膏肓、神堂、譩譆、膈關、魂門、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、秩邊,下歷尻臀,過足陽明之髀樞(股外為髀,楗骨之下即髀樞也),循髀外後廉,髀骨之裡、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,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。
正支者下行,循合陽,下貫腨內,歷承筋、承山、飛揚、附陽,出外踝後之崑崙、僕參、申脈、金門,循京骨、束骨、通谷,至足小指外側端之至陰穴,以交於足少陰經。其為病也,目似脫,項似拔,脊痛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似結,腨如裂,狂,瘧,癲疾,頭囟項痛,目黃,淚出,鼿衄,項、背、腰、尻、膕、腨、腳皆痛,小指不用。盛則人迎脈大再倍於寸口,虛則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學中的「足太陽膀胱經」。內容如下:
膀胱是身體中的「州都之官」,負責儲存身體的津液。它位於腎臟前方,大腸側邊,就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位置,也就是小腸的出口處,水液就是從這裡進入膀胱。在天干中對應壬,在地支中掌管亥,五行中屬於水,在八卦中為坎卦。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互為表裡,且此經脈血多氣少。
足太陽膀胱經起始於眼睛內側的睛明穴,向上到額頭,經過攢竹穴,通過督脈的神庭穴,接著經過曲差、五處、承光、通天等穴位,再從通天穴斜向頭頂,左右交錯在督脈的百會穴上。從這裡分出一支到達耳朵上角,再通過足少陽膽經的率谷、浮白、竅陰等穴,滋養全身各經脈。
直線走行的部分,從通天穴開始,沿著郄穴、玉枕穴進入腦部,再出來,向下到頸項的天柱穴,然後向下通過督脈的大椎、陶道穴,再沿著肩膀內側,夾著脊椎兩側向下,經過大杼、風門、肺俞、厥陰俞、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膽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腎俞、大小腸俞、膀胱俞、中膂內俞、白環俞等穴位,到腰部中間,進入脊椎,聯繫腎臟,屬於膀胱。
從腰部中間又分出一支,沿著腰骨,向下夾著脊椎,經過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等穴位,最後到達會陽穴。再向下穿過臀部,到達承扶、殷門、浮郄、委陽等穴,進入膕中的委中穴。另一支正線從天柱穴向下,從肩膀左右分開行走,沿著脊椎兩側第三排,相距約三寸,向下穿過胛膂,經過附分、魄戶、膏肓、神堂、譩譆、膈關、魂門、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、秩邊等穴,再向下經過臀部,越過足陽明胃經的髀樞穴,沿著大腿外側後緣,大腿骨的內側,承扶穴外側一寸五分的位置向下,與前面進入膕中的部分匯合。
主脈下行,經過合陽,穿過小腿內側,經過承筋、承山、飛揚、附陽等穴,出現在外踝後方的崑崙、僕參、申脈、金門等穴,沿著京骨、束骨、通谷等穴,到達腳小趾外側末端的至陰穴,交換到足少陰腎經。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,可能會有眼睛像要脫落,頸項像被拉扯,脊椎疼痛,腰部像折斷,大腿不能彎曲,膕部像被纏住,小腿像被撕裂,精神失常,瘧疾,癲癇,頭痛,頸項痛,眼睛黃,流淚,鼻出血,頸項、背部、腰部、臀部、膕部、小腿、腳都痛,小趾無力等症狀。如果經脈旺盛,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兩倍;若經脈虛弱,人迎脈則會比寸口脈小。
6. 其穴六十有三
7. 穴法歌括
足太陽經六十三,睛明攢竹曲差當,五處承光通天位,絡郄玉枕天柱安,大杼風門肺俞立,厥陰心俞膈俞接,肝俞膽俞連脾俞,胃俞三焦腎俞繼,大腸小腸及膀胱,中膂白環五俞穴,又有上次中下髎。
會陽承扶殷門列,浮郄委陽委中排,復上附分魄戶側,膏肓神堂連譩譆,膈關魂門中陽綱依,意舍胃倉肓門附,志室胞肓秩邊屬,合陽承筋共承山,飛揚附陽崑崙戶,僕參申脈續金門,京骨束骨通谷助,小指外側終至陰,六十三穴於此杜。
白話文:
足太陽經絡總共有六十三個穴位,從眼眶內角的睛明穴開始,接著是眉毛內端的攢竹穴,再到頭頂的曲差穴。往上還有五處、承光、通天等穴,再來是絡郄和玉枕穴,以及天柱穴。大杼、風門、肺俞穴位於背部,接著是厥陰、心俞和膈俞穴。跟著的是肝俞、膽俞、脾俞穴,然後是胃俞、三焦和腎俞穴。大腸、小腸、膀胱的穴位也在其中,包括中膂、白環以及五個俞穴,還有上次、中次、下次和下髎穴。
會陽、承扶、殷門、浮郄、委陽、委中等穴也包含在內。此外,附分、魄戶、膏肓、神堂、譩譆、膈關、魂門、中陽、綱依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、秩邊等穴也屬於這條經絡。再往下有合陽、承筋、承山、飛揚、附陽、崑崙、僕參、申脈、金門、京骨、束骨、通谷等穴,最後到小指外側的至陰穴,足太陽經的六十三個穴位便在此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