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)

1. 卷之一

闌門,謂大、小二腸會處也,自此泌別清濁,水穀分焉。

一名分水。謂水穀承受於闌門,水則滲入膀胱為溺,谷之滓穢則自闌門傳送大腸而為便。

肛門,言其處似車肛之形,故以命名,即廣腸、洞腸也。

一名魄門。主受大腸之谷,大便出焉。其繫上通於心,下通於腎,水火相濟,乃化血收精之本。

白話文:

【卷之一】

闌門,指的是大腸和小腸交匯的地方,在這裡進行水分和養分的分離,水分和食物纖維由此被區分開來。

另一個名字叫做分水,意指食物和水分在闌門接受分配,水分會滲入膀胱成為尿液,食物中的殘渣則由闌門送往大腸,形成排泄物。

肛門,因其形狀類似車軸,因此以此命名,也稱為廣腸或洞腸。

另一個名稱為魄門。主要接收來自大腸的食物殘渣,排泄物由此排出。它的連接處向上與心臟相通,向下與腎臟相通,水火互相調節,是製造血液和吸收精華的根本。

2. 手太陰肺經圖論

經云: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,乃氣之本,魄之居,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。其位西,其時秋,其色白,其脈澀而短,其音商,其數九,其臭腥,其惡寒,其聲哭。在七情為憂,憂傷氣,喜勝憂。在六氣為暑,暑傷皮毛,涼勝暑。在五味為辛,辛傷肺,苦勝辛。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以辛瀉之。

在干為辛,在支司申,在八卦為乾,在五行屬金。其外喉、鼻。其形似蓋四垂,六葉兩耳,附著於脊之第三椎,中有二十四空行列,以分布諸藏府清濁之氣,而為五藏華蓋。經氣多而少血。

其脈起於中焦,受足厥陰之交,由是循任脈之外及足少陰經脈之裡,以次下臍,當臍上一寸任之水分穴繞絡大腸,復行本經之外,上循胃口,迤邐上膈,而會屬於肺藏,循肺系,出而橫行胸部四行之中府、雲門,以出腋下,下循臑內,歷天府、俠白,行手少陰心之前,下入肘中,抵尺澤,循臂內上骨之下廉,歷孔最、列缺穴,入寸口之經渠、太淵,以上魚際,出大指之端少商穴而終。其支者,從腕後列缺穴達次指內廉,出其端,而交於手陽明。

其為病也,肺脹,膨膨然喘咳,缺盆中痛,咳嗽,上氣,喘渴,煩心,胸滿,臑臂內前廉痛,掌中及皮毛熱。盛則寸口脈大三倍於人迎,虛則反小於人迎也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上說,肺就像是身體中的宰相,負責管理身體的生理活動,是呼吸的根基,魂魄的住所。它的健康狀況反映在皮膚和毛髮上,與西方、秋季、白色、澀短的脈象、商音、數字九、腥味、對寒冷的敏感以及哭泣的聲音相關。在七情中,憂慮影響肺部,但喜悅可以克服憂慮。在六氣中,酷暑傷害皮毛,但涼爽能勝過暑熱。在五味中,辛辣對肺有害,但苦味可以抑制辛辣。肺部希望收斂,因此應該多吃酸性食物來幫助它,酸性食物可以滋補肺部,而辛辣食物則有助於排泄。

在天干中與辛相應,在地支中與申相應,在八卦中屬乾,在五行中屬金。肺部外部連接喉嚨和鼻子,形狀像一個四周下垂的蓋子,有六片葉子和兩隻耳朵,附著在脊椎的第三個椎骨上,其中有二十四個空隙,用來分配各臟腑的清濁之氣,成為五臟的保護罩。肺部的氣流多,血液流量少。

它的脈絡起始於中焦,接受足厥陰肝經的交匯,沿著任脈的外側和足少陰腎經的內側,依次向下到達肚臍,然後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繞過大腸,再沿著胃部,向上穿過膈肌,匯聚並屬於肺臟,沿著肺部組織,橫向行進,穿過胸部的中府、雲門,再從腋下穿出,沿著上臂內側,經過天府、俠白,穿過手少陰心經的前方,向下進入肘部,抵達尺澤,沿著手臂內側的上骨下方,經過孔最、列缺穴,進入寸口的經渠、太淵,然後向上至魚際,最後從大拇指尖端的少商穴結束。其中一條分支,從手腕後方的列缺穴延伸到第二手指的內側,從指尖結束,然後交接到手陽明大腸經。

當肺部生病時,可能會出現肺脹,胸部膨脹且呼吸困難,鎖骨上方疼痛,咳嗽,上氣不接下氣,喘息渴望,心情煩躁,胸部滿悶,上臂內側前方疼痛,手掌和皮膚毛髮熱。當病情嚴重時,寸口脈搏比人迎脈大三倍;當病情虛弱時,則相反,寸口脈搏比人迎脈小。

3. 其穴一十有一

中府(在雲門下一寸,乳上三肋間,應手動脈陷中),雲門(在巨骨下,挾氣戶傍一寸陷中,動脈應手,舉臂取之),天府(在雲門下三寸,臑內廉,動脈中),俠白(在天府下,去肘五寸,動脈中),尺澤(在肘中,約動脈中),孔最(在腕上七寸即是),列缺(去腕側上寸許,食指末陷中),經渠(在寸口陷中是),太淵(在掌後陷中),魚際(在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),少商(在大指內側,去爪甲如韭葉,白肉宛宛中)

白話文:

  1. 中府穴:位於雲門穴下方約一寸處,具體在乳頭上方且於第三根肋骨之間,按壓會有脈搏跳動感覺的地方。
  2. 雲門穴:在巨骨穴下方,靠近氣戶穴旁邊約一寸深陷處,抬高手臂就能找到此穴,按壓時能感受到脈搏。
  3. 天府穴:在雲門穴下方約三寸處,即手臂內側,按壓時能感受到脈搏的地方。
  4. 俠白穴:位於天府穴下方,距離肘部五寸,按壓時能感受到脈搏的位置。
  5. 尺澤穴:在肘部中央,按壓能感受到脈搏跳動的地方。
  6. 孔最穴:在手腕上方七寸的位置。
  7. 列缺穴:在手腕側上方約一寸左右,具體在食指末端凹陷中。
  8. 經渠穴:在寸口(手腕脈搏跳動的地方)的凹陷中。
  9. 太淵穴:在手掌後方的凹陷中。
  10. 魚際穴:在大拇指根部內側,於散脈中的位置。
  11. 少商穴:在大拇指內側,距離指甲約如韭菜葉寬度的地方,具體在白色肉質部分的中心。

4. 穴法歌括

手太陰經太陰肺,中府雲門天府列,俠白尺澤孔最連,列缺經渠太淵接,仍有魚際與少商,終於大指端內側。

白話文:

「手太陰肺經的穴道,首先從中府穴開始,接著是雲門穴和天府穴。之後跟著的是俠白穴、尺澤穴和孔最穴,再來是列缺穴、經渠穴和太淵穴相連。最後,還有魚際穴和少商穴,這條經脈最終在大拇指的內側端點結束。」

5. 手陽明大腸經圖論

經云:大腸者,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其體長二丈一尺,廣四寸,當臍右回十六曲,其上口接小腸之下口。在干為庚,在支司酉,在五行屬金,在八卦為兌。與手太陰肺相為表裡,其經氣血俱多。

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,受手太陰經之交,行陽之分,由是循次指之上廉,歷二間、三間,以出合谷兩骨之間,復上入陽谿兩筋之中,自陽谿而上,循臂上廉之偏歷、溫溜、下廉、上廉、三里,入肘外廉之曲池,循臑外前廉,歷肘髎、五里、臂臑,絡手少陽之臑會,上肩,至本經之肩髃,出肩髃之前廉,循巨骨上行,會督之大椎,由大椎而下入足陽明之缺盆,循足陽明之外,絡繞肺藏,復下膈,當胃經天樞之分會屬於大腸。

其支者,自缺盆上行於頸,循天鼎、扶突,上貫於頰,入下齒縫中,由齒縫復出,夾兩口吻,相交於人中之分,左脈之右,右脈之左,上夾鼻孔,循禾髎、迎香而終,以交足之陽明。其為病也,齒痛,䪼腫。或目黃,口乾,大便秘,或大指次指痛不用。盛則人迎大三倍於氣口,虛則反小於氣口也。

白話文:

經典提到:大腸是負責傳遞和導引食物殘渣的器官,它將食物轉化為糞便排出體外。大腸全長約六公尺,寬約十公分,位於肚臍右側,並有十六個彎曲部分。其上端與小腸相連。在天干中對應的是「庚」,地支中對應的是「酉」,五行中屬金,八卦中代表「兌」卦。大腸與手太陰肺經互為表裡,其經絡中的氣血都十分旺盛。

大腸經起始於食指末端的商陽穴,從手太陰肺經接續而來,沿著食指上緣,經過二間、三間穴,到達合谷穴,即拇指與食指間的凹陷處。再向上進入陽谿穴,沿著手臂上緣,經過偏歷、溫溜、下廉、上廉、三里等穴位,進入肘部外側的曲池穴,沿著上臂外側前緣,經過肘髎、五里、臂臑等穴位,與手少陽三焦經的臑會穴相交,然後上行至肩部的肩髃穴,再向前緣行進,經過巨骨穴,會合督脈的大椎穴,再向下進入足陽明胃經的缺盆穴,沿著足陽明胃經外側,繞過肺臟,再下降至膈膜,與胃經的天樞穴相會,進而連接到大腸。

其分支經絡,自缺盆穴上行至頸部,沿著天鼎、扶突穴,上穿過頰部,進入下齒縫,再從齒縫出來,夾住嘴脣,兩邊的脈絡在人中穴相交,左脈向右,右脈向左,再向上夾住鼻孔,經過禾髎、迎香穴,最終與足陽明胃經相交。如果大腸經出現問題,可能會導致牙痛、頸部腫脹。也可能出現眼睛發黃、口乾、便祕,或者食指疼痛無法使用的情況。當大腸經氣血過盛時,人迎穴會比氣口穴大三倍,氣血不足時,則人迎穴反而比氣口穴小。

6. 其穴有二十

商陽(在手大指次指內側,去爪甲如韭葉許),二間(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內側陷中),三間(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是),合谷(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陷中),陽谿(在腕中上側兩筋陷中),偏歷(在腕中後三寸是),溫溜(在腕骨後,小士六寸,大士五寸),下廉(在輔骨下,去上廉一寸),上廉(在三里下一寸是),三里(在曲池下二寸,按之肉起),曲池(在肘外輔骨,屈肘屈骨之中,以手拱胸取之),肘髎(在肘大骨外廉陷中是),五里(在肘上三寸,行向里大脈中),臂髃(在肘上七寸),肩髃(在肩端兩骨陷者宛宛中,舉臂取之有空),巨骨(在肩端上行,兩叉骨間陷中),天鼎(在頸缺盆,直扶突後一寸),扶突(在足陽明氣舍之後一寸五分,仰而取之,又云,在人迎後一寸五分是),禾髎(在鼻孔下之,人中旁五分),迎香(在禾髎上一寸,鼻孔旁五分)

白話文:

  1. 商陽穴:位於手的食指側邊,距離指甲邊緣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。
  2. 二間穴:在手的食指本節內側的凹陷處。
  3. 三間穴:在食指本節後方內側的凹陷處。
  4. 合谷穴:在手的食指和拇指之間的骨頭凹陷處。
  5. 陽谿穴:在手腕上方側邊兩條筋的凹陷處。
  6. 偏歷穴:在手腕後方三寸的位置。
  7. 溫溜穴:在腕骨後方,對於小孩來說約六寸,成人則為五寸的地方。
  8. 下廉穴:在輔骨下方,離上廉穴一寸的位置。
  9. 上廉穴:在三里穴下方一寸的地方。
  10. 三里穴:在彎肘時,曲池穴下方二寸,按壓會使肌肉隆起的地方。
  11. 曲池穴:在肘部外側的輔骨,當你彎曲肘部時,可以找到它在彎曲骨頭的中間,將手環抱在胸部就可以找到這個位置。
  12. 肘髎穴:在肘部大骨外側的凹陷處。
  13. 五里穴:在肘部上方三寸,朝向內側的大動脈中。
  14. 臂髃穴:在肘部上方七寸的地方。
  15. 肩髃穴:在肩膀末端,兩塊骨頭凹陷處,抬起手臂就可以找到其中的空隙。
  16. 巨骨穴:在肩膀末端向上,兩塊交叉骨頭間的凹陷處。
  17. 天鼎穴:在頸部的缺盆部位,直對扶突穴後一寸的位置。
  18. 扶突穴:在足部陽明經絡的氣舍穴後一寸五分,當你仰頭時就可以找到它,另一種說法是在人迎穴後一寸五分的位置。
  19. 禾髎穴:在鼻孔下方,人中旁邊五分的位置。
  20. 迎香穴:在禾髎穴上方一寸,鼻孔旁邊五分的地方。

7. 穴法歌括

手陽明經二十穴,商陽二間三間列,合谷陽谿偏歷排,溫溜下廉上廉位,三里曲池接肘髎,五里臂臑肩髃穴,巨骨天鼎接扶突,禾髎迎香二十備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大腸經總共有二十個穴位,分別是:商陽、二間、三間依次排列,然後是合谷、陽谿、偏歷一列,接著是溫溜、下廉、上廉的位置,再來是足三里、曲池,連接到肘髎,之後是五里、臂臑和肩髃這些穴位,再往後則是巨骨、天鼎,然後連接到扶突,最後是禾髎和迎香,加起來一共二十個穴位,組成了手陽明經的穴道系統。

8. 足陽明胃經圖論

9. 其穴四十有五

承泣(在目下七分,直瞳子是),四白(在目下一寸,直瞳子),巨髎(在夾鼻孔旁八分,直瞳子地倉在口吻旁四分是),大迎(在曲頷前一寸二分,骨陷中動脈),頰車(在耳下曲頰端陷中),下關(在膽之客主人下,耳前動脈下廉,合口有空,開口則閉),頭維(在額前髮際,膽之本神旁一寸五分,督之神庭旁四寸五分),人迎(在頸下,挾結喉旁一寸五分,脈動應手),水突(在頸下大筋前,直人迎,下氣舍上),氣舍(在頸,直人迎下,挾天突陷中),缺盆(在肩下前而橫骨陷中),氣戶(在手陽明巨骨下,足少陰之俞府旁二寸陷中),庫房(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而取之),屋翳(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而取之),膺窗(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),乳中(當乳頭即是),乳根(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而取之),不容(在腎之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),承滿(在不容下一寸是),梁門(在承滿下一寸),關門(在梁門下一寸),太乙(在關門下一寸),滑肉門(在太乙下一寸),天樞(在挾臍二寸),外陵(在天樞下一寸是),大巨(在外陵下一寸),水道(在大巨下一寸是),歸來(在水道下一寸),氣衝(一名氣街。

在歸來下、鼠蹊上一寸,動脈應手宛宛中,上穴自氣戶至乳根去中行各四寸,自不容至滑肉門去中行各二寸,自天樞至歸來去中行各二寸),髀關(在膝上伏兔後交叉中),伏兔(在膝上六寸起肉,正跪坐而取之),陰市(在膝上三寸,伏兔下陷中,令人拜而取之),梁丘(在膝上二寸,兩筋間),犢鼻(在膝髕下,胻骨上,骨解大筋中),足三里(在膝眼下三寸,胻骨外,大筋肉宛宛中,舉足取之。

極重按之,則跗上動脈為之止矣),上廉(在三里下三寸,舉足而取之),條口(在下廉上一寸,舉足而取之),下廉(在條口下一寸,舉足取之),豐隆(在外踝上八寸,下胻外廉陷中。

別走太陰),解谿(在衝陽後一寸五分,腕上陷中),衝陽(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,去陷谷三寸),陷谷(在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後陷中),內庭(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),厲兌(在足大指次指,去爪甲如韭葉。古本上廉、下廉各有巨虛二穴)。

白話文:

  • 承泣穴:位於眼睛下方約0.7公分,正對瞳孔。
  • 四白穴:位於眼睛下方約1公分,正對瞳孔。
  • 巨髎穴:位於鼻孔旁邊約0.8公分,正對瞳孔,地倉穴位於嘴角旁邊約0.4公分。
  • 大迎穴:位於下巴彎曲處前方約1.2公分,骨骼凹陷中的脈動處。
  • 頰車穴:位於耳朵下方顴骨末端的凹陷處。
  • 下關穴:位於膽經的客主人穴下方,耳前方動脈下方,閉嘴時可感受到空隙,開嘴時會閉合。
  • 頭維穴:位於額前髮際,膽經的本神穴旁約1.5公分,督脈的神庭穴旁約4.5公分。
  • 人迎穴:位於頸部下方,緊鄰喉結旁邊約1.5公分,脈動可觸摸到。
  • 水突穴:位於頸部下方大肌肉前,正對人迎穴,位於氣舍穴上方。
  • 氣舍穴:位於頸部,正對人迎穴下方,緊鄰天突穴凹陷處。
  • 缺盆穴:位於肩膀下方,橫向骨凹陷處。
  • 氣戶穴:位於手陽明經的巨骨穴下方,足少陰經的俞府穴旁邊約2公分的凹陷處。
  • 庫房穴:位於氣戶穴下方約1.6公分的凹陷處,需仰頭取穴。
  • 屋翳穴:位於庫房穴下方約1.6公分的凹陷處,需仰頭取穴。
  • 膺窗穴:位於屋翳穴下方約1.6公分的凹陷處。
  • 乳中穴:位於乳頭位置。
  • 乳根穴:位於乳房下方約1.6公分的凹陷處,需仰頭取穴。
  • 不容穴:位於腎臟的幽門穴旁邊,相距約1.5公分。
  • 承滿穴:位於不容穴下方約1公分的位置。
  • 梁門穴:位於承滿穴下方約1公分的位置。
  • 關門穴:位於梁門穴下方約1公分的位置。
  • 太乙穴:位於關門穴下方約1公分的位置。
  • 滑肉門穴:位於太乙穴下方約1公分的位置。
  • 天樞穴:位於肚臍兩側約2公分的位置。
  • 外陵穴:位於天樞穴下方約1公分的位置。
  • 大巨穴:位於外陵穴下方約1公分的位置。
  • 水道穴:位於大巨穴下方約1公分的位置。
  • 歸來穴:位於水道穴下方約1公分的位置。
  • 氣衝穴:又名氣街穴,位於歸來穴下方,鼠蹊上方約1公分,脈動可觸摸到的凹陷處。
  • 髀關穴:位於膝蓋上方,伏兔穴後方交叉點。
  • 伏兔穴:位於膝蓋上方約6公分的肌肉突起處,正跪坐時可找到。
  • 陰市穴:位於膝蓋上方約3公分,伏兔穴下方的凹陷處,讓人做跪拜動作時可找到。
  • 梁丘穴:位於膝蓋上方約2公分,兩塊肌肉之間。
  • 犢鼻穴:位於膝蓋髕骨下方,脛骨上方,大肌肉和大筋交匯處。
  • 足三里穴:位於膝蓋下方約3公分,脛骨外側,大肌肉和大筋交匯處的凹陷中,抬起腳可找到。極度用力按壓,腳背的動脈跳動會停止。
  • 上廉穴:位於足三里穴下方約3公分,抬起腳可找到。
  • 條口穴:位於下廉穴上方約1公分,抬起腳可找到。
  • 下廉穴:位於條口穴下方約1公分,抬起腳可找到。
  • 豐隆穴:位於外踝骨上方約8公分,小腿外側凹陷處。此穴會影響太陰經。
  • 解谿穴:位於衝陽穴後方約1.5公分,手腕上方的凹陷處。
  • 衝陽穴:位於腳踝上方約5公分,骨骼間的動脈處,離陷谷穴約3公分。
  • 陷谷穴:位於腳拇趾和第二趾之間的關節後方凹陷處。
  • 內庭穴:位於腳拇趾和第二趾之間外側的凹陷處。
  • 厲兌穴:位於腳拇趾和第二趾之間,距離趾甲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厚度。在古本中,上廉穴和下廉穴各自有兩個巨虛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