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)

1. 卷之一

闌門,謂大、小二腸會處也,自此泌別清濁,水穀分焉。

一名分水。謂水穀承受於闌門,水則滲入膀胱為溺,谷之滓穢則自闌門傳送大腸而為便。

肛門,言其處似車肛之形,故以命名,即廣腸、洞腸也。

一名魄門。主受大腸之谷,大便出焉。其繫上通於心,下通於腎,水火相濟,乃化血收精之本。

白話文:

【卷之一】

闌門,指的是大腸和小腸交匯的地方,在這裡進行水分和養分的分離,水分和食物纖維由此被區分開來。

另一個名字叫做分水,意指食物和水分在闌門接受分配,水分會滲入膀胱成為尿液,食物中的殘渣則由闌門送往大腸,形成排泄物。

肛門,因其形狀類似車軸,因此以此命名,也稱為廣腸或洞腸。

另一個名稱為魄門。主要接收來自大腸的食物殘渣,排泄物由此排出。它的連接處向上與心臟相通,向下與腎臟相通,水火互相調節,是製造血液和吸收精華的根本。

2. 手太陰肺經圖論

經云: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,乃氣之本,魄之居,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。其位西,其時秋,其色白,其脈澀而短,其音商,其數九,其臭腥,其惡寒,其聲哭。在七情為憂,憂傷氣,喜勝憂。在六氣為暑,暑傷皮毛,涼勝暑。在五味為辛,辛傷肺,苦勝辛。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以辛瀉之。

在干為辛,在支司申,在八卦為乾,在五行屬金。其外喉、鼻。其形似蓋四垂,六葉兩耳,附著於脊之第三椎,中有二十四空行列,以分布諸藏府清濁之氣,而為五藏華蓋。經氣多而少血。

其脈起於中焦,受足厥陰之交,由是循任脈之外及足少陰經脈之裡,以次下臍,當臍上一寸任之水分穴繞絡大腸,復行本經之外,上循胃口,迤邐上膈,而會屬於肺藏,循肺系,出而橫行胸部四行之中府、雲門,以出腋下,下循臑內,歷天府、俠白,行手少陰心之前,下入肘中,抵尺澤,循臂內上骨之下廉,歷孔最、列缺穴,入寸口之經渠、太淵,以上魚際,出大指之端少商穴而終。其支者,從腕後列缺穴達次指內廉,出其端,而交於手陽明。

其為病也,肺脹,膨膨然喘咳,缺盆中痛,咳嗽,上氣,喘渴,煩心,胸滿,臑臂內前廉痛,掌中及皮毛熱。盛則寸口脈大三倍於人迎,虛則反小於人迎也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上說,肺就像是身體中的宰相,負責管理身體的生理活動,是呼吸的根基,魂魄的住所。它的健康狀況反映在皮膚和毛髮上,與西方、秋季、白色、澀短的脈象、商音、數字九、腥味、對寒冷的敏感以及哭泣的聲音相關。在七情中,憂慮影響肺部,但喜悅可以克服憂慮。在六氣中,酷暑傷害皮毛,但涼爽能勝過暑熱。在五味中,辛辣對肺有害,但苦味可以抑制辛辣。肺部希望收斂,因此應該多吃酸性食物來幫助它,酸性食物可以滋補肺部,而辛辣食物則有助於排泄。

在天干中與辛相應,在地支中與申相應,在八卦中屬乾,在五行中屬金。肺部外部連接喉嚨和鼻子,形狀像一個四周下垂的蓋子,有六片葉子和兩隻耳朵,附著在脊椎的第三個椎骨上,其中有二十四個空隙,用來分配各臟腑的清濁之氣,成為五臟的保護罩。肺部的氣流多,血液流量少。

它的脈絡起始於中焦,接受足厥陰肝經的交匯,沿著任脈的外側和足少陰腎經的內側,依次向下到達肚臍,然後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繞過大腸,再沿著胃部,向上穿過膈肌,匯聚並屬於肺臟,沿著肺部組織,橫向行進,穿過胸部的中府、雲門,再從腋下穿出,沿著上臂內側,經過天府、俠白,穿過手少陰心經的前方,向下進入肘部,抵達尺澤,沿著手臂內側的上骨下方,經過孔最、列缺穴,進入寸口的經渠、太淵,然後向上至魚際,最後從大拇指尖端的少商穴結束。其中一條分支,從手腕後方的列缺穴延伸到第二手指的內側,從指尖結束,然後交接到手陽明大腸經。

當肺部生病時,可能會出現肺脹,胸部膨脹且呼吸困難,鎖骨上方疼痛,咳嗽,上氣不接下氣,喘息渴望,心情煩躁,胸部滿悶,上臂內側前方疼痛,手掌和皮膚毛髮熱。當病情嚴重時,寸口脈搏比人迎脈大三倍;當病情虛弱時,則相反,寸口脈搏比人迎脈小。

3. 其穴一十有一

中府(在雲門下一寸,乳上三肋間,應手動脈陷中),雲門(在巨骨下,挾氣戶傍一寸陷中,動脈應手,舉臂取之),天府(在雲門下三寸,臑內廉,動脈中),俠白(在天府下,去肘五寸,動脈中),尺澤(在肘中,約動脈中),孔最(在腕上七寸即是),列缺(去腕側上寸許,食指末陷中),經渠(在寸口陷中是),太淵(在掌後陷中),魚際(在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),少商(在大指內側,去爪甲如韭葉,白肉宛宛中)

白話文:

  1. 中府穴:位於雲門穴下方約一寸處,具體在乳頭上方且於第三根肋骨之間,按壓會有脈搏跳動感覺的地方。
  2. 雲門穴:在巨骨穴下方,靠近氣戶穴旁邊約一寸深陷處,抬高手臂就能找到此穴,按壓時能感受到脈搏。
  3. 天府穴:在雲門穴下方約三寸處,即手臂內側,按壓時能感受到脈搏的地方。
  4. 俠白穴:位於天府穴下方,距離肘部五寸,按壓時能感受到脈搏的位置。
  5. 尺澤穴:在肘部中央,按壓能感受到脈搏跳動的地方。
  6. 孔最穴:在手腕上方七寸的位置。
  7. 列缺穴:在手腕側上方約一寸左右,具體在食指末端凹陷中。
  8. 經渠穴:在寸口(手腕脈搏跳動的地方)的凹陷中。
  9. 太淵穴:在手掌後方的凹陷中。
  10. 魚際穴:在大拇指根部內側,於散脈中的位置。
  11. 少商穴:在大拇指內側,距離指甲約如韭菜葉寬度的地方,具體在白色肉質部分的中心。

4. 穴法歌括

手太陰經太陰肺,中府雲門天府列,俠白尺澤孔最連,列缺經渠太淵接,仍有魚際與少商,終於大指端內側。

白話文:

「手太陰肺經的穴道,首先從中府穴開始,接著是雲門穴和天府穴。之後跟著的是俠白穴、尺澤穴和孔最穴,再來是列缺穴、經渠穴和太淵穴相連。最後,還有魚際穴和少商穴,這條經脈最終在大拇指的內側端點結束。」

5. 手陽明大腸經圖論

經云:大腸者,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其體長二丈一尺,廣四寸,當臍右回十六曲,其上口接小腸之下口。在干為庚,在支司酉,在五行屬金,在八卦為兌。與手太陰肺相為表裡,其經氣血俱多。

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,受手太陰經之交,行陽之分,由是循次指之上廉,歷二間、三間,以出合谷兩骨之間,復上入陽谿兩筋之中,自陽谿而上,循臂上廉之偏歷、溫溜、下廉、上廉、三里,入肘外廉之曲池,循臑外前廉,歷肘髎、五里、臂臑,絡手少陽之臑會,上肩,至本經之肩髃,出肩髃之前廉,循巨骨上行,會督之大椎,由大椎而下入足陽明之缺盆,循足陽明之外,絡繞肺藏,復下膈,當胃經天樞之分會屬於大腸。

其支者,自缺盆上行於頸,循天鼎、扶突,上貫於頰,入下齒縫中,由齒縫復出,夾兩口吻,相交於人中之分,左脈之右,右脈之左,上夾鼻孔,循禾髎、迎香而終,以交足之陽明。其為病也,齒痛,䪼腫。或目黃,口乾,大便秘,或大指次指痛不用。盛則人迎大三倍於氣口,虛則反小於氣口也。

白話文:

經典提到:大腸是負責傳遞和導引食物殘渣的器官,它將食物轉化為糞便排出體外。大腸全長約六公尺,寬約十公分,位於肚臍右側,並有十六個彎曲部分。其上端與小腸相連。在天干中對應的是「庚」,地支中對應的是「酉」,五行中屬金,八卦中代表「兌」卦。大腸與手太陰肺經互為表裡,其經絡中的氣血都十分旺盛。

大腸經起始於食指末端的商陽穴,從手太陰肺經接續而來,沿著食指上緣,經過二間、三間穴,到達合谷穴,即拇指與食指間的凹陷處。再向上進入陽谿穴,沿著手臂上緣,經過偏歷、溫溜、下廉、上廉、三里等穴位,進入肘部外側的曲池穴,沿著上臂外側前緣,經過肘髎、五里、臂臑等穴位,與手少陽三焦經的臑會穴相交,然後上行至肩部的肩髃穴,再向前緣行進,經過巨骨穴,會合督脈的大椎穴,再向下進入足陽明胃經的缺盆穴,沿著足陽明胃經外側,繞過肺臟,再下降至膈膜,與胃經的天樞穴相會,進而連接到大腸。

其分支經絡,自缺盆穴上行至頸部,沿著天鼎、扶突穴,上穿過頰部,進入下齒縫,再從齒縫出來,夾住嘴脣,兩邊的脈絡在人中穴相交,左脈向右,右脈向左,再向上夾住鼻孔,經過禾髎、迎香穴,最終與足陽明胃經相交。如果大腸經出現問題,可能會導致牙痛、頸部腫脹。也可能出現眼睛發黃、口乾、便祕,或者食指疼痛無法使用的情況。當大腸經氣血過盛時,人迎穴會比氣口穴大三倍,氣血不足時,則人迎穴反而比氣口穴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