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一 (4)
卷之一 (4)
1. 足少陰腎經圖論
經云: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,蟄藏之本,精之居也,其華在發,其充在骨。其位北,其時冬,其色黑,其脈沉而滑,其音羽,其數六,其臭腐,其惡燥,其聲呻,其變動為慄。在七情為恐,恐傷腎,思勝恐。在六氣為寒,寒傷血,燥勝寒。在五味為咸,咸傷血,甘勝咸。
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用苦補之,咸瀉之。在干為癸,在支司子,在八卦為坎,在五行屬水。其外候耳。其經多氣而少血。其形如石卵,有兩枚,紫黑色,入脊膂,附脊之第十四椎前,與臍平。
其經起於足小指之下,斜向足心之湧泉穴,由湧泉轉出足內踝然谷之下,循內踝之後太谿,別入跟中之大鐘、照海、水泉,上循內踝,行於厥陰、太陰之後,歷復溜、交信,會足太陰之三陰交,上腨內,循築賓,出膕內廉,抵陰谷,由陰谷上股內後廉,貫脊,會督脈之長強,環出於前,循本經橫骨、大赫、氣穴、四滿、中注、肓俞,臍所屬腎,下臍下,會任之關元、中極而絡膀胱。
其直者,從肓俞屬腎之所上行,循商曲、石關、陰都、通谷等穴,貫肝,上循幽門,上膈,歷步廊,入肺,循本經神封、靈墟、神藏、彧中、俞府而上,循喉嚨,並足陽明胃經之人迎,挾舌本而終。其支者,自神藏別出,繞心,注胸,會任之膻中,以交於手厥陰。其為病也,面黑如地色,咳唾有血,口熱,舌乾,咽腫,上氣,咽乾及痛,煩心,足下熱而痛。盛則寸口脈大再倍於人迎,虛則反小於人迎也。
白話文:
經典提到:腎臟是身體的強壯之源,各種技巧能力由此而出,它是生命活力的根基,也是精氣的居住處,它的榮華表現在頭髮上,它的充足反應在骨骼上。它對應的方向是北方,季節是冬季,顏色是黑色,脈象是深沉而滑順,音樂上的對應是羽音,數字上是六,氣味是腐朽的味道,不喜歡乾燥,發出的聲音是呻吟,當發生變化時,身體會感到顫抖。在七情之中對應的是恐懼,過度的恐懼會傷害腎臟,但思考可以克服恐懼。在六氣之中對應的是寒冷,寒冷會傷害血液,但乾燥可以克服寒冷。在五味之中對應的是鹹味,過鹹會傷害血液,但甜味可以克服鹹味。
要使腎臟更堅固,應多吃苦味食物來強化它,苦味食物能補腎,鹹味食物則可能損耗腎臟。在天干中對應的是癸,在地支中主管的是子,在八卦中是坎卦,在五行中屬於水。腎臟外部的反應可觀察在耳朵。腎經中的氣比血多。它的形狀像卵石,一共有兩個,呈紫黑色,位於脊柱內部,緊貼著脊椎的第十四節前方,與肚臍水平對齊。
腎經起始於腳的小趾下方,斜向腳底的湧泉穴,再從湧泉轉出至腳內側踝骨下的然谷穴,沿著內踝後方的太溪穴,分岔進入腳跟的大鐘穴、照海穴、水泉穴,再沿著內踝往上,位於厥陰和太陰後方,經過復溜穴、交信穴,與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穴相會,再沿著小腿內側,經過築賓穴,穿出膝蓋內側,抵達陰谷穴,再由陰谷穴沿大腿內側後方,貫穿脊椎,與督脈的長強穴相會,環繞向前,沿著本經的橫骨穴、大赫穴、氣穴、四滿穴、中注穴、肓俞穴,這些穴位都在肚臘附近,向下到達肚臍下方,再與任脈的關元穴、中極穴相會,最後連接到膀胱。
其中一條直線的路徑,從肓俞穴連接到腎臟,再向上經過商曲穴、石關穴、陰都穴、通谷穴等穴位,貫穿肝臟,再向上沿著幽門穴,穿過膈膜,經過步廊穴,進入肺部,再沿著本經的神封穴、靈墟穴、神藏穴、彧中穴、俞府穴往上,經過喉嚨,並沿著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,夾著舌根而終止。另外有一條分支,從神藏穴分出,繞過心臟,注入胸部,再與任脈的膻中穴相會,交換到手厥陰心包經。當腎臟出現問題時,臉色會變得像土地一樣黑,咳嗽時可能帶有血絲,口腔感覺熱,舌頭乾燥,咽喉腫脹,呼吸困難,咽喉乾燥且疼痛,心煩意亂,腳底感覺熱且疼痛。當腎氣旺盛時,寸口脈搏會比人迎脈大兩倍,而腎氣虛弱時,寸口脈搏會比人迎脈小。
2. 其穴二十有七
湧泉(在足心下陷中,屈足卷指宛宛中是),然谷(在足內踝前,大骨下陷中),太谿(在足內後,跟骨上動脈陷中),大鐘(在足跟後沖中),照海(在足內踝下),水泉(在太谿下一寸,內踝之下),復溜(在足內踝上二寸,動脈陷中),交信(在足內踝上二寸,少陰之前、太陰之後),築賓(在足內踝上,腨分中),陰谷(在膝內輔骨後,大筋下,小筋上,按之應手,屈膝得之),橫骨(在大赫下一寸,肓俞下五寸。
《千金》云:在陰上橫骨中,宛曲如新月,中央即便是也),大赫(在氣穴之下一寸),氣穴(在四滿下一寸),四滿(在中注下一寸,氣海之旁,系任脈),中注(在肓俞下一寸),肓俞(在商曲下一寸,去臍旁五分。
自橫骨至肓俞,考之《資生》,去中行各一寸半),商曲(在石關下一寸),石關(在陰都之下一寸是也),陰都(在通谷下一寸),通谷(在幽門下一寸),幽門(在任之巨闕旁各五分。
自商曲至通谷去腹中行各是五分),步廊(在神封之下一寸六分陷中),神封(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),靈墟(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),神藏(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),彧中(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),俞府(在巨骨下,任之璇璣旁二寸陷中),自步廊至彧中去胸中行各一寸,並仰而取之。
白話文:
- 湧泉穴:位於腳底心凹陷處,當你彎曲腳趾時,就在那個凹陷中。
- 然谷穴:在腳內側腳踝前方,大骨下方的凹陷處。
- 太谿穴:在腳內側後方,跟骨上方動脈所在的凹陷處。
- 大鐘穴:在腳跟後部的脈絡中。
- 照海穴:在腳內側腳踝下方。
- 水泉穴:在太谿穴下方一寸,即內踝下方。
- 復溜穴:在腳內側腳踝上方二寸,動脈所在凹陷處。
- 交信穴:在腳內側腳踝上方二寸,位於少陰脈與太陰脈之間。
- 築賓穴:在腳內側腳踝上方,小腿肚的肌肉中。
- 陰谷穴:在膝蓋內側輔骨後方,大筋下方,小筋上方,當你按壓會有感覺,屈膝可找到。
- 橫骨穴:在大赫穴下方一寸,盲俞穴下方五寸。根據《千金要方》描述,在男性生殖器上方的橫骨中,形狀像新月,中間即是該穴。
- 大赫穴:在氣穴下方一寸。
- 氣穴:在四滿穴下方一寸。
- 四滿穴:在中注穴下方一寸,靠近氣海,沿著任脈。
- 中注穴:在盲俞穴下方一寸。
- 盲俞穴:在商曲穴下方一寸,離肚臍旁邊五分。
從橫骨穴到盲俞穴,根據《資生經》的描述,距離中線各為一寸半。 17. 商曲穴:在石關穴下方一寸。 18. 石關穴:在陰都穴下方一寸。 19. 陰都穴:在通谷穴下方一寸。 20. 通谷穴:在幽門穴下方一寸。 21. 幽門穴:在任脈旁邊的巨闕穴旁各五分。
從商曲穴到通谷穴,距離腹部中線各為五分。 22. 步廊穴:在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 23. 神封穴:在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 24. 靈墟穴:在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 25. 神藏穴:在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 26. 彧中穴:在俞府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。 27. 俞府穴:在巨骨穴下方,沿著任脈的璇璣穴旁兩寸的凹陷中。
從步廊穴到彧中穴,距離胸部中線各為一寸,這些穴位需在躺平時才能找到。
3. 穴法歌括
少陰腎經二十七,湧泉然谷太谿位,大鐘照海通水泉,復溜交信築賓連,陰谷橫骨與大赫,氣穴四滿中注垣,肓俞商曲石關位,陰都通谷幽門纏,步廊神封靈墟位,神藏彧中俞府全。
白話文:
少陰腎經上共有二十七個穴位,首起的幾個穴位是湧泉、然谷和太谿。接著是大鐘、照海、通和水泉,然後是復溜、交信、築賓相連。再下來是陰谷、橫骨以及大赫。之後則有氣穴、四滿、中注等穴位,跟著是肓俞、商曲和石關位置的穴位。陰都、通谷及幽門的穴位緊隨其後,最後是步廊、神封、靈墟的穴位位置,以及神藏、彧中和俞府,這些加起來構成了完整的少陰腎經穴位。
希望這個翻譯能幫到你!
4. 手厥陰心包絡經圖論
心包絡,一名心主,以藏象考之,在心下橫膜之上,豎膜之下,與橫膜相連,而黃脂漫裹者心也,其漫脂之外,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,心包也,乃相火之用也。其經多血而少氣。
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,由是下膈,絡於三焦之上脘、中脘及臍下一寸下焦之分,上循胸出脅,下腋三寸天池穴,上行抵腋下,下循臑內之天泉,以介乎手太陰、少陰兩經中間,入肘中之曲澤,下臂,行臂兩筋之間,循郄門、間使、內關、大陵,入掌中勞宮之穴,循中指端之中衝。其支者,自掌中勞宮穴別行,循小指次指,出其端,而交於手少陽之經,與三焦相為表裡。
其為病也,手心熱,臂、肘攣急,腋腫,甚則胸脅支滿,面赤,煩心。盛則寸口脈大一倍於人迎,虛則反少於人迎也。
白話文:
內容翻譯如下:
心包絡,又稱心主,根據臟腑理論來看,它位於心臟下方的橫膈膜上方,豎膈膜下方,與橫膈膜相連,且被黃色脂肪包裹的就是心臟。在這層脂肪外面,有纖細如絲的筋膜與心臟和肺部相連,這就是心包,它是相火的運作所在。此經絡特徵為血多氣少。
起源於胸腔中,出發後屬於心包,然後向下穿過膈肌,連結至三焦的上脘、中脘以及位於肚臍下一寸處的下焦部分,向上沿著胸部走出脅肋,往下至腋下三寸處的天池穴,再上行到達腋下,沿著手臂內部的天泉穴,位於手太陰、少陰兩條經絡之間,進入肘部的曲澤穴,沿著前臂,行走於兩條主要肌腱之間,經過郄門、間使、內關、大陵,進入手掌中的勞宮穴,沿著中指末端的中衝穴行進。其中有一分支,從手掌中的勞宮穴分出,沿著無名指,延伸到指尖,並與手少陽經絡交接,與三焦形成表裡關係。
當出現疾病時,會表現為手心熱,手臂、肘部肌肉緊繃,腋下腫脹,嚴重時會出現胸部脅肋部位脹滿,臉色潮紅,心情煩躁。當此經絡活動旺盛時,寸口脈搏會比人迎脈大一倍;若虛弱時,則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。
5. 其穴有九
天池(在腋下三寸,乳後一寸,著脅直腋撅肋間),天泉(在曲腋下二寸,舉臂以取之),曲澤(在肘內廉下陷中,屈肘以取之),郄門(在掌後,去腕五寸),間使(在掌後三寸,兩陷筋間中),內關(在掌後,去腕二寸),大陵(在掌後,兩筋間陷中),勞宮(在掌中央,屈無名指取之),中衝(在手中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許)
白話文:
- 天池穴:位於腋下約三寸處,即乳房後方一寸,緊貼側邊肋骨下方。
- 天泉穴:在彎曲手臂時,位於腋窩下約二寸的位置,抬高手臂可以找到此穴。
- 曲澤穴:在手肘內側凹陷中,彎曲手肘可觸及。
- 郄門穴:位於手掌後方,距離手腕五寸處。
- 間使穴:在手掌後方約三寸,位於兩條明顯筋脈之間。
- 內關穴:位於手掌後方,距離手腕約二寸。
- 大陵穴:在手掌後方,位於兩條主要筋脈之間的凹陷中。
- 勞宮穴:位於手掌中心,彎曲無名指時可以找到。
- 中衝穴:位於中指指尖,距離指甲根部約如一片韭菜葉的寬度。
6. 穴法歌括
手厥陰經有九穴,天池天泉曲澤列,郄門間使內關連,大陵勞宮中衝絕。
白話文:
手厥陰心包經上共有九個穴位,分別是天池穴、天泉穴、曲澤穴,接著是郄門穴、間使穴、內關穴彼此相連,最後是大陵穴、勞宮穴、中衝穴。
這就是該經絡上所有穴位的排列順序。
7. 手少陽三焦經圖論
經云: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與手厥陰相為表裡,其經多血而少氣。其脈起於小指次指端關衝穴,上出次指之間,歷液門、中渚,循手腕之陽池,出臂外兩骨之間,循外關、支溝、會宗、三陽絡,四瀆,上貫肘,抵天井穴,從天井上行,循臂俞之外,歷清冷淵、消爍,行手太陽之裡、陽明之外,上肩,循臑會、肩髎、天髎,交出足少陽之後,過手太陽之秉風、足少陽之肩井,下入陽明之缺盆,復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於膻中,散布絡繞於心包,下膈,當胃上口以屬上焦,於中脘以屬中焦,於下脘以屬下焦。
其支者,從任之膻中而出缺盆,上項,過督之大椎,循天牖,上挾耳後,經翳風、瘛脈、顱息,直上出耳上角之角孫,過足少陽之懸釐、頷厭、陽白及太陽睛明之分,屈曲下頰至䪼,會手太陽顴髎。又支自翳風入耳之分中,過手太陽之聽宮,歷耳門,行禾髎,出目銳眥,會足少陽之瞳子髎,循絲竹空,而交於足少陽。
其為病也,耳聾,渾渾焞焞,咽痛,喉痹,目銳眥痛,耳後、肩、臑、肘、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盛則人迎脈大一倍於寸口,虛則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經典提到:三焦是身體內排水系統的主管,負責調節全身的水分運行。它與手厥陰心包經互為表裡關係,這條經絡的特點是血液較多,氣較少。它的脈絡開始於無名指的末端關沖穴,向上延伸到無名指間隙,經過液門、中渚穴,沿著手腕的陽池穴,穿過手臂外側的兩塊骨頭之間,再通過外關、支溝、會宗、三陽絡、四瀆穴,向上貫穿肘部,抵達天井穴。從天井穴往上行,沿著臂臑之外,經過清冷淵、消爍穴,穿過手太陽小腸經的內側和手陽明大腸經的外側,向上到肩膀,沿著臑會、肩髎、天髎穴,穿出足少陽膽經的後方,經過手太陽小腸經的秉風穴和足少陽膽經的肩井穴,向下進入陽明胃經的缺盆穴,再由足陽明胃經的外側交會於膻中穴,脈絡散佈並繞行心包經,向下穿過膈肌,胃的上口處連接上焦,中脘穴處連接中焦,下脘穴處連接下焦。
其分支,從任脈的膻中穴出發,穿出缺盆穴,向上到頸部,經過督脈的大椎穴,沿著天牖穴,向上夾在耳朵後方,經過翳風、瘛脈、顱息穴,直上至耳朵上方的角孫穴,穿過足少陽膽經的懸釐、頷厭、陽白以及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,彎曲下降至頰部的䪼穴,會合手太陽小腸經的顴髎穴。另一分支從翳風穴進入耳朵中,穿過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,經過耳門穴,行至禾髎穴,出現在眼睛尖端,會合足少陽膽經的瞳子髎穴,沿著絲竹空穴,交會到足少陽膽經。
當三焦經發生疾病時,可能會出現耳鳴,聽力模糊,咽喉疼痛,喉部阻塞感,眼尾疼痛,耳朵後方、肩膀、臑、肘、手臂外側都可能感到疼痛,無名指可能無法正常活動。如果三焦經的氣血旺盛,人迎脈的脈搏會比寸口脈大一倍;若氣血虛弱,人迎脈的脈搏反而會比寸口脈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