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5)

1. 其穴二十有三

關衝(在手小指次指之端,出爪甲如韭葉許),液門(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),中渚(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),陽池(在手表腕陷中),外關(在腕後二寸正中。別走手心主),支溝(在腕後三寸,兩骨陷中),會宗(在腕後三寸,空中一寸),三陽絡(在臂上大交脈,支溝上一寸),四瀆(在肘前五寸,外廉陷中),天井(在肘外大骨後上一寸,兩筋間陷中,屈肘取之),清冷淵(在肘上二寸,伸肘舉臂而取之),消爍(在肩下臂外,開腋斜肘分下行),臑會(在肩前廉,去肩頭三寸),肩髎(在肩端臑上,舉臂取之),天髎(在肩缺盆中,上毖骨之際陷中),天髎(在頸大筋外,缺盆之上,天容之後),翳風(在耳後尖角陷中,按之引耳中痛),瘛脈(在耳本後,雞足青筋中),顱息(在耳青脈之中),角孫(在耳廓中間上,開口有空),耳門(在耳前起肉,當耳缺中),禾髎(在耳前兌發下,橫動脈),絲竹空(在眉後陷中是)

白話文:

**關衝:**位於小指旁中指的末端,指甲伸出像韭菜葉那麼長。

液門: 位於小指旁中指的凹陷中。

中渚: 位於中指末節後面的凹陷中。

陽池: 位於手腕後面的凹陷中。

外關: 位於手腕後方二寸正中。對應走手心主經脈。

支溝: 位於手腕後方三寸,兩塊骨頭的凹陷中。

會宗: 位於手腕後方三寸,往上延伸一寸。

三陽絡: 位於手臂上的大交脈,支溝上方一寸。

四瀆: 位於手肘前面五寸,外側的凹陷中。

天井: 位於手肘外側大骨頭的上方一寸,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中。曲肘時取穴。

清冷淵: 位於手肘上方二寸,伸直手肘舉起手臂時取穴。

消爍: 位於肩部下方手臂外側,張開腋窩,斜肘後向下取穴。

臑會: 位於肩部前緣,與肩頭相隔三寸。

肩髎: 位於肩峯臑骨上方,舉臂時取穴。

天髎: 位於肩窩凹陷中,上鎖骨的邊緣。

天髎: 位於頸部大動脈外側,凹陷的肩窩上方,耳門後方。

翳風: 位於耳後尖角的凹陷中,按壓會引起耳中的疼痛。

瘛脈: 位於耳根後方,雞足青筋之中。

顱息: 位於耳青脈之中。

角孫: 位於耳廓中間偏上,開口處有空隙。

耳門: 位於耳前長肉處,耳窩中間。

禾髎: 位於耳前鬢角下方,橫動脈處。

絲竹空: 位於眉毛後方的凹陷中。

2. 穴法歌括

手少陽穴二十三,關衝液門中渚旁,陽池外關支溝位,會宗三陽四瀆行,天井清冷消爍位,臑會肩髎天髎當,天牖翳風瘛脈接,顱息角孫耳門場,禾髎絲竹空穴畢,此經穴法細推詳。

白話文:

手少陽經穴二十三個,包括關衝、液門、中渚旁、陽池、外關、支溝。會宗三條陽經和四條水的經脈,天井穴可以清熱化痰,臑會、肩髎、天髎相對應,天牖、翳風、瘛脈相連接,顱息、角孫、耳門相對,禾髎、絲竹空、穴畢相連。這就是手少陽經的穴位分佈,需要仔細理解。

3. 足少陽膽經圖論

經云:膽者,清淨之府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其體重三兩三銖,包精汁三合,居肝之短葉間。在干為甲,在支司寅,在八卦為震。其經多氣而少血。起於目外眥之瞳子髎,循聽宮、客主人,上抵頭角頷厭、厭下懸顱、懸釐,外循耳上髮際,至曲鬢、率谷,由率谷外折,下耳後天衝、浮白、竅陰、完骨,自完骨外折,上會於少陽三焦之角孫,循本神,會足太陽膀胱之曲差,下行循本經之陽白,復會膀胱之睛明,上行循本經之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、風池,由風池循頸,會於少陽三焦之天牖,下至肩上,以循本經之肩井,左右相交,出手少陽之後,會督之大椎、膀胱之大杼、小腸之秉風(蓋秉風乃手太陽、陽明、少陽及足少陽四經之所會也)前入足陽明之缺盆,直下腋,循胸,歷淵液、輟筋,會帶脈之季肋,循本經京門、帶脈、五樞、維道、居髎,入上髀中,橫過折下,循環跳而下歷髀外,行太陽、陽明之間,循中瀆、陽關,出膝外廉,抵陽陵泉,由陽陵泉下行外輔骨,歷陽交、外丘、光明,直下抵絕骨之端,循陽輔、懸鐘而下出外踝之前,至丘墟,循足而之臨泣、地五會、俠谿,上入小指次指之間竅陰穴而終。

白話文:

《醫經》上說:膽臟是一個清淨的藏器,是一個公正的官員,決斷能力就在這裡產生。它的重量為三兩三銖,含有精液三合,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。在十干中它屬「甲」,在十二地支中它屬「寅」,在八卦中它屬「震」。它的經絡氣多血少。

膽經起於眼睛外側的眼眶骨上,沿著聽宮穴、客主人穴向上,止於頭頂的角孫穴、頷厭穴、厭下穴、懸顱穴、懸釐穴,再沿著耳朵上方的髮際外行,到達曲鬢穴、率谷穴,從率谷穴外折,向下通過耳後的天衝穴、浮白穴、竅陰穴、完骨穴,從完骨穴外折,向上會合於少陽三焦經的角孫穴,沿著本經的本神穴,會合足太陽膀胱經的曲差穴,再向下沿著本經的陽白穴,再次會合膀胱經的睛明穴,再向上沿著本經的臨泣穴、目窗穴、正營穴、承靈穴、腦空穴、風池穴,從風池穴沿著頸部,會合於少陽三焦經的天牖穴,向下到達肩上,再沿著本經的肩井穴,左右相交,出於手少陽經的後面,會合督脈的大椎穴、膀胱經的大杼穴、小腸經的秉風穴(秉風穴是手太陽、陽明、少陽及足少陽四條經絡的會合穴),再前行進入足陽明經的缺盆穴,直下腋窩,沿著胸部,經過淵液穴、輟筋穴,會合帶脈的季肋穴,沿著本經的京門穴、帶脈穴、五樞穴、維道穴、居髎穴,進入上大腿中部,橫穿大腿,繞過折下穴,環繞跳穴再向下經過大腿的外側,行於太陽經、陽明經之間,沿著中瀆穴、陽關穴,出膝蓋外側,止於陽陵泉穴,從陽陵泉穴向下經過外輔骨,經過陽交穴、外丘穴、光明穴,直下止於絕骨穴的末端,沿著陽輔穴、懸鐘穴而下出外踝的前方,到達丘墟穴,沿著足部分佈,經過臨泣穴、地五會穴、俠谿穴,最後進入小指與次指之間的竅陰穴。

其支者,自外瞳子髎而下胃經之大迎,會手少陽於䪼,當手太陽顴髎之分,下臨頰車,下頸,會前入缺盆本經之正絡,下胸中手心主天池之外,貫膈(即期門之所)絡肝,下至日月之分屬於膽,由膽循腋內、肝經之裡,出胃經之氣衝,繞毛際,遂橫入髀厭中之環跳。又一支自足跗上臨泣穴別行,入大指,循大指本節後歧骨內,出大指端,貫爪甲後之三毛,入爪甲,交於足厥陰經而終。按:此經頭部有三曲折,圖難盡其形狀,故為之詳說,以便觀覽。

白話文:

它的分支,從外眼角的瞳子髎穴開始,向下行經胃經的大迎穴,與手少陽經在顴骨上的䪼穴會合,在手太陽經的顴髎穴的分支處,向下經過頰車穴,再向下到達頸部,會合本經正絡的前入缺盆穴,向下進入胸中手心主經絡的天池穴之外,貫穿膈肌(即期門穴所在),聯繫肝臟,向下到達日月穴的分支,屬於膽經,從膽經沿著腋窩內緣、肝經裡側,出胃經的氣衝穴,繞過髮際邊緣,最後橫向進入髀厭穴中的環跳穴。另一分支從足跗上的臨泣穴分出,進入大拇指,沿著大拇指的第一關節後面的分叉骨內側,出大拇指端,貫穿指甲後的三根汗毛,進入指甲,與足厥陰經相交而結束。註解:此經在頭部有三個彎曲,圖畫很難完全表現它的形狀,因此用文字詳細說明,方便觀察。

其頭部自瞳子髎至風池凡二十穴,作三折。向外而行,始於瞳子髎,至兌骨為一折;自完骨外折,上至陽明,會具體他說明為一折;自睛明上行,循承泣、風池為一折。緣其穴曲折不可旁註,乃作一至二十次第以該之,一瞳子髎、二聽會、三客主人、四頷厭、五懸顱、六懸釐、七曲鬢、八率谷、九天衝、十浮白、十一竅陰、十二完骨、十三本神、十四陽白、十五臨泣、十六目窗、十七正營、十八承靈、十九腦空、二十風池。

白話文:

其頭部從瞳子髎穴到風池穴,共有 20 個穴位,分為三段。從外向裏走,開始於瞳子髎穴,到兌骨穴為一段;從完骨穴外折,向上到陽明穴,具體說清楚為一段;從睛明穴向上走,循着承泣穴、風池穴為一段。因為這些穴位曲折,沒辦法逐一標註,所以從 1 到 20 依次排列,包括:1 瞳子髎、2 聽會、3 客主人、4 頷厭、5 懸顱、6 懸釐、7 曲鬢、8 率谷、9 天衝、10 浮白、11 竅陰、12 完骨、13 本神、14 陽白、15 臨泣、16 目窗、17 正營、18 承靈、19 腦空、20 風池。

其為病也,口苦,善太息,心脅痛,不能轉側,甚則面微塵,體無膏,足外反熱,頭角頜痛,目銳眥痛,缺盆腫痛,腋下腫,馬刀挾癭,小指次指不用。盛則人迎脈大一倍於寸口,虛則反小於寸口也。

白話文:

這種疾病的症狀是:口中發苦、經常嘆氣、心臟和肋骨疼痛、無法轉身、嚴重時臉色暗沉、身體乾枯消瘦、足背發熱、頭部、角部、頜部疼痛、眼睛發紅、眥部疼痛、腋下腫脹、馬刀夾著癭(甲狀腺腫大)、小指和無名指不能靈活使用。病情嚴重時,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一倍;病情虛弱時,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小。

4. 其穴四十有三

瞳子髎(在目外眥五分),聽會(在耳前陷中,上關下一寸,動脈宛宛,張口得之),客主人(在耳前起骨上廉,開口有空,動脈宛宛中),頷厭(在曲周下,顳顬上廉。顳顬,一名腦空),懸顱(在曲周上,腦空中。

白話文:

瞳子髎:位於外眼角外五分處。

聽會 :位於耳前凹陷中,位於上關下約一寸,按壓可觸摸到脈搏跳動,開口下顎可找到。

客主人 :位於耳前骨頭上緣,開口處有空隙,按壓可觸摸到脈搏跳動。

頷厭 :位於曲周下方,太陽穴上緣。太陽穴又稱「腦空」。

懸顱 :位於曲周上方,「腦空」中。

曲周乃膀胱經穴也),懸釐(在曲周之上,腦空下廉),曲鬢(在耳上髮際,曲隅陷中,鼓頷有孔),率谷(在耳上如前二分,入髮際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),天衝(在耳後髮際二寸,耳上如前三分),浮白(在耳後入髮際一寸),竅陰(在完骨上,枕骨下,搖動有空),完骨(在耳後入髮際四分),本神(在膀胱經曲差穴旁一寸五分,入髮際四分),陽白(在眉上一寸,直瞳子),臨泣(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),目窗(在臨泣後一寸),正營(在目窗後一寸),承靈(在正營後一寸五分),腦空(在承靈後一寸五分,挾玉枕骨下陷中),風池(在腦空後髮際陷中),肩井(在肩上陷中,缺盆上,大骨前一寸半,以三指按取之,當指下陷中),淵液(在腋下三寸宛中,舉臂取之),輟筋(在腋下三寸,復前行一寸,著脅陷中),日月(在肝經期門下五分,膽之募也),京門(在監骨下腰中,夾脊季脅),帶脈(在季脅下一寸八分),五樞(在帶脈下三寸),維道(在肝之章門下五寸二分),居髎(在章門下八寸三分,監骨上陷中),環跳(在臀外側陷中),中瀆(在髀骨外,膝上五寸,分肉間陷中),陽關(在陽陵泉上三寸,胃經犢鼻外陷中),陽陵泉(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),陽交(在足外踝上七寸,斜屬三陽分肉之間),外丘(在足外踝上七寸),光明(在足外踝上五寸),陽輔(在足外踝上四寸,輔骨前,絕骨端,如前三分,去丘墟穴七寸),懸鐘(在足外踝上三寸,動脈中),丘墟(在足外踝下,如前去臨泣三寸是),臨泣(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,去俠谿一寸半),地五會(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),俠谿(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,本節前陷中),竅陰(在足小指次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許)

白話文:

**曲周:**膀胱經穴位,在頸部。

懸釐: 曲周上方,腦後空陷處。 曲鬢: 耳上髮際,彎曲凹陷處,能動搖頷骨處。 率谷: 比曲鬢再高約二分,進入髮際約一寸五分,凹陷處。 天衝: 耳後髮際約二寸,與率谷平齊。 浮白: 耳後進入髮際約一寸處。 竅陰: 完骨上方,枕骨下方,搖動有空洞處。 完骨: 耳後進入髮際約四分處。 本神: 膀胱經曲差穴旁邊約一寸五分,進入髮際約四分處。 陽白: 眉上一寸,正對瞳孔處。 臨泣: 目上正對髮際約五分,凹陷處。 目窗: 臨泣後約一寸處。 正營: 目窗後約一寸處。 承靈: 正營後約一寸五分處。 腦空: 承靈後約一寸五分處,緊貼玉枕骨下方凹陷處。 風池: 腦空後髮際約二分處,凹陷處。 肩井: 肩上凹陷處,缺盆上方,大骨前一寸半,用三指按壓凹陷處。 淵液: 腋下約三寸,手臂舉起摸索凹陷處。 輟筋: 腋下約三寸,再往前一寸,抵達肋骨凹陷處。 日月: 肝經期門穴下方約五分,膽之募穴。 京門: 監骨下腰部,夾脊和季脅之間。 帶脈: 季脅下方約一寸八分處。 五樞: 帶脈下方約三寸處。 維道: 肝之章門穴下方約五寸二分處。 居髎: 章門穴下方約八寸三分處,監骨上方凹陷處。 環跳: 臀部外側凹陷處。 中瀆: 髀骨外側,膝上約五寸,肌肉間凹陷處。 陽關: 陽陵泉上方約三寸,胃經犢鼻穴外側凹陷處。 陽陵泉: 膝蓋下一寸外側凹陷處。 陽交: 足外踝上方約七寸,斜對三陽經肌肉間凹陷處。 外丘: 足外踝上方約七寸。 光明: 足外踝上方約五寸。 陽輔: 足外踝上方約四寸,輔骨前,絕骨端,比前三分,離丘墟穴約七寸。 懸鐘: 足外踝上方約三寸,動脈中。 丘墟: 足外踝下方,距離臨泣穴約三寸。 臨泣: 足小趾次指本節後方凹陷處,離俠谿穴約一寸半。 地五會: 足小趾次指本節後方凹陷處。 俠谿: 足小趾次指歧骨間,本節前凹陷處。 竅陰: 足小趾次指末端,離指甲約韭葉寬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