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5)

1. 治痘疹方

當歸(辛甘溫,一兩),黃連(苦寒,五錢),大黃(苦寒,五錢),甘草(甘寒,五錢),為末,外以當歸五兩熬膏,為丸桐子大,三歲以下十丸,五歲以上二十丸,食前清茶送下,取利為度。

十奇散

治痘內郁,氣血不充,不能引導外出。理直補益氣血,疏越痘毒。是以用參、耆、甘草等補氣,歸、芍、白芷等養血,桔梗、桂心、防風、厚朴等諸辛味導行郁毒,發越於外。

人參(甘溫,二錢),黃耆(甘溫,二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當歸(辛溫,錢半),川芎(辛溫,七分),白芷(辛溫,六分),桂心(辛甘熱,五分),桔梗(辛溫,七分),防風(辛溫,七分),厚朴(辛溫,七分),水煎服,為末酒調更妙。

連翹防風湯

治痘疹小便秘塞不通,此乃熱氣壅結所致。法當解毒清熱。故用連翹、黃芩、紫草、蟬退以解熱毒,防風、荊芥發越痘毒,歸、芍理血,車前、木通、瞿麥、滑石利竅通小便以瀉熱,甘草緩急和中。

連翹(苦寒,一錢),黃芩(苦寒,一錢),紫草(苦辛寒,八分),柴胡(苦寒,七分),蟬退(甘鹹寒,七分),防風(辛溫,八分),荊芥(辛涼,八分),川歸(甘溫,六分),白芍(苦酸寒,七分),車前子(鹹寒,六分),木通(甘淡平,六分),滑石(甘寒,一錢),瞿麥(苦辛寒,六分),甘草(甘寒,五分),水煎服。

荊芥防風甘草湯

治痘壅鬱而出不快。經云:辛以散之。故用防風、荊芥、薄荷諸辛涼發越痘氣於外,牛蒡子以解痘毒,甘草和藥。

荊芥(辛涼),防風(辛溫),牛蒡(苦辛涼),甘草(甘溫),煎服。

又方

治痘疹頭面之分稠密。法當補養正氣以清熱毒。是以用人參、甘草補托元氣,升麻、犀角、射干、黃芩等清毒。

人參(甘溫,二錢),甘草(甘溫,七分),升麻(苦寒,一錢),犀角(酸甘寒,一錢),射干(苦辛寒,七分),黃芩(苦寒,七分),水煎服。

犀角地黃湯

治痘稠密搐躁,此乃熱毒太甚。法當調血清熱。故用生地、赤芍涼血,犀角、丹皮清熱。

生地(甘寒,一錢),赤芍(酸寒,七分),犀角(甘鹹寒,一錢),丹皮(辛寒,七分),水煎服。如熱甚,加黃芩。

理中湯

治脾胃虛寒,痘疹欲出不出。法當補中散寒。故用參、朮、甘草補托元氣,佐乾薑以散寒。

人參(甘溫),白朮(甘溫),炙草(甘溫),乾薑(辛熱,炒),煎服。

解毒丸

治症同犀角地黃湯。經云:寒可勝熱。是以用寒水石、青黛、石膏以解熱毒。

寒水石(甘寒),青黛(苦辛寒),石膏(辛甘寒),各等分為末,湯浸蒸餅丸。芡實大,冷薑湯化下一丸或二丸。

白話文:

治痘疹方

一個方劑:當歸、黃連、大黃、甘草研磨成粉,另用當歸熬膏,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。三歲以下服用十丸,五歲以上服用二十丸,飯前用清茶送服,以利尿為度。

十奇散

治療痘疹內郁,氣血不足,無法自行排出。此方旨在補益氣血,疏導痘毒。因此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等補氣,當歸、芍藥、白芷等養血,桔梗、桂枝、防風、厚朴等辛味藥物則引導痘毒外出。

連翹防風湯

治療痘疹伴隨小便不通,這是由於熱氣壅結所致。此方旨在解毒清熱。因此使用連翹、黃芩、紫草、蟬蛻解熱毒,防風、荊芥發散痘毒,當歸、芍藥養血,車前子、木通、瞿麥、滑石利尿瀉熱,甘草緩和藥性。

荊芥防風甘草湯

治療痘疹鬱結,排出不暢。根據經方理論,辛味藥物可以疏散,因此使用防風、荊芥、薄荷等辛涼藥物發散痘氣,牛蒡子解毒,甘草調和藥性。

另一方劑

治療痘疹長在頭面部密集。此方旨在補益正氣,清熱解毒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甘草補益元氣,升麻、犀角、射干、黃芩清熱解毒。

犀角地黃湯

治療痘疹密集伴隨抽搐煩躁,這是由於熱毒過盛。此方旨在涼血清熱。因此使用生地、赤芍涼血,犀角、丹皮清熱。如果熱毒很盛,可以加黃芩。

理中湯

治療脾胃虛寒,痘疹欲出不出。此方旨在溫補脾胃,散寒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益元氣,並用乾薑散寒。

解毒丸

治療症狀與犀角地黃湯相同。根據經方理論,寒性藥物可以克制熱性,因此使用寒水石、青黛、石膏解熱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