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稻生宣義

《炮炙全書》~ 卷第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四 (5)

1. 牛黃

苦、甘,涼。外有膜包如蒜頭,中如雞子黃,重疊可揭折,輕虛氣香,色赤黃有光,摩指甲上黃色透甲,置舌上先苦後甘,清涼透心者為真也。研細如粉用。人參為使,惡龍骨、龍膽、地黃、常山、蜚蠊,畏牛膝、乾漆。

雷斅曰:此有四種,喝迫而得者名生黃,殺死在角中得者名角中黃,牛病死後心中剝得者名心黃,初在心中如黃漿汁,取得便投水中,沾水乃硬如碎蒺藜及豆與帝珠子者是也。肝膽中得者名肝黃,大抵皆不及生黃為勝。

圖經云:凡牛有黃者,身上夜有光,眼如血色,時復鳴吼,恐懼人,又好照水,人以盆水承之,伺其吐出乃喝迫即墮下,水中取得,陰乾百日,一子如雞子黃大,重疊可揭折,輕虛而氣香者佳,然人多偽之。試法但揩摩手甲上,透甲黃者為真。

寇宗奭曰:牛黃輕鬆自然,微香。西戎有犛牛黃,堅而不香,又有駱駝黃極易得,亦能相亂,不可不審之。

白話文:

牛黃味苦、甘,性涼。外層有薄膜包裹,形狀像蒜頭,裡面像雞蛋黃,可以層層剝開,質地輕而鬆,氣味芳香,顏色是赤黃色且有光澤,用來摩擦指甲,黃色會滲透到指甲上,放在舌頭上先苦後甘,有清涼的感覺直透心底的才是真品。使用時要研磨成細粉。人參可以輔助牛黃的藥效,但它會與龍骨、龍膽、地黃、常山、蜚蠊等藥材產生不良反應,並應避免與牛膝、乾漆一起使用。

雷斅說:牛黃有四種,一種是強迫牛隻排出來的,叫做生黃;一種是殺牛後從牛角中取得的,叫做角中黃;一種是牛病死後,從心臟中剝取的,叫做心黃,剛取出時像黃色的漿液,要馬上放入水中,遇水就會變硬,像碎蒺藜、豆子或帝珠子一樣。還有一種是從肝膽中取得的,叫做肝黃,但這些通常都沒有生黃好。

《圖經》記載:凡是牛有牛黃的,身上晚上會發光,眼睛像血一樣紅,時常會叫吼,並且會害怕人,喜歡照水,人們會用盆子裝水讓牠照,等牠吐出牛黃,就會掉入水中,然後撈起來陰乾一百天,一顆牛黃像雞蛋黃那麼大,可以層層剝開,質地輕而鬆且氣味芳香的才是好的,但很多人會造假。檢驗的方法只要在指甲上摩擦,能透到指甲上的黃色才是真的。

寇宗奭說:牛黃質地輕鬆自然,帶有微香。西戎地區有犛牛黃,質地堅硬不香,還有駱駝黃非常容易取得,也容易混淆,必須仔細辨別。

2. 虎骨

辛,溫。用頭及脛骨色黃者佳,凡虎身數物俱用,雄虎者勝藥。箭射死者,骨青不可入藥,其毒浸漬骨血間,能傷人也。捶碎去髓,塗酥,或酒、或醋,各隨方法,炭火炙黃入藥。畏蜀漆、蜀椒、磁石。

白話文:

虎骨,味道辛辣,性屬溫熱。以虎頭骨和腿骨,顏色偏黃的為佳。凡是虎身上的多種部位都可入藥,其中雄虎的藥效更勝一籌。被箭射死的虎,骨頭呈現青色,不可入藥,因為毒性會滲入骨髓和血液中,可能會傷害人。使用時要將骨頭捶碎去除骨髓,塗上酥油,或者用酒、醋浸泡,各有不同用法,接著用炭火烤至金黃色後入藥。此藥忌與蜀漆、蜀椒、磁石一同使用。

3. 犀角

酸、咸、苦,寒。入藥用黑尖,生者為佳,若現成器物被蒸者不堪用。鋸成小塊,以薄紙裹於懷中一宿,乘燥搗之,應手如粉。松脂、升麻為使,惡烏頭、烏喙、雷丸、雚菌,忌鹽、醬。

李瀕湖曰:犀角紋如魚子形,謂之粟紋,紋中有眼,謂之粟眼,黑中有黃花者為正,透黃中有黑花者為倒透,花中復有花者為重透,併名通犀,乃上品也。花如椒豆斑者次之,烏犀純黑無花者為下品,其通天夜視有光者名夜明犀,故能通神開水,飛禽走獸見之皆驚。

白話文:

犀角,味道酸、鹹、苦,性質寒涼。入藥使用以黑色的尖端部分為佳,新鮮的最好,如果已經製成器物且經過蒸煮的就不能使用了。將犀角鋸成小塊,用薄紙包好放在懷裡一晚,使其乾燥,再搗碎,就應該很容易變成粉末。松脂、升麻可以輔助犀角的藥效,它與烏頭、烏喙、雷丸、雚菌相剋,忌與鹽、醬一起使用。

李時珍說:犀角的紋路像魚卵一樣,稱為粟紋,紋路中有像眼睛的,稱為粟眼,黑色中帶有黃色花紋的才是正品,黃色中帶有黑色花紋的則為倒透,花紋中又有花紋的稱為重透,也稱為通犀,是上品。花紋像胡椒豆斑點的次之,烏犀純黑沒有花紋的是下品。據說通天夜視的犀角會發光,稱為夜明犀,所以能通神開竅,飛禽走獸看到都會驚恐。

4. 熊膽

苦,寒。市中多偽,通明者佳,但取一粟許滴水中若線不散,運轉如飛者真,余膽亦轉,但緩耳。惡防己、地黃。

周密齊東野語云:熊膽善闢塵,試之以淨水,一器塵幕其上,投膽米許,則凝塵豁然而開也。

白話文:

熊膽,味道苦,藥性寒涼。市面上很多假貨,以透明的為佳。取像一粒米大小的熊膽,滴入水中,如果能像線一樣不散開,而且在水中快速旋轉,那就是真的熊膽;其他動物的膽汁也會旋轉,但是速度比較慢。熊膽不適合和防己、地黃一起使用。

周密的《齊東野語》記載說:熊膽善於驅散灰塵,可以這樣測試:取一器皿裝滿清水,上面布滿灰塵,投入少許熊膽,則聚集的灰塵會立刻散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