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炮炙全書》~ 卷第四 (1)
卷第四 (1)
1. 龍骨
甘,平,有小毒。其骨細文廣者是雌骨,粗文狹者是雄,五色全具上品,白中黃者次,黑色者勿用。舐之著舌者佳,煅赤研細,酒浸,焙乾,水飛三度。用一云:凡入藥須水飛過,曬乾,每斤用黑豆一斗,蒸一伏時,曬乾用否則著人腸胃,晚年作熱也。畏石膏,得人參、牛黃良,牛黃惡龍骨,而龍骨得牛黃更良,有以制伏也,忌魚及鐵器、齒、角,治同龍角,畏乾漆、蜀椒、理石。
白話文:
甘味,平性,有小毒。骨骼細緻紋路寬闊的是雌性龍骨,骨骼粗糙紋路狹窄的是雄性龍骨,五種顏色俱全的是上品,白色中帶黃色的次之,黑色的不要使用。舔起來黏在舌頭上的效果好,煅燒至赤紅後研成細末,用酒浸泡,焙乾,再用水飛三遍。有人說:凡是入藥都要經過水飛,然後曬乾,每斤龍骨需用一斗黑豆蒸煮一夏,曬乾後才能使用,否則會損傷人體的腸胃,老年後容易生病。龍骨畏石膏,配以人參、牛黃效果很好,牛黃剋制龍骨,而龍骨配以牛黃效果更好,可相互剋制。龍骨忌諱魚及鐵器、齒、角,與龍角的處理方法相同。龍骨畏懼乾漆、蜀椒、理石。
圖經云:今河東州郡多有之,李肇國史補云,春水至時,魚登龍門,蛻骨甚多,人採為藥,有五色者。龍門是晉地,與本經合,豈龍骨即此魚之骨乎!寇宗奭曰:諸說不一,終是臆度,曾有崖中崩出一副皮體頭角皆備,不知蛻耶,斃耶。謂之蛻、斃,則有形之物不得生見,死方可見。謂之化,則其形獨不可化與。
白話文:
《圖經》上說:現在河東州郡一帶,龍骨草這種藥材很多。《國史補》記載說,一到春水泛濫的時候,就會有很多魚跳上龍門,蛻變後留下的骨頭有很多,人們把它們採集起來入藥,其中有的魚骨呈現五種顏色。龍門在晉國境內,與《本經》記載相符。難道龍骨就是魚的骨頭嗎?寇宗奭認為:歷代說法各不相同,終究是憑空揣測。曾經有山崖崩塌,裡面發現一副骨架,頭和角都很齊全。我不知道是魚蛻變留下的,還是魚死了以後留下的。如果說是魚蛻變留下的,那就意味著活著的時候看不到它,死了才能看到。如果說是魚變化了,那麼它的形狀就好像不能變化似的。
朱國禎湧幢小品云:大禹治水至震澤,斬黑龍以祭天,本朝永樂間大獲龍骨,吳江史鑑為之志云,龍墳在今秀水縣復禮鄉小律原北,距大湖可六七十里,初由村氓耕田,往往得龍骨而未識也。
白話文:
朱國禎在他的《湧幢小品》中說:大禹在治水到了震澤的時候,斬殺了黑色的龍來祭天。在本朝永樂年間大規模地獲得了龍骨,吳江的史鑑為此寫了志文說,龍的墳墓在現在秀水縣復禮鄉小律原的北邊,距離大湖大約有六七十里遠,最初是由村裡人在耕田的時候,常常得到龍骨卻不認識。
永樂間有一漁者始識之,因潛持出,以售於蘇州南濠徐氏藥肆中,歲以為常,一日徐問有龍角否,其人曰有,乃以一枝遺徐,有朱永年過徐肆中見之,驚問得之何所?曰:適有人來售,朱問其人去遠近?曰:未遠,因急追及之,蓋是時有左璫號李黃子者,方受命求採珍異,朱以買辦戶出入壋所,欲以為奇貨也。
白話文:
永樂年間有一個漁民最早發現它,常常偷偷地握在手裡拿出來,賣給蘇州南濠徐氏藥鋪,年年如此。有一天,徐姓藥商問他有龍角沒有,那個人說有,於是送給徐姓藥商一根。有位朱永年經過徐姓藥鋪,見到它,驚訝的問他從哪裡得到的?他說:剛纔有人拿來賣的。朱永年問他那個人走遠了沒有?他說:沒有走遠,朱永年就立刻追上去。當時有個左宦宦官名叫李黃子,收到使命要求採集奇珍異寶,朱永年是個辦貨的人,可出入宮中,想把龍角獻給李黃子,算作奇異的貨物。
遂偕其人告於璫,璫檄郡縣調夫船具,畚鍤躳往掘之,初入見有,狀如浮屠氏所謂金剛神者數輩,儼然如生,眾方駭異及見風隨化盡,惟余骨爾,遂得龍骨、角、齒、牙凡數十,艦獻於朝竊取者不與焉。時方貴龍角帶自非諸王勳戚不能得,一銙直十餘金,及是價為之頓賤,秀水在當時猶為嘉興宣德間始分為秀水,今其田可六十畝許,不加糞治而收穫倍於他田。
白話文:
於是,帶領那人報告給巡撫,巡撫發文給郡縣調集民伕船隻器具,用畚箕和鍤頭前往挖掘,剛進去時看見有好幾個像佛塔那裡的金剛神般模樣的人,儼然像活著一樣,眾人又驚訝又害怕,等到見風化為烏有時,只剩下骨頭了,於是得到龍骨、龍角、龍牙數十個,用船隻獻給朝廷,偷取的人不計算在內。當時,龍角腰帶很貴重,如果不是諸侯王、勳臣、貴族,是得不到的,一個腰帶值十幾金,到這時,價錢為此一下子便宜了,秀水當時還是嘉興的一部分,到了宣德年間才分出秀水,現在它的田地大約有六十畝,不施肥耕作,收穫量比其他田地多一倍。
歲每大風雨,則拔木髮屋而禾稼反無損,耕者猶時時得龍骨田中,意當時已盡取,不應有遺,豈其地為龍所窟,而潛蛻其中。歟!至大禹治水,至震澤斬黑龍以祭天之文,不知出於何書,歷考吳越春秋、吳郡志、蘇州志,無所經見,不敢強為之說。
白話文:
每當有大的風雨,就會拔起大樹,掀翻房屋,但稻穀反而沒有損失。農民有時還在田地裡挖到龍骨,應該是當時已經全部撿取了,不應該還有遺漏。難道是那裡是龍的巢穴,龍潛藏在裡面蛻變了嗎?至於大禹治水,到震澤斬殺黑龍以祭天的記載,不知道出自哪本書,歷來考察吳越春秋、吳郡志、蘇州志,都沒有見到,不敢強行解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