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稻生宣義

《炮炙全書》~ 卷第三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10)

1. 竹茹

甘,微寒。刮去青皮,用第二層。

2. 竹瀝

甘,微寒。

竹瀝法:以竹截長二尺,劈開,以磚兩片對立,架竹幹上,以炭火炙之,其瀝自出,以器承取用。一法用淨𦉕一隻將淡竹鋸成段,劈碎水浸一時,看𦉕大小,裝滿𦉕口,用竹攔住,打一土坑,下放一缽,頭以𦉕倒著,口向缽頭,以黃泥糊𦉕缽,合縫處及𦉕周圍與底候乾,外以礲糠堆放𦉕周圍與底,用火燃著糠,聽漸燒完遍,火氣逼𦉕內,竹瀝自滴缽頭內,多而且清潔,殊勝前法。

白話文:

製作竹瀝的方法:取竹子截成二尺長,劈開,用兩片磚塊相對放置,上面架上竹幹,下面用炭火炙烤,竹瀝就會自行流出,用器皿承接即可。另一種方法是用乾淨的陶罐,將淡竹鋸成段,劈碎後浸泡在水中一會兒,觀察陶罐的大小,裝滿陶罐口,用竹子固定住,挖一個土坑,放一個缽在坑底,將陶罐倒立放在缽上,罐口對準缽頭,用黃泥糊住陶罐和缽的接縫處以及陶罐周圍和底部,等泥巴乾燥後,在陶罐周圍和底部堆放稻糠,並點燃稻糠,讓火慢慢燒完,火氣會逼迫竹瀝滴入缽頭內,這樣得到的竹瀝數量多且乾淨,比前一種方法更好。

3. 天竹黃

甘,寒。生南海鏞竹中,此竹極大,又名天竹,其內有黃,可以療病,今諸竹內往往得之,亦可代用。

吳僧贊寧筍譜云:鏞竹筍出廣州,此本竹絕大,內空容得三升許米,交廣以來,人將此作升子量出納,其出黃可療風癇疾,名天竹黃。按竹黃名天竹,言此竹大也,亦猶天麻、天蓼,言天蓼如雲雀、麥鼠、莧言小也,或曰天竺之竺非也,詳其竹亦療風,筍功可見也。一說竹黃是南海邊,竹內塵沙加於竹凝結成致。竹兼筍皆療風疾。

白話文:

吳僧贊寧的《筍譜》中說:鏞竹筍生長在廣州,這種竹子非常大,裡面空的地方可以容納三升左右的米,從交廣以來,人們用它來做升子來量度和盛放東西,它產生的黃色物體可以治療風癇疾病,叫做天竹黃。根據竹黃的名稱叫做天竹,是說這種竹子很大,就像天麻、天蓼,叫做天蓼是因為它的形狀像雲雀、麥鼠、莧是說它們很小,還有人說天竺的竺不對,詳查一下竹子也能治療風疾,由此可見筍的作用了。還有一種說法是竹黃生長在南海邊上,竹子裡面有灰塵和沙子凝結而形成的,竹子和筍都能夠治療風疾。

沈存中夢溪補筆談云:嶺南山中有大竹,有水甚清澈,溪澗中水皆有毒,惟此水無毒,土人陸行多飲之,至深冬則凝結如玉,乃天竹黃也。王彥祖知雷州,日盛夏之,官山溪間水皆不可飲,唯剖竹取水烹飪飲啜,皆用竹水,次年被召赴闕,冬行求竹水不可復得,問土人乃知至冬則凝結,不復成水,遇夜野火燒林木為煨燼,而竹黃不灰,如火燒獸骨而輕,土人多於火後採拾,以供藥品,不若生得者為善。

白話文:

沈存中在《夢溪筆談》中提到:嶺南山區有一種大竹子,它流出的水十分清澈。溪澗裡的水都有毒,唯有竹水沒有毒。當地人經常在陸地上喝竹水。到了深冬,竹水會凝結成像玉石一樣的東西,這就是天竹黃。王彥祖擔任雷州知府時,正值盛夏,官山溪裡的水都不能喝,只有剖開竹子取出的水可以烹飪飲用。次年,王彥祖被召回京都。他冬天出行時想找竹水,卻找不到。他詢問當地人,才知道竹水在冬天會凝結,不再是水了。到了晚上,野火燒林木,把竹子燒成灰燼,但竹黃卻沒有變成灰燼,就像火燒過的獸骨一樣輕盈。當地人大多在火災後採集竹黃,用作藥品。不過,竹黃不如生長狀態下的竹子藥效好。

李中立曰:竹黃形塊大小散碎不同,體輕有黑白牙色之異,味甘,牙色者善,白者次,黑者下,人多燒龍蛟諸骨、蛤粉雜之,宜辨。

白話文:

李中立說:竹黃的形狀大小散碎不一,重量輕,有黑色、白色、牙色之分,味道甘甜,牙色者為上佳,白色者次之,黑色者再次,很多人會用燒過的龍骨、蛟骨、蛤粉等雜質來摻假,需要辨別清楚。

竹黃有從清來者恐是非真耳。又肆中採竹蓐,以假充非是,竹黃即竹內所生如黃土著竹成片者,與竹蓐全別勿用。

白話文:

竹黃有從清朝進口的,恐怕不是真的。還有市場上採摘竹蓐,假裝是竹黃,這不是真的,竹黃是竹子內部生長的,像黃土一樣粘在竹子的成片的地方,和竹蓐完全不一樣,不要用。

4. 箬葉

甘,寒。其干高不過四五尺,而葉獨大於諸竹,今用以裛粽者。